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俞越 朱鶴
城鎮化將作為未來發展經濟的抓手之抓手,主導中國經濟戰略轉型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實現了持續超高速經濟增長,年均增長率接近10%。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經濟開始出現了拐點,人口紅利、資源紅利、外貿紅利、環境紅利等均已走到盡頭。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新四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給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
我們認為,通過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新四化將作為2013年,乃至未來5-10年內推動中國經濟戰略轉型,成為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抓手。
在這之中,城鎮化將作為未來發展經濟的抓手之抓手,主導中國經濟戰略轉型。
四化一體,城鎮化是
新四化的龍頭
在四位一體的新四化中,城鎮化處于核心位置,是新四化的龍頭。
城鎮化與工業化相互促進,互為保障。改革開放30多年、建國60多年、甚至上溯到自洋務運動以來,我國走的都是工業化路線。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而無論從同一收入的常態城市化水平、工業化水平還是非農業化水平來看,我國的城鎮化建設仍然滯后,有待進一步推進。工業化為城鎮化提供經濟支撐,在工業化的基礎上實現“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城鎮化建設。同時,城鎮作為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緩沖地帶,城鎮化為工業化的進一步推進提供空間支持和勞動力支持,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良性互動。
城鎮化與信息化相互配合,促進新型工業化發展。信息化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升級、提高經濟效率的必經之路,也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離開了城鎮化,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將受到極大制約,新型工業化也就無從談起。
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互為依托、息息相關。一方面,農業現代化為推動城鎮化提供剩余勞動力。離開了農業現代化,當前低效率的農業生產方式難以提供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作為農民轉化為市民的基礎。另一方面,城鎮化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保障。而城鎮化建設可以吸納過剩農業勞動力,保證農業現代化的順利實現。
多題一解,城鎮化主導中國經濟戰略轉型
當前,中國經濟處在戰略轉型關鍵時期,面臨著居民消費不足、產能過剩、收入差距過大等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而加快城鎮化建設可以有效應對這些難題,幫助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首先,推進城鎮化建設有助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城鎮化建設不僅可以增加居民消費,改善居民投資結構,同時可以增加投資機會,消化過剩產能和過剩社會資本。如果按每年城鎮化率增加1.2個百分點測算,未來十年城鎮新增人口將接近5億。新增城鎮人口將大大增加居民消費,實現消費替代投資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同時,城鎮化將帶來巨大的公共服務需求,包括交通、建筑和醫療服務的智能化等諸多領域會涌現出大量的投資機會。按照日本的經驗來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在城鎮化率到達70%之前仍可以緩慢上升,但投資結構會從“鐵公機”轉向城市軌道、廢棄物處理、生態建設、管道鋪設以及保障房等市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層面。
其次,推進城鎮化建設有助于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縮小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2011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為3.13:1。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大量農民會離開土地進入城市工作。新市民的增加會增加中等收入群體,縮小當前巨大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形成橢圓形的收入結構。穩定而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不僅有助于社會穩定,更可以幫助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防止中國經濟出現“拉美病”。另一方面,城鎮化建設與當前構建起的高鐵網相互促進,促進一批新興城市群的崛起。新興城市群將成為吸納大量農村轉移人口的主力軍,為城鎮化的推進提供有力保障。
言簡意深,城鎮化不是
單純提高城鎮化率
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1.3%,首次出現城市人口大于農村人口的情況。
但是,國家統計局對城鎮化率的測算方式是城鎮人口除以總人口,此處城鎮人口是指常住人口,即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同時,還有學者認為用城市非就業人口加上全國非農就業人口之后,再除以總人口,才是中國當前真實的城鎮化率,而按照這一計算方法測得的城鎮化率高達60%。當考慮到城鄉社會保障水平的差異時,按戶籍制度計算的城鎮化率(城鎮戶口人數除以總人口)卻只有35%左右。
我們認為,城鎮化是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其核心在于進城農民市民化,享受市民待遇,而不是單純的讓農民離開平房、住上樓房,離開土地、走進工廠,成為所謂的“城鎮常住人口”,從而實現城鎮化率的增加。
從城鎮化主體來說,我國城鎮化主要涉及兩類人群,一類是當前存在于各大城市的進城務工人員群體,俗稱農民工,另一類則是未來即將由農村走向城市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群體。截至2011年,我國農民工數量超過2.5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約1.6億人,產業工人大軍中70%以上都是農民工。這些人在城市工作,卻沒有充分享受工人階級和市民待遇,是城鄉之間的“夾心層”。中國的農民是一種身份,而不是一種職業。當中國的農民成為一種職業的時候,現代化就實現了。農民工是生活在城市里的最龐大的弱勢群體。為何叫做民工?是因為他們的職業是工人,身份是農民。他們面臨著“住房貴、看病難、孩子教育跟不上”等諸多現實問題。這些進城務工人員并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民,所謂的城鎮人口總數在這個意義上要打一個相當大的折扣。而對于另一部份未來即將進入城市的農民來說,在沒有就業機會和社會保障的情況下“被城鎮化”,他們就會面臨既不能安居又無法樂業的困境,最終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因此,城鎮化并不是單純提高城鎮化率,而是要實現沒有水分的城鎮化,讓未來的新市民“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城鎮化的最終目的在于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保障統一化,要讓進城務工農民真正成為市民,能夠安居樂業,活得有尊嚴、有保障。
知易行難,多項制度改革
需盡快破題
雖然城鎮化作為政府發展經濟的抓手之抓手,在新四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城鎮化的推進不能僅靠財政投入和政策引導。要實現沒有水分的城鎮化,讓進城農民真正成為市民,享受市民待遇,關鍵在于推進包括戶籍制度、財政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多項與之相關的制度改革。
首當其沖的是當前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城鄉二元化社會保障制度。自1958年起,我國明確將城鄉居民區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兩種不同戶籍,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建立存在城鄉差異的社會保障制度。現存的社保制度無法給進城務工農民提供必須的社會保障,農民工享受不到市民待遇。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過度依賴賣地維持財政支出的財政制度必須改變。當前,我國大多數地方政府已經習慣于先廉價征用土地,然后拍賣土地使用權獲取高額出讓金的方式,來保持財政收支平衡。如果這種土地財政不得到徹底改革,城鎮化將成為政府隨意征用農村土地的絕佳借口,最終淪為新一輪的“圈地運動”。
此外,城鎮化意味著大量農村人口將進入城市工作,并且安家落戶成為市民。這就要求有足夠的工作崗位和住房來保證新增城鎮人口能夠安居樂業。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始終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主力軍。然而,我國中小企業平均存在時間只有3.7年,各種稅費使得中小企業難以生存和發展。因此,為解決進城農民的就業問題,政府必須要繼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減少中小企業的各項稅費,鼓勵個人創業和中小企業發展。與住房對應的則是保障房分配制度改革。要通過保障房建設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的住房問題,首先要保證保障房保障的是真正有需要的中低收入群體,保障房分配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總而言之,新四化是未來政府發展經濟的主要抓手,城鎮化則是抓手之抓手,主導中國經濟戰略轉型。未來5-10年內,中國經濟可以通過推進城鎮化建設帶動諸多領域的發展和轉變,從而實現新一輪的持續增長。然而,由于許多改革尚未破冰,許多共識也未達成,中國的城鎮化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