夏小昆
(遵義縣人民醫院 貴州 遵義 563100)
小兒腹瀉是一種由多種病原體且多種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綜合征,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主要特點[1]。近年來,隨著社會環境和人們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小兒腹瀉的發生率逐年升高,在我國小兒常見的多發病中,腹瀉居第2位。由于小兒體內含水量高,免疫防御機制還未發育完全,一旦出現腹瀉易導致體內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而危及生命,因此,對小兒腹瀉的護理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對我院收治的90例患兒進行不同護理,以探討干預護理對患兒預后的影響,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于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間,選取在我院住院治療的小兒腹瀉患者共9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其中觀察組中男29例,女16例,年齡在3月至5歲之間,每天腹瀉5~18次;對照組中男30例,女15例,年齡在2月至4.5歲之間,每天腹瀉4~17次。另外,90例患兒中多數出現了發熱、嘔吐、脫水等癥狀,且在發病后1~3天內就診治療。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發病和就診時間以及病情等方面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90例患兒均進行有效治療的同時,對照組給予傳統的常規護理,包括監測病情和生命體征、消毒隔離、按時給藥和調整飲食等。而觀察組在進行常規護理基礎上再給予護理干預措施,如出入院指導、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等。治療一個療程后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止瀉和住院時間,并調查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
1.3 評價標準:治療的效果可根據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大便性狀以及鏡檢檢查結果分為無效,好轉,治愈3個等級標準[2],其中總有效率為治愈和好轉之和。
1.4 統計學處理: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所有的數據,并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和止瀉、住院時間見表1,可見觀察組中治愈33例,好轉10例,總有效率為95.6%,高于對照組的80.0%,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止瀉時間和住院時間都短于對照組,差異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及止瀉、住院時間比較
2.2 兩組患兒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見表2,其中總滿意率為滿意和較滿意之和。觀察組的總滿意率為100%,而對照組為71.1%,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小兒腹瀉的發病年齡多在2歲以下,每年有1~2次發病高峰,主要集中在6、7、8月,病原菌主要是埃希氏大腸桿菌與痢疾桿菌[3]。該病的發病原因多樣,由于小兒特殊的體質極易導致營養不良、發育障礙甚至死亡等嚴重后果。我們臨床上對患兒實施的常規護理措施有:監測各項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觀察排便量、排便次數以及糞便的性質和尿液、嘔吐液的性質;對于感染嚴重者要進行消毒隔離,加強對患兒的臀部皮膚護理;遵醫囑按時給患兒服藥并調整飲食;若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告知主治醫師,并進行相應處理;在護理過程中要嚴格遵循無菌原則,避免交叉感染的發生。

表2 兩組患兒及家屬的滿意程度對比 (例,%)
本研究中我們對觀察組的45例患兒在給予和對照組相同的傳統常規護理基礎上添加了干預護理措施,包括(1)出入院指導:入院后幫助患兒及家屬盡快熟悉醫院環境,講解作息、陪護和探視要求等。出院時指導家屬正確合理地給予患兒飲食,提倡母乳喂養,逐步添加輔食,并加強鍛煉,增強體質以防止營養不良等疾病的發生;囑家屬注意氣候變化及時為患兒更換衣物防小兒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在出現感染時避免使用廣譜抗生素。(2)健康宣教:對患兒及家屬做好入院后的教育,講解小兒腹瀉的相關知識,取得他們信任從而積極配合各項檢查和治療,并介紹治療痊愈出院的案例以緩解患兒及家屬的緊張、擔憂情緒。讓患兒適當從事戶外活動,并按時開窗以保證室內空氣清新,加強對患兒飲食的消毒,教育家長幫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以防“病從口入”。(3)心理護理:部分患兒由于病情嚴重,短期內無法取得明顯療效,或加上部分患兒年齡太小或體型太胖,靜脈穿刺容易失敗[4],這易導致其家屬對醫護人員的醫療技術產生懷疑,并產生抵觸情緒。此時,護士應用溫和恰當的言語對其講解發生該種現象的原因,取得他們的諒解,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并努力消除患兒的恐懼心理,使之勇敢、積極地配合治療。
總之,對于小兒腹瀉患者,除了科學的臨床治療外,周到、合理、及時、有效的干預護理對患兒的早日康復也十分重要,全面科學的護理措施有利于保證小兒的健康發育成長。
[1] 孫小莉.臨床護理路徑在小兒腹瀉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及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33):92-93
[2] 張書平,鄭麗.臨床護理干預在小兒腹瀉治療中的效果觀察[J].求醫問藥,2012,10(3):517
[3] 淦世進.小兒腹瀉80例護理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3,6(5):61-62
[4] 禹曉呈,汪鳳琴.小兒腹瀉的臨床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6):6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