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少華/文
朝韓關系:糾結尋找出路
虞少華/文
2013年年初伊始,朝鮮半島就呈現一片亂象。在國際社會關注開年不利的半島局勢走向時,朝韓關系動態成為最令人矚目的焦點之一。因為導致近年半島沖突頻仍的原因,顯然與李明博總統執政期間的朝韓關系緊張難脫干系;而金正恩繼任朝鮮最高領導人和樸槿惠當選新一屆韓國總統,也在本地區各方不堪壓力的背景下承載了國際社會對雙方關系和地區形勢轉圜的期待。但種種跡象表明,朝韓關系尋找出路的過程,注定是糾結而曲折的。雙方如能均衡解決安全關切,將有利于半島走向穩定與合作。
朝韓關系的順暢緩和與否,從來就與半島和東北亞整體形勢的基調同步并相互作用。自從2008年六方會談陷入僵局后,本地區就一直呈僵滯和緊張交織態勢:朝鮮核武器計劃逆勢推進、美韓聯合軍演等愈演愈烈、天安艦沉船和延坪島炮擊等惡性事件間或突發、有關國家間爭相示強的強硬表態逐步加碼。在此過程中,朝韓關系也跌入史上最惡劣局面。
一方面,朝韓間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全面倒退。不僅關停了政府間協商窗口和紅十字對話,韓國對朝鮮援助也幾乎全面中斷。而雙方經濟合作的三大項目,即南北鐵路公路連接開通、金剛山旅游和開城工業園區建設,也僅剩了開城工業園區勉強維持。2010年韓國針對天安艦事件對朝鮮實施5·24制裁措施后,朝韓民間的交流也受到重創。
另一方面,由于認定天安艦事件是朝鮮所為,韓國一再渲染朝鮮的“挑釁威脅”與“必須為此付出的代價”,朝韓間相互敵對仇視空前深重。兩國在軍事分界線的相互攻擊性宣傳,原本根據2000年朝韓首腦會談發表的共同聲明已經停止多年,2010年后也重新開禁,特別是韓國針對朝鮮的各種心理戰,包括民間團體對朝鮮投放傳單、恢復在與朝鮮相望的愛姬峰點燃圣誕燈塔,都在近年不斷升級。而在雙方極其敏感的統一問題上,韓國亦越走越遠,不僅學界經常出現“朝鮮突發事變可能導致統一不期而至”的觀點,韓國統一部也設立“統一缸”基金,為半島統一籌備財源。李明博總統將自己工資捐給“統一缸”,并表示“從各種情況來看,可以預見統一不再遙遠”。而朝鮮也屢屢宣稱,“一旦美國和南朝鮮挑起戰爭,朝鮮軍民不會錯過機會,將殲滅性地攻占侵略者老巢,贏得祖國統一大戰歷史性勝利”。
兩國激烈言辭舉措的背后,是哪一方都無法承受形勢失控的后果。相反,延坪島事件后,特別是在將產生新一屆總統的韓國選舉年2012年中,朝韓都顯露出期待僵局轉圜的跡象。
從韓國的情況看,李明博總統的對朝政策雖然能夠在朝韓沖突加劇時,尤其是天安艦事件和延坪島事件發生時從情緒和道義上獲得民意支持,但長期的緊張對峙之后問題并未有解決跡象,反使民眾對身處的“威脅”或變得麻木,或因持久焦慮而心生憤懣,遂對當局政策產生質疑。同時,韓國國內長期存在的反美聲音,也因為對當局過于密切的“美韓聯動”不滿而又有加大,抗議政府過度舉行美韓聯合軍事演習的群體性行動頻頻發生。此外也有研究指出,由于韓國實行停止與朝鮮交流合作的政策,朝鮮對外經濟變得過分依賴中國,這導致韓國不僅損失經濟利益,而且可能從政治上喪失對朝鮮的影響力。
在這種背景下,2012年韓國總統大選,進步陣營的統合民主黨和保守陣營的新國家黨在競選中支持率不相上下,一度還有預測認為,如果統合民主黨候選人文在寅和無黨派候選人安哲秀能推出單一代表,則民主陣營重奪下屆政權幾無懸念。在競選過程中,保守陣營為爭取民心,同處于執政末期的李明博當局強硬姿態不同,在對朝政策上有意顯示靈活和同現政府拉開距離。例如樸槿惠提出將建設“雙方互信的新韓半島”,使南北關系正常化;承諾為活躍南北交流合作,將在首爾和平壤分別設立交流合作事務所,負責管理和協調外交、安全、統一政策;表示不論政治形勢如何,將持續對朝進行人道主義援助,并促進離散家屬定期會面等。韓國企業界和學術界對韓國總統換屆后朝韓關系走向的預測,也普遍看好趨于改善,“不論民主陣營還是保守陣營勝選,南北關系都會比當下緩和”的分析,一時成為主流觀點,包括韓國統一部官員對一旦朝韓恢復交流后的經濟合作水平也持樂觀態度。
