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點》記者 劉真真
掘金移動醫療
《支點》記者 劉真真
未來5年,中國醫務人員的智能手機普及率將接近100%,醫患溝通平臺將較為完善,中國也將逐步建成以健康檔案為基礎的城市或區域醫療信息共享系統,為移動醫療的快速發展奠定基礎。
一位老人突發心臟病。幾分鐘后,他被送上120急救車。
急救車在移動過程中,車上的X光片機同時開啟。幾乎就在車載X光片機拍照的同時,遠在8公里之外的醫院就已經收到了X光片機傳回來的數據報告,醫生們根據數據報告一邊通過視頻指揮急救車上的醫生進行急救,一邊商議下一步的診斷計劃……
跟以前只有等病人被送到醫院后醫生才能診斷相比,上述創新為搶救病人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而要實現這一結果,前提是要實現高清視頻的穩定傳輸。在2013 GSMA亞洲移動通信博覽會現場,中國移動首次將 4G移動通信技術納入急救醫療體系,開啟了移動醫療領域的新紀元。
X光片機同步傳輸只是移動醫療最基本的功能。
83歲的Sigrid Gorn正坐在客廳的椅子上,看著手腕上的血壓讀取器對著電視屏幕說:“好,看到了。”
電視機屏幕里則是面帶微笑的Malte Cornils,這位計算機專家正在德國柏林的查瑞特醫院遠程醫療中心與Gorn視頻通話。
“一切正常。”Cornils告訴Gorn,“我已經收到你的血壓和脈搏測量值了。”
這是在波茨坦開展的老年人輔助系統實境測試,Gorn便是其中的一位參與者。此次為期50天的試驗將測試“環境輔助生活”(AAL)項目研發的部分技術。AAL是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撥款扶持的科研項目。
電信創新實驗室的健康研究與創新總監Michael Balasch說:“項目首要目標是打破孤立解決方案的模式,構建標準化的AAL平臺,另外則是通過推出開放標準系統,確保老年人能夠用上價格適中的AAL和遠程醫療解決方案。”
以上是西門子公司在其《未來之窗》雜志中為人們描繪的一個情景。而這并不只是設想,它已經成為了現實。
科技正驅動著人類創造更好的醫療服務,移動醫療就是趨勢之一。
移動醫療,是指通過使用移動通信技術(如移動電話、衛星通信)來提供醫療服務和信息,例如,通過PDA、移動電話和衛星通信來提供醫療信息和醫療服務等。2007年該概念首次提出,2009年被公眾接受,之后發展迅猛。
一位老人在家中使用移動醫療設備。
“移動醫療的市場范圍很大,有低端也有高端。”在美國加州健康科技集團總經理李倢瑞看來,移動醫療有商機,大家會關注這個領域。不過每個商家關注的領域不同,例如有的人只是提供檢測,有的人則提供老年服務,不同年齡層的醫療需求不同,也會有不同的模式去滿足不同的需求。
杏樹林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移動互聯網醫療應用軟件開發的機構,其創始人張遇升介紹了目前移動醫療的情況。
2011年,張遇升選擇回國創業,杏樹林就此誕生,公司旨在為中國的醫務工作者提供基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臨床信息服務。主要產品“醫學文獻”和“醫口袋”,是專門為醫務人員量身打造的免費智能手機應用,為醫生提供個性化的文獻和參考資料,包括藥典、檢驗、醫學計算等。
移動醫療主要包括醫院、醫藥公司等醫療服務相關組織;醫生、營養師、健身教練等服務機構及相關專業人員;以及求醫問診的患者、及對醫療健康信息有需求的普通消費者等三類用戶。
不同用戶市場,均有相應的移動醫療模式。
例如,Vocera公司針對醫院提供可供在醫生和護士佩戴的移動設備,隨時發送、接受信息,通話并設置提醒,取代了以往在醫院里使用的BP機;而Zeo公司則主要以普通患者為目標客戶的公司,其主要的產品是通過一個可佩戴的硬件來監測心率、飲食、運動、睡眠等生理參數。
具體來說,Zeo提供一個腕帶和頭貼通過藍牙和手機或其他設備來記錄晚上的睡眠周期。用戶通過監測的得分變化和該指標的平均值相比較,以對自己的睡眠有一個量化的了解。這也支持了Zeo對用戶提供個性化的睡眠指導。
而在中國,2000年成立的醫藥生命科學專業網站丁香園也在涉足移動醫療領域。
丁香園旗下產品眾多,主要包括幫助醫生提供文獻檢索資料、求職信息、分享病歷等的“丁香客”,以及幫助醫生提高醫藥處方準確性和安全性的“用藥助手”。
“以醫生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模式很有想象空間,因為這有可能會吸引到藥廠的關注。丁香園之外,杏樹林、睿醫等新興企業都在服務醫生這個專業群體。”一家大型社交網站的運營經理李力表示。
2011-2017年中國移動醫療(服務類)市場規模狀況
而針對普通消費者推出可穿戴設備的天津九安公司在未來則更為看好物聯網和大數據,即將所有的數據電子化,對一個用戶的整個行為進行追蹤。該公司自主研發的iHealth(智能血壓計、智能血糖儀等)被稱為在移動平臺方面的最具潛力的創新性產品。《紐約時報》曾盛贊iHealth是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上四個最酷的產品之一,其也被業界認為開啟了移動健康時代。
