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紡織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3)
現代包裝的概念及其范疇正在擴大和延伸,它已經進入社會、政治等層面,并與人的形象產生直接的關聯,但就它的物的屬性而言,則主要是與商品形成密不可分的關系。這是因為在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不論其社會形態和生產力發展程度和水平的高低,包裝始終是產品的護身符,不僅從空間上使它擁有存在的新空間和形態,而且還從結構上支撐著它,賦予它商品的價值。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市場經濟作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和體制,其運行機制使商品包裝的功能和作用是對傳統的超越,它由“簡單”的包裝上升到更為高級意義上的包裝,它使包裝的意義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這主要體現在現代包裝具有極為強大的傳播功能,將商品的不同信息經過選擇和優化后產生正能量,起到無聲宣傳員的作用。其實,由無聲到無形力量的轉換和釋放,與包裝的視覺性和觸覺性有著極其重要的關系,包裝的形象和視覺元素是構成消費者是否關注商品包裝的視覺因素,任何一種商品包裝如果失去了吸引力,消費者必然對它視而不見,以致它在貨架上受到冷落,無人問津,其形象在消費者心目中蕩然無存,完全不可能架起與消費者的紐帶與橋梁,更不可能誘發消費者的消費欲望。而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包裝設計則具有震撼感,它的巨大沖擊波可以迅速摧毀人們的心理防線,激發人們對商品的興趣,誘發購買商品的欲望,使包裝商品與人形成互動性相互影響。而從觸覺性方面來講,觸覺性無論是對設計師,還是消費者都起著積極的作用,這是因為包裝的外部形態和視覺形象的藝術性語言要將商品的性能及其商品的內涵進行傳遞和反映,必須以材料為依托才能完成信息的傳播,材料成為信息視覺傳播的載體,承載著各種包裝功能的重任。所以,無論是從視覺性、藝術性,還是從傳播性、物質性等方面來講,觸覺性不僅將設計師對包裝的設計理念、認識傳遞給消費者,同時消費者在享受視覺美感的過程中,通過觸覺體驗直接感受包裝的質量,在這種體驗和感受中,消費者可以獲得真實的信息,身體器官能幫助消費者對商品及其包裝功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因為這種選擇既是企業的生存之道,又是市場競爭力的博弈,并體現出消費者對包裝材料功能性、新穎性、自然性、環保性、審美性的追求。因此,面對形形色色的包裝材料世界,如何因材包裝作出正確的選擇,實現材料與功能、材料與經濟、材料與環保的有機統一,必須以系統性構建創新的有機鏈,形成強大的動力。
從功能上來講,商品包裝的功能和材質功能對產品成為商品進入市場流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商品包裝對產品而言是進入市場的基本條件,一般情況下,無包裝的產品很難進入市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包裝的產品通常被稱為三無產品。因此,商品的安全性、可靠性、使用性還有質量、信譽、品牌等都需要商品包裝才能實現。而商品包裝的物理、生理、心理、使用功能都需要材料才能實現,而材質又由于它的性質不同呈現不同的物理、化學特征,具有不同的硬度、強度、承重量。特別是在生物材料中,不同的材質其力量強度也不同,有些看似細小的線性材料卻擁有不可思議的物理功能,它所能承載的重量達到驚人的程度。因此,在材料的大千世界中,有機材料和無機材料數不勝數。尤其是在天然材料和化學合成材料的王國中,為包裝材料的多元性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盡管材料世界無比奇妙,但人們在選擇包裝材料時往往鐘情于自然,選擇材質的天然性。天然性使它具有特殊的優勢,取材方便,成本低,特別是對有些新鮮食品的包裝有獨特的作用。例如在臨水而居的鄉村,人們用荷葉包裝新鮮食品,既安全又衛生,對食品的品質有很好的保鮮功能;中國美食粽子的包裝就是使用粽葉為材料,使粽子具有了清香的味道和口感;由此可見,根據色、香、味、形的原則來選擇包裝材料是實用功能的精髓,在這些鄉間的包裝中傳承著功能決定選材的傳統和習慣。
