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舞蹈系 四川汶川 623000)
近十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電腦技術正在大規模的普及,而與之相關的多媒體網絡技術也在飛速發展。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進行工作、學習、生活、娛樂等,可以說多媒體網絡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工作和生活。多媒體網絡技術不僅僅是把各種零散的文本、圖形、圖片、動畫和聲音等信息有機結合起來,而是還要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其進行加工處理,從而使其成為一系列能夠交互操作的技術。同時,融合網絡技術的全球性與動態化優勢,使所有的信息成為共享性的、動態性的,從而構建一個立體的信息網絡平臺。在多媒體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的各級教學紛紛進入了現代信念技術時代。同樣,多年以來改革仍然有待深化的聲樂教學,也迎來了重要的發展契機。我們應當充分利用不斷成熟的多媒體網絡技術,推動聲樂教學改革,使聲樂教學呈現出新的時代風貌,從而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性聲樂演唱人才,并促進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自從實施音樂教育改革以來,我國聲樂教學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一方面,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師資力量日益提高,并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教學模式、提升了教學理念、豐富了教學手段等,而且聲樂教學方面的科研成果也在逐步上升;另一方面,學生素質從整體上有了不小提高,學生不僅聲樂基礎知識掌握得越來越牢靠,而且一定程度上不再拘泥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具備了初步的自主學習意識,而且能夠把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雖然我國聲樂教學取得了一定成績,有效促進了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但是我們的教學改革畢竟剛剛起步,尤其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的情況還不是非常樂觀,盡管個別學校已經嘗試把多媒體網絡技術運用在聲樂教學中,但是整體上看,聲樂教學還沒有擺脫傳統教學的現狀,具體來說,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一直以來,人們都沒有擺脫“聲樂難學、聲樂更難教”這個問題的困擾,這不僅僅是肯定了聲樂教學的技術要求,而更是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難點”到底在哪里?實際上,聲樂之“難”在于我們的教學一直在依靠“找位置、找感覺”的教學模式,即在教學中主要靠師生的“意識控制”。而所謂的“意識控制”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東西,很難用量化的、外在的標準去衡量和把握。人們對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意念,也即所謂的“位置”或“感覺”,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樣一來,“心有靈犀”者自然一點即通,不費什么氣力,而對于沒有“心有靈犀”的人縱然竭盡全力地千呼萬喚,往往也收不到什么效果。而且即使有所謂的“感覺”,這種“感覺”也通常是稍縱即逝的,根本無法在教學中推廣,也就意味著其他多數學生無法收益,這非常不利于聲樂課堂教學。
第二,長期以來,在我們的聲樂教學中,使用的設備就是一臺鋼琴、一臺錄音機、一面鏡子、一塊兒黑板。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腦走進課堂使我們的教學設備有所增加,但在實質教學中還在延續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還是在教師“經驗”和“感覺”的指導下,把聲音字段唱得“圓一點”“亮一點”,或者把聲音位置調得“低一點”或“高一點”。學生就在這樣“盲目”的指導下反反復復地練習,而根本沒有合適的參照物,最多就是播放大師的磁帶,或者老師給同學們錄制的不夠清晰的聲音。但是一味地去模仿會限制學生想象力的發展,還會讓學生產生一種依靠心理。再者來說,老師給學生播放的音頻一般是完整的曲目,很難對其有效剪輯,從而找到適合學生需要的片段,則只有檢索重播。但是在檢索重播的過程中,很難精確把握片段的位置,這不僅耗費大量時間,而且使課堂教學不連貫,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第三,盡管隨著新時期多媒體網絡技術的普及,聲樂教學模式更新了不少,但是從整體上看,各個學校基本上還在沿襲這樣的教學模式:采用 “一對一”的小班形式傳授技巧,而用“大合班”的形式講授理論知識,從形式上看這種“大”“小”結合的教學模式似乎頗為合理,但是對于擴招以來生源日益增加的我國各學校來說,“一對一”的授課模式很難惠及學生主體,即使做到了,可以想象教師的工作強度和教學效果。而“大合班”的模式則很難有針對性,實效無法保證。因此,大小課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只是流于形式,客觀上只是降低了教學成本,而并未取得教學內容和效果的實質性改進,從而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效果的削弱,其結果往往是,經過一個或多個學年的聲樂教學,學生僅僅學會了演唱幾首歌曲,這一切只是數量的增加而非質量與學習能力的提升,而同時教師也是疲憊不堪,根本沒有多余的精力去搞科研和參加師資培訓,這不利于聲樂教學的長效發展。
