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圖 本刊記者 岳 振 姚 遠 黃莎莎 張 麗 特約記者 肖德寬 特約攝影 姚 寧

從種下第一株桃樹起,夏祖全就開始參加專業培訓。經過十余年探索,他終于將原先只是聊以糊口的土地,打造成了集種植與農家樂服務為一體的家庭農場。圖為夏祖全在修剪桃枝。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唐寅的《桃花庵歌》描述了一種令人憧憬的生活。對于貴陽市南明區永樂鄉水塘村村民夏祖全來說,這不是憧憬,而是他的現實生活。
41歲的夏祖全,世代生活在水塘村,依靠家里的十幾畝田地為生。他種過糧食、蔬菜,只能勉強讓一家人吃飽;他試過建材加工,還拿出幾畝地來栽種楊梅,卻都沒有成功。
這種窘迫的狀況,一直持續到2006年。這一年,在鄉政府和村委會的幫助下,夏祖全拿出六畝田地種下了第一批桃樹。“種桃樹的前兩年是沒有收成的,家里就靠種紅薯和花生來維持生計。”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他有些感慨,“那時候連肥料都買不起,我和妻子就到貴陽市去挑糞。”
幸運的是,由于參加了種植技術培訓,他的桃樹種植進展順利。收成的第一年,夏祖全賺了3000元,第二年收入就達到了10000元。“種了桃樹之后才知道,賺錢這么容易!賺了10000元,我真是高興得不行,那種收獲的感覺,現在也忘不掉!”
嘗到了甜頭,夏祖全逐漸擴大種植桃樹的面積。2000年以后,他家十幾畝地已經變成了一片桃園,家里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2008年,他將自家的三層小樓修建成了農家餐館,開始經營農家樂。就這樣,他逐步將聊以糊口的田地,打造成了集果樹種植與農家樂服務為一體的家庭農場。
春天,滿山的桃花令人心醉,吸引許多市民來賞花游玩;夏天,桃樹枝繁葉茂,桃園成為游客們避暑消夏的好去處;秋天,甜美的桃子令人垂涎欲滴,運到鄉里的批發市場后,很快就被客商搶購一空;冬天,自家圈養的土豬肉鮮味美,專程來吃殺豬菜的人絡繹不絕……不知不覺中,夏祖全的家庭農場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富了自己,也方便了他人。
這種經營模式,是夏祖全苦心琢磨的成果。從種下第一批桃樹起,他就開始參加專業培訓,不斷總結種植經驗。“在專家指導的基礎上,我摸索出多主枝種植的方法,這樣又能保證質量,也不耽誤產量。”穿梭在桃樹間,夏祖全順手掏出剪刀修剪枝葉,每棵桃樹的生長狀況都熟稔于心。農場里的桃樹都按照標準化種植,機械化施肥,除蟲和修剪則由人工完成。為了提升桃子的品質,每到春末夏初,他還要疏果,只留下長勢較好的小部分果實,“這樣桃子才具有商品性,能賣出好價錢。”
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和實驗,夏祖全已經成為桃樹種植的技術能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種植方法。事實證明,這一套方法行之有效,夏家種出的桃子品質更好,價格也略高于市場價。
可是,夏祖全并未滿足,他要把自己家的田地打造成一片又賺錢又宜居的樂土。于是,他參加了農貿、經營、管理的培訓,還參加了“貴州鄉土人才高級培訓班”,到省外參觀取經,學習到了環境設計方面的知識。回家之后,夏祖全將前院種滿了桃樹,樹下安插了幾張石桌椅,將土路鋪上了地磚,還安裝了照明設施和防蟲設備。這些貼心的設計,讓游客們能更舒適地觀賞娛樂,也讓農家樂的生意更加火爆。
在人力資源方面,家庭農場實行的是“內部分工制”,“員工”都是自家人:妻子負責餐飲,兒子負責摘桃包裝,父母負責煮飯,夏祖全則是“總經理”,負責接待客人和統籌工作。忙不過來的時候,夏家就雇請村民幫忙打理桃園,花費不多,卻大大提升了農場的運行效率。
如今,十幾畝桃樹、幾片菜地、三層小樓、景觀前庭和配套設施,構成了夏祖全的“桃香居”——銷售艷紅桃、皖白桃,每年收入不低于十萬元;經營農家樂,每年接待2000多人,也能有十余萬的進賬。相比于那些做建材、運輸等產業的村民,夏祖全家的經濟情況毫不遜色。他們的家庭農場,以農業為根,以服務業為翼,走出了一條發家致富的新路子。
家里過上了好日子,家庭農場也有了一定的規模,夏祖全開始琢磨著發展新產業。“前一陣投入幾萬元,種下了100多株桂花樹,跟桃樹套種在一起,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發展了綠化植物種植這項新業務。再過幾年,桂花樹就能創造很高的產值,我的桃香居也有了新的看點。”站在桃園中,夏祖全的臉上滿是幸福:“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日子,就像生活在‘世外桃源’!”
