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琴,鄭有才,劉祎鴻
(1.甘肅省農業信息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甘肅 蘭州 730020)
干旱是制約半干旱區馬鈴薯生產的瓶頸,長期以來因受干旱的影響,馬鈴薯小旱小減產,大旱大減產,常年低而不穩。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集壟面集流、覆膜抑蒸、壟溝種植技術于一體,能夠減少旱地冬春季土壤水分的無效蒸發,從根本上解決了旱地雨熱不同季的難題,滿足了春季作物出苗和前期生長對水分的需求[1]。我們于2007年在甘肅省中部半干旱農業區進行了不同地膜對全膜雙壟溝播馬鈴薯的影響試驗,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指示馬鈴薯品種為隴薯6號。普通地膜寬120 cm、厚0.01mm,由蘭州金土地塑料廠生產;反光地膜寬120 cm,厚0.01mm,由山東華鑫塑業廠生產;黑色地膜寬120 cm,厚0.01mm,由蘭州金土地塑料廠生產。
試驗設在榆中縣三角城鄉,海拔1 975m,年平均氣溫7.4℃,年日照時數1 626~2 666 h,≥0℃的活動積溫2 982~3 294℃,≥10℃的有效積溫2 898~3 132℃。無霜期135 d,年降水量350 mm,蒸發量1 400mm,為典型的半干旱農業區。試驗地為旱地,灰白土,前茬玉米。耕層含有機質13.6 g/kg、全氮1.05 g/kg、堿解氮45.6mg/kg、速效磷32.4mg/kg、速效鉀98.5mg/kg。
試驗共設4個處理:A為普通地膜覆蓋;B為反光地膜覆蓋;C為黑色地膜覆蓋;D為露地栽培(CK)。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25m2,小區間距60 cm。播前結合整地施尿素225.0 kg/hm2、普通過磷酸鈣顆粒600.0 kg/hm2。處理A、處理B、處理C采用全膜雙壟溝播栽培,處理D采用雙壟溝播栽培。所有處理均于3月27日按帶幅110 cm起壟,大壟底寬70 cm、高15 cm,小壟底寬40 cm、高10 cm。處理A、處理B、處理C起壟后覆膜,地膜相接在小壟壟脊處,拉緊壓實,每隔2~3m壓土腰帶。覆膜后沿壟溝每隔40~50 cm打直徑為2~3mm的滲水孔,處理D不覆膜。試驗于4月27日在大壟兩側按“品”字型打孔播種,株距35 cm,密度47 550株/hm2。馬鈴薯全生育期不灌水,其余管理同當地大田。分別于6月2日(出苗期)6月25日(開花期)、7月15日(盛花期)、10月5日(成熟期)在種植孔間埋置地溫計測量5、10、15、20、25 cm土層地溫。苗期調查出苗率,6月25日、9月3日分別調查株高、分枝數。10月12日收獲后常規考種,各小區單收計產。
由表1可以看出,各覆膜處理的馬鈴薯物候期均較處理D(CK)提前,全生育期較處理D(CK)縮短。其中出苗期提前6~11 d,現蕾期提前10~15 d,盛花期提前8~10 d,成熟期提前2~7 d。全生育期縮短2~7 d,以處理B最短,為156 d,較處理D(CK)縮短7 d;處理A次之,為158 d,較處理D(CK)縮短5 d;處理C較處理D(CK)縮短2 d。

表1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物候期及全生育期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覆膜處理馬鈴薯出苗率均與處理D(CK)差異達顯著水平。其中處理B最高,為83.24%,較處理D(CK)增加13.72%;其次為處理A,較處理D(CK)增加12.18%。不同生長階段(6月25日、9月3日)株高、分枝數均以處理B最高,株高分別為35.7、92.0 cm,較處理D(CK)分別高6.4、25.1 cm;分枝數分別為2.9、3.0個,較處理D(CK)分別增加1.2、1.3個。單株結薯以處理C最多,為7.9個,較處理D(CK)增加2.3個;處理B次之,較處理D(CK)增加1.7個。單株薯重以處理B最大,為558 g,較處理D(CK)重79 g;其次為處理A,較處理D(CK)重64 g。

表2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出苗率及經濟性狀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覆膜各處理均較對照增產,其中以處理B折合產量最高,達28 980 kg/hm2,較處理D(CK)增產4 492 kg/hm2,增產率18.34%;處理A次之,為28 068 kg/hm2,較處理D(CK)增產3 580 kg/hm2,增產率14.62%;處理C居第3,較處理D(CK)增產8.64%。對產量進行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處理A、處理B之間差異不顯著,與處理C、處理D(CK)差異極顯著;處理C與處理D(CK)之間差異極顯著。商品率以處理C最高,為78.43%,較處理D(CK)增加8.78%;其次為處理B、處理C,分別較處理D(CK)增加6.63、0.62%;處理B、處理C之間差異不顯著,與處理A、處理D(CK)差異顯著;處理A與處理D(CK)之間差異顯著。

表3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除成熟期外,不同處理各生長階段的地溫呈隨土層加深而逐漸降低,其中5 cm處土壤溫度最敏感,變化幅度較大;20、25 cm處土壤溫度變化趨于平緩。各覆膜處理馬鈴薯出苗期、開花期、盛花期、成熟期的平均地溫均以處理B最高,分別為21.3、24.6、26.8、8.6℃,較處理D分別增高2.1、1.2、1.5、0.9℃;其次為處理A,分別為21.0、24.0、26.3、8.1℃,較處理D分別增高1.8、0.6、1.0、0.4℃。

表4 不同處理對0~25 cm土層地溫的影響
在榆中縣半干旱區,利用不同地膜對馬鈴薯實施全膜雙壟溝播栽培均能縮短馬鈴薯生育期,有效改善馬鈴薯的農藝性狀。其中反光地膜全地面覆蓋不同生育期0~25 cm土層溫度均高于其他處理,馬鈴薯折合產量最高,達28 980 kg/hm2,較露地栽培增產4 492 kg/hm2,增產率18.34%。普通地膜覆蓋折合產量較露地栽培增產14.62%。
[1]王 軍,李繼明.地膜種類和覆膜時期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的影響[J].甘肅農業科技,2011(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