其實,根據商品對象選擇包裝材料必須遵循科學性,有些原始的包裝并不因為包裝材料的原始性、易復制而失去科學的光芒,例如“八仙過海”中的葫蘆,在鄉村中非常多,用于裝酒就極具功能性和實用性。實際上有些商品的包裝,如果使用現在看起來顯得有些土的材料,其包裝效果會更好,例如中國著名的涪陵榨菜包裝就是選用陶瓷材料,由于榨菜是經天然發酵工藝制作,其獨特的味道和口感使人感覺到吃飯就是香,如果采用其它材質制作包裝,那么包裝的功能則會喪失,因為包裝一旦將商品的特性失去,即使材料再先進也沒有價值,而現在采用的塑料材質的包裝,固然有方便的因素,但與陶瓷材質包裝比較起來,其口感就失去了原先的純正,且為了保鮮防腐需要添加防腐劑,對人體的健康反而不如陶瓷材質的包裝。
因此,包裝材料的選擇必須建立在對包裝產品的認識理解的基礎上,只有對產品的理解充分、深刻,才能對商品包裝的理念和表現具有深度、廣度、厚度。如果認識膚淺,以為包裝就是要采用最先進最好的材料,則會陷于過度包裝的誤區,不僅使包裝材料消耗多,成本上升,同時也給消費者增加消費成本,對企業和設計師而言必須換位思考,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上選擇包裝形式、檔次,然后再選擇最適合的材料將包裝功能表達出來,如果一個企業的產品在質量、性價比上沒有競爭力,力圖通過追求豪華、過度包裝占領市場,轉嫁生產成本,獲取不當利潤和利益,讓消費者買單,結果往往會事與愿違,給企業的生存帶來危機感,其商品包裝則中看不中用。中國戰國時期“買櫝還珠”的故事至今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如果一個企業在產品和包裝上本末倒置,那么這種包裝還有意義和價值嗎?
同樣,熟悉和了解包裝材料的特性,就能很好地掌握和利用材料,發揮材料的優勢,將材料價值最充分地體現出來,才能做到物盡其用。否則,材料的優勢和特點就會被掩蓋,材料價值也不能得到彰顯。實際上,很好地掌握和駕馭材料,才能實現材料價值由物質特性向商業價值的轉換,將材料功能最完美和有效的釋放。一般來講材料自身的材質有其獨特的視覺性和觸覺性,當這種視觸覺性與材料的性能達到高度的統一,就會提升包裝的功能價值,塑造全新的形象,給消費者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例如茅臺酒容器的包裝,采用陶瓷材料具有對酒的保護功能,從材質的天然性,到酒容器的陶瓷特性,使茅臺酒的品牌宣傳具有極大的廣泛性、傳播性。
包裝材質的特性往往具有獨特的肌理,呈現不同的質感。而這種獨特的肌理和質感不僅是區分不同材質的標志,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不同的感受。消費者面對千姿百態的包裝材質,他們的第一感覺首先是由視覺產生的,而第一感覺往往會影響到他們隨后的觸覺行為和心理體驗及判斷。這是因為由視覺行為所看到的材質肌理,無論是光滑、粗糙、凸凹、平整、柔軟、閃光等,都會給消費者以視覺上的刺激。如果消費者看到的肌理習以為常,那么就會有一種遲鈍的感覺,甚至不屑一顧。這是因為消費者有一種喜新厭舊的心理,喜歡追求新的視覺感受,因此,材質的新的肌理質地是消除消費者視覺感受疲勞的重要因素,而不能一直以老面孔的肌理給消費者留下一成不變的印象。實際上,材質肌理是不同材料的外部形象和內部組織結構的表達,也是各種材料個性的集中體現和象征。
材料肌理的個性與它生存的環境和加工技術、工藝有極大的關系,例如自然界樹木的肌理絕對不同,即使是利用木材生產的紙漿也因所采用的木材原料和生產工藝技術不同形成不同的視覺肌理,中國的宣紙之所以稱之為文房四寶之一,就是獨特的材料和獨特的工藝加工而成,形成了獨特的視覺效果。所以,只有不斷拓展材質的范疇,才能給消費者以全新的視覺感受。其實材質肌理的表現和材料本身的肌理是有區別的,象紙張在包裝材料中是使用量很大的,以藝術表現和加工手段形成不同的肌理大有文章可做,具有極大的空間,可以說自然界所有的材質肌理都可以利用印刷工藝去獲得,其彈性和延伸性是不言而喻的。關鍵在于是否善于運用思維的翅膀,集思廣義將功能、材質、肌理、成本、價值通盤考慮,創造出有個性的視覺肌理。
而材料視覺肌理的表達更需人的創造性,因為如何將材質的觸覺性讓消費者體驗得更深入,不僅促使消費者的精力集中,且心理判斷更為正確和合理,同時將興趣進一步提升成消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肌理的獨特性使消費者的體驗更具有興奮感,甚至于達到臨界的狀態。應當看到,肌理的巧妙利用有時可以彌補材料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會給人以新材質的感覺,其實它原來的內部組織和結構并未改變,只要不影響材料的功能和安全性,以新的肌理去打動消費者的心靈是非常好的選擇。實際上同一種材料如果進行肌理的表現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像陶瓷材料的肌理變化就極具豐富性,經過藝術和工藝技術的處理可以獲得幾萬種不同肌理的效果,消費者對其肌理的觸覺體驗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對其材質肌理的評價度會更高。