從朝鮮情況看,金正恩繼任朝鮮最高領導人后,沿襲了金正日生前最后階段的施政方針,將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重點。為此,金正恩迫切需要一個相對緩和的周邊環境,以便緩解安全壓力,并獲得更多經濟援助和與外界合作的機會。可能出于這種考慮,金正恩政權雖然明確拒絕與李明博政府對話,但在實際行動上也表現出一定克制。同時在樸槿惠勝選之后,通過官方媒體和金正恩新年講話等形式,向韓方發出“消除南北對抗狀態”的積極信息。甚至在2013年2月聯合國安理會就朝鮮發射人造衛星通過制裁決議后,被認為有朝鮮官方背景的“旅日朝鮮人總聯合會”(簡稱朝總聯)機關報《朝鮮新報》還發表文章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表明美國對朝鮮的敵對政策達到了頂峰,朝鮮不得不宣布無核化會談就此結束。然而如果韓國方面為了民族共同利益而試圖解決問題的話,對話的窗口完全有可能會被開啟”。顯然,在經歷與韓國的數年緊張對峙后,朝金正恩政權對樸槿惠政府改變政策是寄于期待并存有回應意愿的。
盡管僵持已久空前惡化的朝韓關系已經走到人心思變的節點,但是樸槿惠政府開局的環境背景卻十分不利。
首先,李明博政府的強硬對朝政策給南北關系留下了沉重包袱。如前所述,南北交流合作幾乎全面中斷,兩國民眾的相互仇視也超出以往。不僅如此,這一時期韓國對朝政策中的一些法規性調整,也給南北關系造成“硬傷”,修復具有難度。例如2010年韓國國防部正式下達指令,確認如果遭到敵人的攻擊,各級指揮官可遵循“先打后報”的指導方針行使自衛權,對敵人的攻擊源進行精確打擊。再如韓國國防部在《2012國防白皮書》中首次將與朝鮮有爭議的“北方界線”定性為“實質性的海上界線”,這條線由美方劃定,目的在限定停戰狀態下聯合國軍和韓國軍活動的北方限界,而在此前59年中,韓國都沒有就此正式宣示。此外,李明博執政末期,出于為自身政績加分和為保守陣營拉票考慮,對朝鮮的攻擊與刺激也更少忌憚,并宣稱“改變對朝一味忍讓的做法”,是近年南北關系的“與前主要不同”。可以預料,在樸槿惠政府調整對朝政策過程中,李明博執政期間給朝韓關系造成的負面影響短期內是難以消弭的。
其次,美國重返亞太的“再平衡”政策影響并將繼續制約韓國對朝政策。雖然美國的“再平衡”戰略并非單純追求軍事安全,但軍事色彩突出無疑是其最明顯特征,而這又必須依靠美國在亞太的盟國,尤其是韓國和日本。美國在亞太投棋布子的目標主要并不在于朝鮮,“朝鮮威脅”卻是最常言及的。僅在2012年間,美國與朝鮮半島直接有關的“再平衡”軍事舉措就包括:發表第44次美韓安保會議包括建立全方位同盟體制等內容的聯合公報,商定著手研究組建新的“聯合指揮機制”,并爭取到2014年制定“針對性威懾戰略”;舉行23年來最大規模美韓海軍陸戰隊聯合搶灘登陸演習,并決定今后每年定期在“西海五島”舉行海軍陸戰隊聯合防御野外機動演習;為韓國導彈研發松綁,將其導彈射程延長至能覆蓋朝鮮全境的800公里,并著手整合韓導彈防御體系,以便將韓國和駐韓美軍的導彈防御系統集成一體,增強“朝鮮半島導彈防御系統”的能力。
