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黎磊 程 妤/文
培養“知華派”:對高校留學生群體的公共外交
宋黎磊 程 妤/文
知華派是指了解中國,對中國持友善態度的外國公民。培養外國公民中的“知華派”是中國公共外交工作的基本目標之一。在目前公共外交“從政府到他國公眾”的垂直結構與“從公眾到公眾”網絡結構并存的二元實施模式中,通過對高校留學生群體的公共外交是公共外交實踐從“官辦外交”到“民辦外交”的有效轉型方式。中國高校是外國青年認知中國的重要平臺。應從戰略上高度重視高校在服務于國家的公共外交和國家整體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高校公共外交是各地高校針對在校留學生群體,在教育部高教司等職能部門引導下增加留學生對華了解,提升對華好感度的雙向交流活動。國際教育交流被普遍視為一國外交的積極手段,對留學生群體開展的公共外交也被視為典型的內向型公共外交,受訪國因占據主場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易于調配社會資源,是公共外交中成本低、收效快、易操作的項目。不僅可以為受訪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還可為政府贏得良好的國際聲譽。世界上多個國家對于留學生群體的公共外交行為都十分重視,美國政府要求“外國留學生在美國機構學習時,應以加深對民主制度的認識為目的”,建立于1946年由美國政府資助的富布賴特國際教育計劃則始終與美國的外交政策相配合。在1940年成立的英國文化協會也是一個以英國外交政策為導向的機構。日本則經常組織留學生體驗日本茶道、書法、插花等傳統日本文化,并讓這些文化深入到留學生的生活習慣中去,在世界各國形成“知日派”。
中國在留學生公共外交方面具備大有可為的空間。2010年有來自194個國家的26.5萬余名各類來華留學人員,分布在全國620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中學習。美國國務卿希拉里于2011年在北京啟動了“十萬人留學中國計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爭取到2020年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國際學生流動目的地國家,當年外國留學生數量達到50萬。”這也意味著,如果教育部門和外宣部門予以重視,綜合各方力量做工作,屆時就會有50萬幫助中國進行對外傳播的“民間大使”。這不僅對中國的高等教育和國際教育領域內的公共外交方式方法的創新提出了考驗,也為中國構建與大國地位相匹配的國家形象提供了契機。正如韓方明呼吁“應以戰略眼光看待留學生公共外交”。
中國政府雖然在培養來華留學生的對華認知方面做了一些宣傳工作。各高校也加強了對“中國概況”等針對留學生課程建設的重視,留學生通過中國老師、同學的引導擴展了對中國生活方式了解,校方組織留學生到一些中華名勝古跡參觀旅游,但多數留學生來華期間單純對漢語和專業的學習經歷并不能保證其成為“知華派”,對高校留學生群體的潛在價值還遠未挖掘到位。
高校公共外交重要性認識不足。
中國高校對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水平的考量過分單純地注重規模的大小,交流與短期培訓項目較多,在華留學生中學歷生的比例相對較低。非學歷生來華時間較短,對華認知無法深入,對其授課的老師及課程設置,均無法體現中國高校的最高水平。來華留學生的來源國更多的是中國的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來自發達國家的人數比例偏小。來華留學生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推行的“精英教育”存在很大差距。上述因素都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公共外交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高校公共外交機制框架未統籌。
高校公共外交的組織架構在機構設置、校園社團培育及學術研究支持等方面均同美英等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從機構設置層面看,教育部國際司、國家漢辦等高校公共外交職能部門之間的組織協調性尚不完善,權力劃分不明確,監管不到位。在公共外交的學術研究和實踐領域,國際傳播、國際教育交流、涉外旅游等一系列公共外交研究和實踐活動大都在各專業領域內部進行,未能依托與高校這個平臺很好地實現學術資源整合。高校公共外交方式有待創新。
中國高校目前對留學生基本上從生活到教學管理等都是與中國學生相互平行的兩條線。對留學生群體的對華認同的宣傳手段相對陳舊,缺乏專門的機構和政策來對留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對華認知鏈接進行設計。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各個環節沒有被系統的納入整體公共外交戰略中進行考量。據上海某高校調查表示,選擇“喜歡中國文化”作為外國留學生來華的主要原因的學生只占10.8%。這說明目前高校依托中國傳統文化軟實力的宣傳還很不到位,并沒有讓外國留學生真正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內在魅力。高校公共外交能力建設不足。
高校公共外交人員儲備有限,限制了人際互動和口碑傳播的效應發揮。在華期間,留學生主要接觸到的人群有教學管理人員、專業課教師、中國同學及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接觸到的其他中國人。語言交流的困難并不是留學生與中國同學交流的最大障礙,而更多的是由于交流的機會不多和觀念的差異(沒有共同的話題)。留學生的社交群體更多的是局限于留學生之間。高校管理人員跨文化溝通能力與服務意識的匱乏也在日常針對留學生的服務時多有體現。調查顯示,來華留學生接觸社會文化困難程度處于前三位的依次是“使用公共廁所”、“排隊”、“與行政機關打交道”。此外,更談不上定期組織留學生體驗繪畫、書法、飲食、功夫等中華傳統文化,并讓這些文化深入到留學生的生活習慣中去,讓外國留學生不由自主地感念中國之好。
2013年2月4日,外國留學生在南京農業大學體驗中國年。