經過對聲樂教學的現狀分析,發現在課堂教學中由于多媒體網路技術的欠缺或者使用不當,我們的聲樂教學始終沒有擺脫依靠師生“經驗”和“感覺”的主觀不合理模式,這種模式不僅因為“難度太大”而令學生難以把握,而且因為“主觀性太強”難以形成有效的教學體系,從而推而廣之。另外,由于多媒體網絡技術的欠缺,致使學生規模不斷增加的當下,不僅學生學習效果不夠理想,而且教師靠個人之力難以應付,始終無法擺脫“疲于奔命”的角色。因此,當前的聲樂教學亟需引進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現代元素,從而使聲樂教學得以良性發展。
在我國當前的聲樂教學中之所以出現多媒體網絡技術欠缺或者不合理運用的問題,在于對多媒體網絡技術的認識不夠,尤其是對該技術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認識不清。下面就多媒體網絡技術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進行簡要分析。
第一,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可以合理配置教學資源,提高聲樂課堂教學效率,尤其為聲樂大課的有效開展提供便利。傳統的聲樂課堂中,技能課往往采取“一對一”的授課模式,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效果不佳,況且隨著各個學校的擴招,傳統的“小”課也不再小了,而在這樣的課堂中,“一對一”的授課模式自然是不行的。同樣,原先的講授理論知識的“大課”變得更大了,因此教學資源配置不平衡的矛盾更加明顯。但是,引入多媒體網絡技術之后,這些矛盾會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解決。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數字多媒體技術對聲樂作品進行處理,制作出適合全體學生的教學資源,然后讓大家在同樣的時間內學習,從而避免了“一對一”尋找問題的時間浪費。另外,學生在使用高質量多媒體教學資源的同時,可以模仿大師的聲音,而且比對自己的聲音,從而尋找差異,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自己的問題。在這樣大家共同參與的前提下,教師可以適當利用原先那種面授的方式,對癥下藥,效果自然提升不少。對于一些基礎理論知識課程,教師可以完全放手,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自主學習,這不僅賦予學生自主時間從而更高效地學習,而且解放負擔過重的教師,從而使其專注于技能的提高。因此,在聲樂教學中引入多媒體網絡技術使原本有限的教學資源以一種更合理的方式運用,有效促進了教學發展。
第二,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可以使聲樂教學從“抽象”向“具體”轉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聲樂教學是一門極為講究的科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重視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深刻理解聲樂技術。而在理解聲樂技術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知道他們的音樂是由聽覺能力、嗓音條件、節奏感、音樂修養等構成的。對于其中的嗓音、聽覺等生理知識來說,相當學生不甚了解,總是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而這對于他們將來的發展非常不利。而引入多媒體技術之后,就可以使枯燥無味的生理知識以鮮活的形象出現,比如把歌唱器官的生理結構解剖圖制作成動畫,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發生原理。同時可以通過數字多媒體技術對聲音的波形進行系統分析,讓學生以量化的形式看到聲音本質,并通過波形對比來查找問題的根源。另外,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讓學生對聲樂曲目有更為直觀具體的理解。比如在教學中可以把該曲目的歷史背景、地位影響、傳播過程等制作成圖片、影像的形式,并且加上網絡上的現場視頻,從而讓學生從各個角度和層面透徹理解曲目。因此,多媒體網絡技術的引入,使原本抽象的聲樂教學變得具體直觀,改善了教學效果。
第三,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可以促進聲樂教學評價體系的多元化發展。在教學活動中,評價體系不僅是對教學活動的引導,而且是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保證。但是目前,我國聲樂教學中,評價體系不太科學。首先評價內容不夠全面,過于重視學生聲樂技巧的考察,而對技巧之外的情感、態度等因素則輕視甚至忽視,也就無法真正檢驗學生的整體素質和發展過程。另外,評價主體基本都是教師,這種主體單一的評價模式剝奪了學生以及家長、社會參與評價的機會與權力,而不利于對教學的合理引導,而且在單一的教師主體評價下,有時教師很難做到評價的客觀公正,其評價往往受情感、經驗等因素影響,這都是評價不合理的表現。而之所以出現評價目標片面和評價主體單一的局面,在于多媒體網絡技術的缺失。評價體系中多媒體技術的缺失使教師個人不可能完成對學生的全面考察,而且也沒有讓社會參與評價的資料。在與教師短時間的接觸中,學生很難把自己的演唱的技巧、情感、信念等展示出來,即使學生出色地把握了這一段展示時間,教師未必能夠全方位地捕捉學生的每一個“瞬間”,根本無法做出客觀合理的評價。