奧巴馬政府進入第二個任期后,原有分析認為,其對朝政策可能會因再無后顧之憂而較第一任期靈活,朝美可能在2012年第三次雙邊高級別對話基礎上重續協商。但面對朝鮮成功進行人造衛星發射和第三次核試驗,美國對朝鮮“核遏制力”威脅的感受已經更為緊迫。朝鮮進行第三次核試驗后美新任國務卿克里對媒體的表態表明,美國已經把朝鮮核武器計劃看成對自身的直接威脅,同時,美國將對朝核威脅的遏制與解決伊朗核計劃威脅聯系起來考慮,這可能意味著美國不再會視伊核問題為更重大挑戰而以“戰略忍耐”暫緩關注朝核問題,相反,美國會更重視走得更遠的朝核問題對伊核問題的聯動影響,致力于“通過國際社會對朝鮮的強硬措施,向伊朗顯示防擴散的堅決意志”。果真如此,樸槿惠政府即使在朝核問題上與美國存在利益差異而政策重點有所不同,在具體協調中也難免處于受制地位。
最后,朝鮮在樸槿惠正式就任前接連發射人造衛星和進行核試驗,更將韓國新政府的對朝政策推向尷尬境地。朝韓之間的對立沖突導火線很多,而危險最大的是朝鮮核武器與導彈研發計劃。樸槿惠在其總統就任儀式講話中未對其對朝政策做具體闡述,卻對“朝鮮必須放棄核武器計劃”發出強硬而明確的聲音,足以表明這點。在朝鮮不顧國際社會反對,明確表示“將不再討論朝鮮半島無核化,并繼續發射各類衛星和遠程火箭以及進行高水平核試驗”的情況下,韓國新政府采取措施重啟朝韓對話的政策余地顯然縮小,甚至在一段時間內難以推進。不僅如此,韓國作為直接相關國,還必須在對朝制裁行動中堅持強硬姿態。特別是鑒于朝鮮已經將討論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對話之門關閉,不能容忍朝鮮擁核的韓國如何設置議題切入對話,也將是對樸槿惠政府外交智慧的考驗。

韓國樸槿惠政府對朝政策開局不利。圖為2013年2月25日,韓國當選總統樸槿惠在就職儀式上敬禮。
朝韓關系轉圜對半島乃至東北亞地區穩定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當前朝韓改善關系的環境雖然非常惡劣,但仍有一些積極因素值得期待。而均衡解決雙方安全關切,可能是朝韓走出對抗困境、重回對話合作的關鍵。因為導致對抗和不信的根本原因,是互相將對方視為最大威脅,而南北各自為確保安全所進行的努力和借助的方式,又恰恰增加了整體局勢的不安全因素。因而,只有拋棄尋求自身絕對安全的不切實政策意圖,尊重對方的合理安全關切,朝韓才可能擺脫互相加害與遏制輪番升級的危險。在新一輪轉圜機遇來臨之際,雙方對以下問題的認識與處理更須理性和謹慎。
第一,朝鮮半島無核化問題。
朝鮮核問題已經成為多年來朝鮮半島甚至東北亞安全的焦點問題,但朝鮮放棄核武器計劃不是地區安全問題的全部內容,其本身也并非單純的擁核或棄核問題。朝鮮擁核是出于對自身安全的憂慮,朝鮮所感受的安全威脅確實由于冷戰結束后地區格局的嚴重失衡而加重了。但朝鮮不能試圖用冷戰的方式解決這種冷戰遺留給自身造成的傷害,即用對抗的方式、借助核威懾的方式達到找回平衡的目的。朝鮮稱它的核試驗是針對美國的敵朝行徑,但最感受威脅、反應最強烈的是同一民族的韓國。同時由于其對國際防擴散體系的無視,為國際社會所反對,也間接造成外界對對立朝韓關系的傾向性評判,這對朝鮮希望與外界建立正常交流合作關系是不利的。不僅如此,朝鮮欲用核遏制力維護自身安全的直接后果,是給美國日本等加強在地區軍事部署提供了口實,這可能使得它的安全系數更減少而不是增加。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是朝鮮不在道義上失分和爭取信任的前提,也是朝鮮必須同有關國家協商解決問題的基礎,同樣也是緩和南北關系的重要一環。朝鮮有必要在半島無核化問題上綜觀時務、理性行事。對韓國來講,朝鮮半島無核化不是韓國對朝政策的全部內容,韓國真正的安全威脅也并非朝鮮核武器計劃。由于朝鮮半島的格局還基本保持了冷戰形態,朝韓實力差距的巨大懸殊對以冷戰思維判讀形勢者來說,極可能成為危險的誘惑。縮小雙方在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的實力差距,在當前環境下其實是安全與穩定的基礎。追求以軍事實力保障絕對安全,以及以自身制度理念統合對方,只會使對抗加劇。從這一角度看,樸槿惠總統在就職儀式講話中未把呼吁朝鮮放棄核武器計劃與推進朝韓間“信任進程”對立起來,或是將前者作為后者先決條件,顯然是理性和現實的考量。