移動醫療,帶來的不僅僅是醫療上的便捷,還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像我們之前沒有淘寶而現在有電商一樣,在移動互聯時代,醫療市場也必將會有移動醫療的市場空間。”李倢瑞認為,一個產業的市場很好,一定是因為有需求的存在。現在的醫療市場就像大家吃大鍋飯,機會非常多。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達18.6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7.7%。預計到2017年底,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元,達到125.3億元。
此外,中國在衛生事業方面的“十二五”規劃,給移動醫療市場帶來利好。例如在基層醫療領域培訓15萬名全科醫生,城鄉居民電子健康病歷建檔率達到全國人口的75%以上。
艾媒認為,在未來5年,中國醫務人員的智能手機普及率將接近100%,醫患溝通平臺將較為完善,中國也將逐步建成以健康檔案為基礎的城市或區域醫療信息共享系統,為移動醫療的快速發展奠定基礎。
這一切都表明,移動醫療市場正在迎來春天。
“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很大成長空間而又處于變革期間的醫療產業來說,機會多多,哪怕一個細分的領域出來,都是一個很大的體量。”李力說。
盡管瞄向了更為長遠的市場前景,但由于醫療行業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人們對于就醫觀念的難以改變,先行試水移動醫療的企業勢必需要先經過一段艱難的開創之路。
“2012年國內移動醫療處于起步階段,各企業正積極布局,探索各種運作方式,不過盈利模式尚未清晰。”艾媒咨詢表示。
例如,春雨掌上醫生系統,該公司的產品是針對普通消費者提供“自查+問診”的輕問診的工具類APP,也就是說,該公司主要希望解決用戶在有身體疾病癥狀的時候能隨時、隨地地利用手機做診前咨詢。
除了能夠用其查找附近的醫院、藥店等,產品還包含免費以及收費提問。
但目前該公司的付費用戶并不多,而醫生的費用則由春雨支付,盈利模式并不清晰,無論是用戶還是醫生都處于市場培育階段。
移動醫療的先行者——“好大夫在線”平臺同樣也在耐心尋找盈利模式。“通過互聯網提高效率來解決醫療資源緊缺問題,將是‘好大夫在線’未來盈利的方向。”該網站創始人王航行曾對媒體表示。
目前“好大夫在線”平臺共有30萬名醫生,其中有5萬名活躍醫生,以免費解答患者問題來積攢用戶群體。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好大夫在線”從最初的網站留言回答進階到付費回答,可能是1對1或者1對2模式,這取決于用戶的付費情況。但這種付費一般都比較低。他認為,“好大夫在線”的盈利模式難題實質并不在于付費低,而是手段,“醫生給患者看病,一定要看病歷資料,否則沒有辦法判斷病情。”
加州健康科技集團旗下的“好醫友”同樣也是網絡遠程會診服務平臺,它提供的另一種操作模式:醫生和患者在這個平臺上有直接接觸的機會,并可在醫生端查看用戶病歷,從而給出咨詢和判斷。
“我們是基于客戶端去傳送相關信息,而非基于醫院端,醫院端是基于醫院內部的網絡,而且在開放方面也面臨很多限制。”李倢瑞說,通過平臺,患者可以享用目前中美乃至全球最優秀的醫療資源,安全上傳、云端存儲病歷資料和健康信息供醫生研究參考,并直接同國內外知名醫療專家面對面地進行交流,體驗可信、專業、優質的醫療相關服務。這不僅對接了國外的醫療資源,而且同樣也給國內的醫療資源提供了出口渠道。
用戶付費,醫生或者醫療機構進行收費,而“好醫友”平臺則在中間收取一定比例的平臺費用。根據醫生端不同級別的情況,收取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我們會提供給醫生和患者進一步的服務,例如病歷的壓縮和管理,給予患者不同的醫生推薦等等。”李倢瑞說,對“好醫友”來說,目前推廣的難度在于現在中國使用網絡的經驗遠比美國低,年齡大的人對于網絡使用會有恐懼心理。
除盈利模式問題,移動醫療行業的發展還面臨很多醫療行業本身的特殊性。
例如醫療資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難、貴等問題突出,醫改尚未到位。 大部分公立醫院信息系統開放度低、標準化低、數據共享能力欠缺。新興的移動醫療領域政策風險和監管風險較大等都是移動醫療行業的實際困難。
此外,醫療機構的信息系統需要穩定和安全,也正是移動互聯網的軟肋。 而目前的移動醫療類APP并未給大多數普通消費者帶來很好的消費體驗。
根據艾媒咨詢報告顯示, 2012年中國手機用戶對移動醫療認知度非常低,僅有8.6%的用戶了解移動醫療,77.1%的用戶完全沒聽說過移動醫療。報告分析認為,目前移動醫療APP實際應用融入中國手機用戶的生活尚需一段時間。
李力認為,這首先與用戶的使用習慣相關,其次繁忙的醫生們把移動醫療看作是他們以往工作習慣和流程的顛覆和改變,而這被看作是對醫生及醫療體系有效運轉的干擾。
李倢瑞則提出,如何讓醫院提供服務,以及如何讓更多人使用這種服務,讓更多人的觀念有所轉變,是現在面臨的問題。
電信運營商
為醫院提供改善運營效率的解決方案;提供網絡服務平臺
醫療器械商
制造具有移動通信功能的家用醫療設備。
醫院
基于移動電話的預約功能和行政提醒服務;依托醫院信息系統,為普通消費者和醫生提供服務。
系統集成商
為醫院提供醫療信息移動化解決方案。
互聯網公司
通過移動通信平臺,提供基于消費者和醫生的相關信息。
醫療健康公司
與互聯網公司等合作,為用戶提供移動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