所以,對材質肌理的表現,無論是從視覺還是觸覺的感覺和體驗,其實質就是使包裝材料具有前瞻性,以“名、特、優、新”去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并為包裝功能提供視覺和觸覺資源的保障。特別是那些被創造出來的肌理形象,它是對以往肌理形象的超越,甚至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顛覆,自然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因而新肌理的橫空出世不僅帶來材料世界的豐富多彩,更能征服消費者的心靈,展現包裝材料個性的風采。
現代包裝材料的廣泛性,決定了材質具有天然性和復合性。一般來講,復合性材料的生產加工具有碳排放特征,對大氣環境和自然環境造成危害,并容易形成第二次污染,包括對產品的污染和環境的污染。因此,對天然材質的選擇主要考慮該物種對自然生態的影響,例如木材是很好的包裝材料,但從社會和環境的意義上講,它不適宜大量采用,因為這種材質的使用如果不加以控制,其后果不堪設想。而復合材料雖能大批量生產,成本降低,易于成型,便于運輸,且能根據產品的特征進行包裝,同時工業化生產的復合材料在印刷上能體現最美的藝術效果,但最令人擔憂的是許多復合材料很難回收利用。而玻璃、紙張、金屬材質則可以實現回收,進行可循環利用。但是象塑料、涂料、粘合劑則很難回收利用,有些塑料雖可回收利用,但生產出來的包裝則對人與產品具有危害性。
因此,包裝材質的標新立異應以低碳為前提,以環保為目的,如果背離了這個原則和宗旨,就會形成生態和環境的災難。這就需要致力于新型包裝材質的研發,力圖在科學技術上突破,以新的環保材料取代易污染的材質。同時在材質生產制造的每個環節中節約材料和能源,減少對大氣的碳排放,如果能在每個工序中減少水和電的能耗,積少成多,就是一種貢獻。當然低碳排放必須達標,這個尺度就是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要逐步走向國際標準,不僅對企業有利,更對國家和民族有利。
與低碳材質相比較,零碳排放的包裝材質是最現代的綠色包裝理念,能真正對自然環境起到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作用。一是它的材質可回收綜合利用,二是即使不能回收也可以實現自然的降解。例如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以稻草搓成繩狀進行線性包裝,既有效保護了雞蛋,又可將稻草制成農田肥料,一舉兩得非常環保。還有云南西雙版納的竹筒酒,其包裝取自自然,酒喝完后其容器仍可使用,即使損壞也不會對自然界造成污染。如果要追根溯源,中國傳統和民間的包裝具有零碳排放的傳統,在那些取材于當地資源的包裝材料中,開創了零碳排放的輝煌,至今都閃爍發光。事實上不論是中國的科學家,還是世界其它國家的科學家都在用生物的方法、化學的方法實現零碳包裝材料的探索和研究,且已實現突破運用于包裝材料中。無論是科學家,還是消費者,都在期待包裝材料的可循環使用,這樣我們的地球才不至于遭到破壞和污染。
從包裝材質的低碳性到天然性的零碳排放,都貫穿著包裝材質創新的理念,只有當科學主導包裝材質的主流,其精神成為人們的信仰,并喚起社會的共鳴,包裝材質的個性得到張揚,消費者在視覺和觸覺中享受美感,包裝材質中的文化和審美便會以它強大的力量,提升整個社會的理念和意識,折射出因材包裝的美感。
1.[美]羅克波特出版公司.包裝設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2.易丹.包裝選材創新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
3.張迎賓. 中國創意百科—包裝與產品卷[M]. 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4.鄭應杰等.包裝裝潢設計美學[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