宰便鎮,距離黔東南州從江縣城大約100公里。這是個擁有14000人口的鄉鎮,在不通公路的年代,人們去從江縣城,要帶著干糧翻山越嶺走兩三天。
在群山環抱之中,宰便百姓依水而居。磅礴秀麗的月亮山,源源不斷地為世居于此的百姓提供著生存資源;蜿蜒清澈的宰便河,繞鎮而過,夏天,吃過晚飯,人們相約下河泡澡,是“最幸福的事情”。
這里的人們并未因偏僻地理環境而過著封閉日子。“宰城河香豬”聲名遠播,為外人所知已百年有余。在宰便3000多戶居民中,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家庭飼養香豬。香豬體型嬌小,以香味獨特著稱。
“從江香豬”是貴州特色農產品的一個重要標志。宰便鎮是月亮山區農產品貿易中心,也是從江香豬的主產區和集散地。
莫貴新是宰便鎮的香豬養殖大戶,目前,他家三個香豬圈舍總面積有540平方米,總共60間,每年出欄的商品肉豬達到五六百頭,年利潤超10萬元。
在莫貴新的規劃中,近期將再修一個圈舍,不久之后,將會有1000多頭的年出欄產能。
10年前,在外闖蕩的莫貴新無意中得知,在宰便用60塊錢買一頭小香豬,到了廣州,要賣280元。莫貴新看準了這個機會。他從村集體租到了一塊山地,開始了他的香豬養殖之路。
莫貴新的香豬養殖場,就在離鎮中心不遠處的宰便河畔,鎮政府為其命名為“貴新香豬放養示范點”。香豬生態養殖對環境沒有傷害。
來往訪客如無越野車相助,常常要脫鞋過河,才能進入放養場。這里氣候宜人,山色蔥綠,小河淌水,充滿著家庭農園的詩意氣息。
香豬飼養是宰便百姓的傳統習慣,當地人都知道,放養的香豬才稱得上真正的香豬。放養的主要目的,是讓豬能吃到新鮮草料,并“鍛煉身體”以保證肉質鮮美;放養也可以減少疫病的發生。
在達到規模養殖后,傳統的放養方式已不利于管理。在莫貴新的飼養場,有一塊種有果樹和黑麥草的園林,黑麥草四季常青。作為放養之地,這個園林就是香豬的“后花園”,每天,它們都會有一段時間在此地活動、吃草。
因為有品質保證,宰便出產的香豬在外口碑甚佳。按莫貴新現在的養殖量,他不愁銷路。
對整個宰便鎮而言,卻面臨一個比較尷尬的境況:如果在現有基礎上再鼓勵百姓大量養殖,到出欄時間可能賣不出去;另一種情況也同時存在,有人一次性需要大量香豬,但無法在短時間內滿足其要求。
這本來不應該是個矛盾的問題。宰便鎮黨鎮干部的判斷是,只要交通、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到位,“賣不出去與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同時存在”的尷尬困境將迎刃而解。
莫貴新也不敢大量接訂單,因為他的養殖規模還比較小。因此,擴大養殖規模,對莫貴新來講,具有很大吸引力。

依靠獨特的自然資源,汲取傳統養殖的經驗,莫貴新成為香豬養殖大戶。在走向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養殖的過程中,他得到各級職能部門的大力幫助。圖為莫貴新和妻子在喂豬。
