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1月1日起,我國開始執行新的空氣質量標準,近年來屢屢制造灰霾天的元兇——PM2.5首次被納入監測體系。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指出,解決空氣污染問題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但是我們必須有所作為。
1 月中旬以來,中國中東部多地相繼陷入嚴重的霧霾天氣,各地陸續啟動大氣污染應急預案。從北京到天津,從河北到山東,從河南到廣西,我國大范圍的霧霾天氣正在影響人們的生活。
1月12日、13日,北京PM2.5濃度監測值一直居高不下,很多地區達到每立方米700微克以上。在河北保定,PM2.5的濃度甚至沖破了每立方米1000微克。1月12日,在北京兒童醫院接受霧化治療的孩子有900多人,比平時多了數百人。大霧在浙江導致多起交通事故,其中一起20輛車相撞,有多條高速公路封道。上海也于15日深夜發布黃色預警。
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統計,截至1月13日零時,在全國74個PM2.5濃度監測城市中,有33個城市的部分檢測站點檢測數據超過300,即空氣質量達到了“嚴重污染”的程度。
空氣質量不佳造成的經濟影響已經開始顯現。2012年12月,北京大學醫學部潘小川教授的研究團隊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提出,在2010年,因PM2.5的因素對北京市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6億元。而在2012年,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四城市中,死亡原因與PM2.5污染相關的情況有8572人,由此而導致的經濟損失達68億元。建設“美麗中國”目標遭遇嚴峻挑戰。
冬季燃煤被多數專家認為是這次污染的“罪魁”。據測算,燃煤帶來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塵等污染物的排放分別占北京全市總排放的95%、25%和15%。數據表明,在中國的能源消耗結構中,煤炭占比超過70%。根據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報告:“從全球PM2.5濃度分布圖可以看到,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污染最重,而全世界將近1/5的煤炭就在這片土地上燃燒。”
1月14日,亞洲開發銀行和清華大學共同完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報告發布。數據顯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有7個在中國;全國500個城市中,空氣質量達到世衛組織標準的不足5個。這和煤炭資源在中國能源結構中占主體地位有必然聯系。在國家有關部委聯合發布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中,也專門提到了開展區域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它亦是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一個重要舉措。
專家研究發現,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區域內城市連片發展,受大氣環流及大氣化學的雙重作用,城市間大氣污染相互影響明顯,相鄰城市間污染傳輸影響極為突出。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效果,在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期間都得到了良好的印證。
但在學者孟凡看來:“困難在于沒有系統的機構去推進。比方最近北京出現了高霧霾的天氣,我們要怎樣去建立一個機制,為了減少北京的霧霾讓河北省減少排放量。”在上海世博會期間,上海市牽頭大氣治理,水污染由江蘇省牽頭,浙江省牽頭固廢和危險廢物治理,并實現數據共享和預報會商。但這一機制在世博會后不久就基本停止。十分有效的“兩省一市”互查冒黑煙車,世博會后就告停,沒有堅持下來。
孟凡認為,大氣污染治理涉及行業十分廣泛,面臨著深層次的利益取舍,不同行政區域利益取向不同,必然影響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實施效果。說到底,聯防聯控仍是地方之間經濟利益的博弈與平衡。學者王躍思表示,需要突破性的體制改革才能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
1月14日,環保部緊急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在繼續強化火電、鋼鐵、水泥等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量控制基礎上,突出抓好工業煙粉塵、施工揚塵、揮發性有機物和機動車尾氣污染治理工作。
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談及空氣污染治理問題時指出,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及時并如實向公眾公開了PM2.5的數據。積累問題是個長期過程,解決問題也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但是我們必須有所作為!我們一方面要加大環保執法和其他相關方面的工作力度,另一方面要提醒公眾加強自我防護。這件事需要樹立全民意識,需要全民參與,共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