第二,雙方各自的對美關系。
美國因其在地區的主導地位而對半島有重要影響,相對其他周邊大國,美國的這種影響在安全領域甚至是決定性的。因此對立的韓國與朝鮮都將加強同美國的合作、或者突破與美國的關系作為對外政策的重中之重。但是美國在本地區的利益是存在與主導,它對地區局勢既有相對穩定的追求,又有適度緊張的需要。這種特點決定了美國的政策往往是地區安全困局的根源。因此,韓國在地區安全問題上同美國合作,包括在對朝政策和朝鮮半島無核化問題上,只能以地區的利益,即朝鮮半島和東北亞的和平穩定為重,而不是以同盟需要為重。事實上,僅有同盟的合作也不可能解決本地區錯綜復雜的安全問題。更重要的是,南北之間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必須靠雙方直接對話來消除。樸槿惠就職儀式講話突出“經濟復興”和“國民幸福”,并強調國家的發展要體現在國民生活的安定上。順著這種務實的施政思路,有理由期待韓國新政府的政策特點,應該更注重給半島南北雙方人民帶來穩定感和安全感,并推動美國對朝政策向這一目標調整,而不是被美國亞太戰略部署的單方面需要捆綁。同時,在與美國進行合作同時,更要注重通過與朝鮮的全面對話和接觸,“開辟建立信任、共同發展的道路”。朝鮮一直把實現對外政策目標的重點放在突破對美關系,這是其根據當前地區國際政治現實做出的決策。但應該看到,美國把朝鮮納入美國亞太戰略軌道的意圖與朝鮮現有體制生存發展的根本沖突,決定了朝美關系改善進程將會非常曲折。因此,圍繞第三次朝鮮核試驗升級的朝美沖突不會完全中斷朝美對話進程,但類似近期朝美“籃球外交”和2012年的朝美“2·29協議”的突發舉動,也很難迅速帶來兩國關系的實質突破。朝鮮希望通過對美關系進展而一了百了地解決其他問題,這種可能已經隨著本地區國家關系的不斷演進而變得越來越小。因此朝鮮在尋求改變朝美關系的過程中,不應忽視韓國對自身穩定和發展的更重要影響,而試圖人為造成韓美政策不同步以從中獲利,也無助于同韓國建立信任。推動朝美接觸對話同時,也并行尋求對韓關系的緩和,更有可能獲得積極效應。
(作者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亞太安全與合作研究部研究員)
(責任編輯:徐海娜)
[1] 參見???, ??? 《??? ???? ?? 》(???, 2010?)???《??? ????? ??? ??》(??????, 2007? )
[2] 李明博總統稱統一不再遙遠.news@ newshankuk.com(韓國新聞網)2012-7-16.
[3] 嚴重的挑釁行為將局勢推向戰爭邊緣.(朝)勞動新聞,2013-2-22.
[4] 時永明.朝鮮半島的戰略困局[J].亞非縱橫,2012:5.
[5] “A 38 North Interview of Park Cheol with Mike Chinoy”,38 north.org網站,2012-9-8.
[6] 專家:朝鮮新年致辭向韓國下屆政府發出了積極信號.韓聯社首爾2013年1月3日電。
[7] 朝鮮新報:能否重啟朝韓對話取決于樸槿惠政府行動.韓聯社首爾2013年2月7日電。
[8] 韓國軍方允許各級指揮官應對挑釁可“先打后報”.新華社首爾2010年12月7日電。
[9] 國防部正式定義北方界線.韓聯社2012年12月21日消息。
[10] 美國:朝核試驗對國際社會防擴散努力構成威脅.韓聯社華盛頓2013年2月13日電。
[11] 朝鮮外務省發言人2013年2月12日談話。
[12] 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