10多年積累起來的養殖經驗,讓莫貴新“一眼就能看出豬生了什么病”。養豬成規模后,防疫很關鍵,否則損失難料。除了不敢保證剛出生豬仔有更高的存活率,莫貴新基本能夠解決常見疫情。
莫貴新家現在已經不怎么種地了,糧食收成“夠吃就行”。全家人基本是全身心投入香豬養殖,香豬銷售也是家庭主要收入來源。
莫貴新自己會把銷售情況記錄在冊。每賣出一頭豬,他都要向宰便鎮香豬產業辦報告相關情況,香豬產業辦對每戶的養殖、銷售情況有詳細記錄;每一頭種豬都有進欄時間、配種、防疫等情況卡片記錄。
宰便鎮農戶可以用林權作為抵押,申請扶貧貸款,用于發展香豬養殖。政府向農戶提供圈舍建設材料和發放種豬,鼓勵具備勞動力、經濟基礎、養殖技術等養殖條件的農戶飼養香豬。
在向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養殖邁進的過程中,莫貴新與其他養殖大戶得到鎮政府的大力幫助。
養殖香豬100頭以上的家庭,在宰便鎮就算養殖大戶。這樣的養殖大戶全鎮共有5戶。楊光平的“豬—沼—果”生態養殖、徐傳福的香豬養殖場等都是當地的示范點。
徐傳福的養殖場同樣臨近宰便河。在目前基礎上,徐傳福正加緊擴建圈舍,圈舍建成投入使用后,可以年出欄香豬近5000頭,利潤將達到100萬以上。
鎮政府認為,莫貴新農園周邊的環境需要改善,打算為此投入30萬元。按當地政府的設想,不久的將來,莫貴新的家庭農園將會成為客商洽談、游人休閑的向往之地。
今年66歲的肖連坤,村民都親切的稱他為肖公。他是荔波縣朝陽鎮八爛村弘信土枇杷合作社理事長,有一個當地最大的枇杷果園。
“一年365天,有300天我都在山上。一個山頭就得轉悠上半天。”站在山頂黃橙橙的枇杷果下,俯視自己100多畝的枇杷園,肖連坤臉上流露出滿足。
1973年,26歲的肖連坤離開家鄉畢節,來到荔波縣承包橋梁、水壩等水利工程建設,憑著嚴謹、認真的做事態度,逐漸有了一點積蓄。目睹到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政策對農業發展的逐步傾斜,肖連坤意識到農業發展一定會有大好前程。1984年,在當時縣領導的介紹和推薦下,肖連坤走遍朝陽鎮的山上山下、溝溝坎坎,認為八爛村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具有種植經果林得天獨厚的條件,大膽承包了100多畝荒山。
“當時山上都是雜草和野樹,沒水、沒電、沒路,一片荒涼,條件非常艱苦!”從1985年開始,肖連坤帶領一家七口在荒山腳下搭起一個茅草房,開始艱辛的耕作生活。
肖月是肖連坤的三女兒,在她的記憶中,每天清早6點,父親就會叫他們起床,去山上除雜草、挖樹坑。“當時很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放學后別人家的孩子都可以玩耍。我們兄弟姐妹卻都要到地里幫忙,雙手都磨出了血泡。”