而一旦按照這個要求去評價學生,往往會出現一些“不公正”的現象,結果使教師與學生都處于一種尷尬的境遇,非常不利于教師與學生關系的和諧化發展,而且由于沒有可靠的聲像記錄,就是想糾正“過失”,也無從下手。但是引入多媒體網絡技術之后,就有很大改觀,諸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首先,通過數字多媒體技術可以高質量地記錄學生聲樂演唱情況,而且可以對其進行多層面的技術分析,這樣數字多媒體技術就以一種客觀統一的標準對學生聲樂演唱的音準、吐字發音等做了評價,并以具體可見的數字和圖像形式呈現出來,避免了教師“窮盡文字也而無法到位表述”的情況。對于以前難以合理評價的學生演唱的“情緒”“表現力”“表情”等因素,現在教師就可以借助數字多媒體技術錄制的聲像資料,進行詳細的評價,既體現了評價的客觀性,也擴大了對學生評價的范圍。而且在這樣的評價中,一旦出現問題,教師可以隨時調出資料進行核實分析。同時可以通過網絡的形式公布學生的聲像記錄,以供社會其他主體能夠參與評價,比如我們可以邀請校外專家對學生的聲樂演唱進行評價,讓學生了解社會對人才的期望值,從而合理調整自己的學習,以適應將來的社會需要。另外,也可以把學生的考試聲像記錄以網絡的形式傳給若干家長,讓他們以家庭的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在差異中找到子女的不足,這樣既讓家長了解了子女的學校教育狀況,而且也為教師的評價提供了有益參考。
第四,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可以引進更多的優質教學資源,從而豐富聲樂課堂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聲樂課堂上,教師總是帶著幾本經典的教材和音頻資料,經典聲樂知識的學習是必要的,但是對于應當長效發展的聲樂教學來說,這樣的模式未免有點單調枯燥,而且遠遠無法滿足新時代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現在的學生不僅具有強烈的反傳統意識,而且具有強烈的求新獵奇心理,因此對于傳統的經典聲樂作品具有“反叛心理”。而引入多媒體網絡技術之后,就會打破這種僵化的模式,緩解學生的叛逆情緒。首先,教師可以把做好的多媒體課件帶到課堂,使學生以新鮮的形式接觸更多的聲樂知識,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使其開闊視野,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當前各個學科積極推行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引入多媒體網絡等現代技術似乎成了大勢所趨,而且對技術的重視到了一種近乎“狂熱”的地步,對此我們應當理性看待,既要看到現代信息技術引入教學的必要性,更要看到其負面影響,不可盲目推行。聲樂教學同樣非常有必要引入多媒體網絡技術,激活或改良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提高師生的共同興趣,從而實現教學的良性發展。但是目前,一些教師過分看重多媒體網絡技術的作用,課堂結果成了“課件”“數字媒體技術”的展覽會,根本看不到教師的真正作用,而這是完全違背引入該項技術的初衷,反而不利于聲樂教學的發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聲樂教師要準確定位,找好“自身角色”與“多媒體網絡技術”的平衡點,一定要擺正二者的關系,即教師永遠是教學的主人,而不可淪為“技術”的奴隸或附庸。
[1]金鐵霖,徐天祥.民族聲樂教學的現狀及創新——金鐵霖教授在“2005全國民族聲樂論壇”上的學術報告[J].中國音樂,2005,04:26-30.
[2]詹橋玲.高師聲樂教學的弊端及對策點[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03:106-109.
[3]康曉丹. 多媒體技術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運用和作用[J].湖南社會科學,2005, 05:161-163.
[4]彭勇軍. 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現狀及對策分析[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 01:126-127.
[5]郭儷雅. 多媒體技術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探索[J].中國音樂,2005,02:181-184.
[6] 趙宇濤,郝磊. 多媒體教學環境下高師聲樂教學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0, 15:122-123.
[7] 孫瑤.談互聯網與網絡多媒體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05, 06:82-83.
[8] 吳廣平、段忠玉.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05:180-182.
[9] 涂覃平.高等音樂教育現代化教學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藝術百家,2010,26(4):235-236.
[10] 王璟華.聲樂教學中教師情感戰略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必要性[J].樂府新生: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29(04):184-185.
[11] 趙嫻.論素質教育在高等音樂教育中的作用和意義[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1(4):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