外國留學生對中國的認知主要受留學生來源國經濟水平的高低、兩國之間的文化傳統差異及來源國同中國之間的關系這三個因素的影響。從目標層面而言,高校公共外交應確立三重目標。短期目標:對華全面認知;來華留學生特別是歐美地區的學生往往在來華之初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在華留學生教育則是廓清國際媒體對華消極報道的重要渠道之一。國際教育的交流給了留學生們自己了解真實的中國的機會,也給了中國向世界說明真實的自己的機會。留學生可以親身經歷,客觀地了解中國的民情和生活方式、民眾幸福度等,從而更正自己對華的誤讀,扭轉其對華認知。中期目標:對華好感度培養;讓留學生通過在華期間校園生活的切實感受變成對華的“親善大使”。根據對學校開設課程的設定、對留學生在華期間參與活動的有效組織等,培養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興趣、進而深入了解,最終形成良好認知。長期目標:知華派的擴散效應。留學生回國以后,每個人都是一個傳播中國信息的“意見領袖”,他們通過親身經歷直接獲取的對于中國形象的認識必然會輻射到他周圍的環境,特別是和他年齡相仿的同齡人。依靠人際交流的“乘數效應”,為中國發聲,提高中國在世界范圍的美譽度。
就高校開展公共外交對策而言:
首先在觀念層面要提升到文化戰略高度。
與歐美等國相比,中國對于國際教育在構建國家形象、推廣民族文化方面的戰略意識仍比較欠缺,特別是與國家外交政策互動的教育國際化戰略的研究和戰略的制定。留學生教育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不僅僅是一種國際教育與文化交流,同時也是國家文化外交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應該把對留學生群體的公共外交上升到提高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把對在華留學生教育作為國家文化外交的意識應自覺化。其次機制層面形成文化戰略內外互動。
在華留學生教育作為文化對外傳播的“引進來”戰略要與文化對外傳播的“走出去”戰略之間形成互動和有效的補充。結合作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項目之一的孔子學院可提供留學生赴華前的信息培訓,實事求是地介紹在中國學習生活的注意事項。對于中國國情尤其是當代社會基本狀況的大致了解,可以縮短留學生的對華認知的適應期。讓同一國家的來華留學生與在本國孔子學院的漢語學習者定期通過網絡視頻就某些和中國有關的話題進行溝通,聽來華留學生介紹來中國之后的親身感受;組織來華留學生在假期回國期間共同參與所在國孔子學院的活動,協助當地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師進行漢語教學與文化活動等。通過本國的來華留學生對本國的漢語學習者傳播中國的國家形象比海外中國教師的傳播更具說服力和可信性,同時也可以吸引更多海外的漢語學習者到中國本土留學。在留學生學成回國后,依然有必要通過校友會、合作研究、研討會、聯歡、邀請來華等方式提供“追蹤”服務,培育更多真正喜歡中國、推廣中國的堅定“知華派”。這項工作既可以推動留學生所學專業領域內的中外交流與合作,又能促進留學生公共外交。教育部門應該積極參與構建“政府——非政府組織——學術研究機構”三位一體的“公共外交發展共同體”模式。積極創建高校的公共外交研究基地,以便為公共外交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專業學術支持。再次,在方式層面注重公共外交戰略與具體操作的對接
:以來華留學生為傳播渠道的國家形象在自我構建方面要研究具體、細化的傳播策略,在充分尊重對方的文化與國情的基礎上,以文化浸潤、正面引導為主,實現文化“化”人。在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上可以地區化、國別化,根據不同的文化模式、國家制度和與中國之間的外交關系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調整傳播方式和內容。對于中國周邊國家的來華留學生要有針對性地介紹中國和平崛起的大國形象,而對于歐美國家的來華留學生要引導他們看到中國的變化、中國人生活的變化。來華留學生對高校的滿意度,直接影響留學生的對華好感度和留學生眼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同時,留學生科目和層次的設置,直接影響留學生的生源地和入學動機(包括來華年限),將對國家形象產生間接的作用。應該充分利用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優勢學科來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留學生,這些學科包括漢語言、中國語言文學、中國歷史、中國哲學、中醫、藝術等,將有利于留學生們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在世界范圍內樹立中國的大國形象。最后,在能力層面應充分調動社會資源與民間力量:
與來華旅游、經商等分散性人員不同,來華留學生是可以被組織和管理的人群。他們大部分時間在中國的校園里度過,校園是接觸來華留學生的一線單位。國內接收留學生的學校在國情教育方面所開設的課程大多為“中國概況”,教學模式基本是以教材講授為主。對于對中國形象有親身感知經驗的來華留學生來說,教材講授的局限性在于無法真實反映中國社會的瞬息萬變,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和數據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在課堂上進行國情教育僅僅憑借教材講授模式是不夠的,來華留學生是向海外傳播中國形象的傳播者,那么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對中國的熱情,在教師的引導下關注并參與到對中國問題的討論上,是十分必要的。除課堂教學外,引導來華留學生參與中國大學的校園生活,與中國的年輕人溝通互動增進了解也是自我構建國家形象的重要方式。這都需要加強公眾的公共外交意識,特別是對公共外交涉及的政治問題與文化問題的知識儲備和理解,需要面向高校的教職員工和學生,開設公共外交教育培訓,通過各種外語教育、文娛活動,介紹外交、商務禮儀,增加與留學生直接交往的公眾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意義和減弱交流障礙,幫助他們能夠自覺地成為“民間大使”。概言之,對高校來華留學生群體的公共外交是建構中國與大國地位相匹配的國家形象的重要路徑之一。這些留學生回國以后能夠把有關中國的信息全面客觀地帶到自己的國家,成為兩國交往的重要力量甚至是主要參與力量。應從戰略高度重視高校服務于國家的公共外交和國家整體形象塑造的作用。通過高校留學生群體的對華認知教育,培養更多的知華派,為未來國際政治格局奠定友好的人脈基礎。
(第一作者系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第二作者單位: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責任編輯:魏銀萍)
[1] 本文是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研創新項目重點項目“彰顯城市軟實力:上海國際大都市建設中的公共外交”(編號13ZS024)的中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