柑橘、石榴、杏子、枇杷……肖連坤在100多畝山坡上,先后嘗試種植過多樣果品,通過十多年的試種,優勝劣汰,最終只剩下枇杷這一優勢品種。2000年,肖連坤徹底放棄承包工程建設,全身心都投入到果園種植中,成為一個職業農民。
病蟲災害是最困擾肖連坤的煩心事。十多年前,遭遇的杏虎蟲害,雌成蟲在幼果上蛀孔產卵,導致幼果大片脫落,當年枇杷種植損失慘重。
一番心血付之東流,痛定思痛,為了提高種植水平,肖連坤在利用書籍自學的同時,決定外出學習考察,先后到四川果樹研究所、福建、江蘇農科院等地取經,逐漸熟練地掌握了種植、剪枝、配藥滅蟲等基本技術。在此基礎上,他通過多方分析比較,先后引進優良枇杷品種25個,并在自家果園專門劃出一塊地作為新品種試驗地,試種成功后對老果園進行更新改造。
有了好品種,還要會打時間差。肖連坤種植的大五星、早鐘六號、香鐘11號、大紅袍四個品種,果實成熟時間交錯,從2月到6月均有果品上市,銷售期接近半年。
上規模才能有效益。2009年4月,在縣農業局的關心和幫助下,肖連坤牽頭成立了朝陽鎮弘信土枇杷專業合作社,注冊了“荔山牌”枇杷商標,并通過省農業廳無公害產品認證,增強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荔波縣委、縣政府等部門加大對八爛村的支持,先后投資100余萬元,實施了治水、修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修建了一塊3000余平方米的水果集散市場方便交易。隨著枇杷果產量的不斷提高,已建好的這塊水果集散地還將擴建。目前,在肖連坤和該村創業帶富黨員陶小勇的示范帶動下,合作社已發展會員160多人,帶動種植面積3000多畝。
如今,肖連坤的“荔山牌”枇杷逐漸走上了科學化、規模化、商業化的發展路子,一畝枇杷地約有4000元的利潤。2002年,他的果園收入差不多有50萬元。靠著近些年經營果園的收入,肖連坤在荔波縣城蓋了一幢5層樓的房子,還購買了豐田越野車跑業務。
“我們八爛村的土枇杷是原生態的,原汁原味。”的確,合作社出產的精品枇杷,因果實又大又圓,色澤艷麗,外形美觀,果肉柔軟多汁,酸甜適度,供不應求。
對于國家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里提到的“家庭農場”, 肖連坤還是首次聽聞。聽了記者的介紹后,肖連坤自信地表示,枇杷園現已形成了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經營,全家80%的收入都來源于枇杷園,他現在的生產經營方式就是家庭農場。
肖連坤的兒媳家在洞塘梅園,當地盛產村民利用青梅果私家釀造的青梅酒。看著每年幾十噸的報廢枇杷果,想到枇杷具有潤肺止咳等保健功能,肖連坤正在探索釀造枇杷酒。但去年的嘗試不太成功,據他自己分析,是選用的酒曲不對。
除了釀造枇杷酒外,肖連坤還在嘗試養蜂釀造枇杷蜜。
目前,肖連坤最大的需要就是請到真正的枇杷專家,幫他解決問題:
“為什么被雨水澆淋過的枇杷容易開裂,如何避免?”
“枇杷酒該怎么釀造?”
……

肖連坤家出產的“荔山”牌枇杷有四個品種,成熟時間交錯,從2月到6月均有上市,銷售期接近半年。圖為肖連坤和女兒在采摘枇杷。
順著蜿蜒的山路往上爬,繞過幾個彎后,一塊寬闊的高山平臺赫然在目。這里叫甲子屯,位于云霧山支脈中段,海拔1400多米。
正是人間四月天,天朗云清,陽光灑向延綿數十里的大山。方開華站在甲子屯高處,抬手劃出一道弧線:“這一片,都是我的茶園。”
所指之處,一千多畝田地里,無數茶苗生機盎然。
5 7歲的方開華是貴定縣云霧鎮營上村的村民。這里,依傍著苗嶺主峰云霧山,是貴定云霧貢茶的主要產地。當地優質的鳥王種茶樹良種,品質超群,曾為六朝貢茶。可是,在20年前,當地的村民們都以農耕為生,幾乎沒人從事茶葉種植。
方開華同樣如此,守著家里六畝責任田,嘗盡了貧窮生活的苦楚。上世紀80年代末,外出做水泥工的他,“偷師學藝”學到了一些種植茶葉的技術,開始嘗試種茶。“那時候條件很苦,我對茶葉了解也不多,最怕茶樹長蟲生病。”說起種茶,方開華有說不完的故事,但讓他畢生難忘的還是最初的那段日子,“晚上下雨,擔心雨水沖走茶種,我就披著蓑衣上山,一株一株的培土。茶樹長出來了,卻害了赤心病,一大片全都傳染上了,只能忍痛鏟除。”
吃一塹長一智,經過不斷的探索,他逐漸形成了一套“茶經”,無論是種植、采摘還是品鑒、評級,全部手到擒來。1993年,在政府的扶持下,他承包156畝荒山,全部種下茶樹,成為了營上村第一個種茶大戶。隨后,他又改進了種植模式,將果樹與茶樹套種。一方面,果樹的花粉給茶葉增香,產出了具有糯香味、栗香味的綠茶,另一方面,每年產出百萬斤的水果,全部作為天然肥料滋養茶樹,使茶葉的品質和產量都大幅度提升。

為了能生產出標準化、品牌化的貴定云霧貢茶,方開華注冊了“品御春”的商標,帶動周邊農戶成立了“貴定縣品御春云霧貢茶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效解決了茶農分散凌亂、茶葉品性優劣不分、加工技術參差不齊等問題。圖為方開華在采茶。
如今,這156畝茶園處于豐產期,每個季節都能采摘不同品級的茶青,經過萎凋、殺青、揉捻、烘焙等工序之后,制成干茶銷售。得益于那套“茶經”,方家種出的茶葉品性好,屬于貴定云霧貢茶中的上等品,低則幾百,高則數千,價格再高也不愁客源。
2010年,通過土地流轉,方開華承包下了甲子屯及周邊1500畝荒山,種下了1060畝茶樹。這樣一來,方家茶園的實際種植面積超過了1200畝。雖然新種下的茶樹還沒有產值,但原有的156畝茶園每年能給全家帶來將近50萬的純收入。“再過三年,新茶樹開始投產,想象一下,這些荒山會變得多美!”看著連綿的茶山,方開華面帶憧憬,“這里也將作為貴定縣茶旅游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迎接各地游客來品茶觀光。”
大面積的茶園業已成型,保證品質是關鍵。為了能生產出標準化、品牌化的貴定云霧貢茶,方開華注冊了“品御春”的商標,帶動周邊農戶成立了“貴定縣品御春云霧貢茶農民專業合作社”,還在茶山腳下開辦了“七里沖茶場”。
“合作社的成員有200多戶,都是這里的村民。他們都跟我學過種植技術,按照的都是統一的標準,不會施用農藥、化肥。”方開華介紹,“遇到大批量的買家,我們就會把所有社員家中的茶青統一收購、加工,這樣就保證了茶的品質,也降低了各家的風險。”
統一種植、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統一品牌,茶園+工廠+合作社的模式,有效解決了茶農分散凌亂、茶葉種植良莠淆雜、茶葉品性優劣不分、加工技術參差不齊等問題。
在他的影響下,家里人都與茶結下不解之緣,幾個女兒有的開茶館、有的學制茶。妻子則陪他四處查看茶園,哪塊需要修剪、哪塊需要施肥……
1200畝的茶園、1000平方米的廠房、幾百萬元的制茶設備、兩棟農家小樓、一片池塘、幾塊菜地。初有苦澀,后有甘醇,方開華人生如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