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華
報告提出在新的發展起點上,必須科學審視我們所處的階段,準確把握首都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并從經濟發展、城市管理、改善民生和城鄉一體化等多方面明確了2013年的重點任務
2012年12月28日,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在市委十一屆二次全會上作了工作報告。報告對市委2012年主要工作和成效進行了全面回顧和總結,報告提出在新的發展起點上,必須科學審視我們所處的階段,準確把握首都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并從經濟發展、城市管理、改善民生和城鄉一體化等多方面明確了2013年的重點任務。
仔細研讀今年的市委工作報告,主要涉及以下三個關鍵詞:
關鍵詞1:五個階段性特征。首都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做好首都工作,必須深刻把握首都發展的五個階段性特征,即:經濟發展進入發展方式轉變的攻堅階段,城市建設進入實施精細化管理階段,社會建設和管理進入加強服務管理創新階段,文化建設進入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階段,生態文明建設進入高度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階段。
關鍵詞2:五個有利條件。推動北京新的發展,我們面臨五個有利條件:一是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極大地振奮了黨心軍心民心,凝聚和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和發展熱情;二是北京經濟實力不斷提升,城市影響力和輻射力不斷增強,為新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三是北京資源優勢得天獨厚,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供了條件;四是中央的重視、關懷、支持,為推動首都科學發展增添了巨大動力;五是全市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黨員群眾在各自崗位上奮發有為地工作,是首都發展最寶貴的依托。
關鍵詞3:九個有所作為。郭金龍書記指出,落實黨的十八大確立的宏偉目標任務,要扎實做好2013年工作,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具體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步伐、加強民主政治建設、發揮首都全國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高黨建科學化水平九大方面有所作為。
深入學習郭金龍書記的市委工作報告,我們認為,首都創新發展應突出把握好以下幾個重點:
一、準確把握發展方式轉變攻堅階段對北京經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首都經濟取得了巨大成效,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2011年,全市實現GDP達1.62萬億元,人均GDP超過1.2萬美元,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為76.1%,城鎮化率上升為86.23%。按照世界銀行及H·錢納里等關于經濟發展階段評價標準,北京經濟發展已完成工業化階段,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即發達經濟的穩定增長階段。但與紐約、東京等世界城市相比,北京經濟總量仍偏低、產業結構尚需深度調整、國際化水平和輻射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目前,北京經濟發展進入全面轉變發展方式的攻堅階段,呈現出一系列新特點與新要求。一是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紐約、倫敦等城市大都是當時世界上科技創新最活躍的區位,如今仍是全球最具創新活力的典范。北京是全國創新資源最豐富、對全國創新輻射帶動能力最強的城市,經濟發展將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科技創新將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二是產業發展向服務經濟全面轉型。北京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超過76%,已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但與東京(89.1%)、倫敦(90.3%)和紐約(89.4%)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迫切需要加快傳統產業升級,培育新興服務業態,優化產業內部結構,實現向服務經濟全面轉型。三是迫切需要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與影響力。北京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跨國公司總部數量較少,國際性組織和機構不多,城市國際化水平不高,迫切需要緊抓世界城市建設機遇,全面提升北京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增強對全球高端資源的控制力,加快將北京建成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
二、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以中關村為龍頭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目前,北京已進入加快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建設的重要階段,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是實施科技創新、文化創新“雙輪驅動”戰略,建設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文化創新之城。中關村作為北京乃至全國創新資源密度最高、輻射力最強的區域,在全市創新發展中肩負著重要使命。今后,北京要緊抓國務院關于調整中關村空間規模和布局批復的契機,加快推進“一區十六園”建設,深入落實中關村1+6政策,持續推進科技金融改革、文化科技融合等領域的先行先試,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推進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技城建設,努力形成“兩城兩帶、一區多園、各具特色的高端產業發展格局”。通過加快中關村“一區十六園”建設,帶動各區縣的科技創新,實現向創新驅動型發展轉變,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三、著力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加快構建“兩城兩帶、六高四新”格局,促進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
北京多年來一直是“單中心”城市格局,中心城區面積僅占6%,卻聚集了全市45%以上的人口,實現了64.5%的增加值,承載了人口、產業、文化等多種功能。“單中心”格局帶來一系列問題,造成大規模潮汐式人口流動和嚴重的交通擁堵。今后,要堅持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積極優化城市空間格局。首先,按照全市對“兩城兩帶、六高四新”的功能定位,重點抓好CBD、金融街、臨空經濟區等的主導產業發展,如加快金融街擴區工作,增強CBD國際商務功能,提升奧林匹克中心區國際活動功能等,促進各類高端要素聚集和發展質量提升;加快推進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麗澤金融商務區、懷柔文化科技高端產業新區,以及北京科技商務區(TBD)等各類功能區建設。
其次,加快建設城市副中心及綜合性新城。舉全市之力,加快通州城市副中心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從體制機制、規劃建設、項目投資等方面加大傾斜,推動一批重點項目落地,盡快使城市副中心初具規模,增強對全市發展的支撐作用;加快順義、昌平、亦莊-大興、房山等新城建設,打造功能完備、宜居宜業的綜合性新城,發揮其疏解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的作用,促進城鄉和區域一體化協調發展。
四、充分發揮首都全國文化中心示范作用,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首都文化資源豐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事業煥發巨大活力。但面對北京作為國家文化中心的地位、中央對發揮首都文化中心作用的要求,面對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文化需求,繼續加快文化體制改革,發揮好國家文化中心的表率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任務仍非常艱巨。市委工作報告指出,北京文化建設已進入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階段。今后,北京要深入實施文化創新戰略,全面踐行“北京精神”,積極保護、傳承和利用首都歷史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健康快速發展,制定支持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重點在新聞出版、創意設計、影視演藝、軟件服務等領域,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品牌競爭力的文化“航母”企業,規劃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功能突出、產出效益高的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或基地,全面提升首都文化軟實力,使首都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充分發揮,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
五、加強城市建設和精細化管理,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和綜合承載力
世界城市作為全球城市體系中級別最高的城市,不僅具備強勁的經濟實力、發達的服務水平、包容的多元文化、較高的國際影響力,還要擁有世界一流的基礎設施、優質的公共服務、與國際接軌的制度環境,無論城市品質還是綜合承載力都很高。如紐約除了全球聞名的華爾街金融區外,還有第五大道、百老匯等眾多知名商業休閑設施,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全球文化和商業中心、一個服務于世界的生活-工作-旅游的綜合社區。
北京作為一個擁有2000多萬人口的特大城市,無論城市建設、生態保護還是文化發展、民生改善仍存在一定差距,迫切需要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改善生態宜居環境。一方面,在城市管理的理念、政策、體制機制、方式方法等方面積極創新,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另一方面,立足城市品質和綜合承載力提升的新要求,著力推動金融、商務服務、科技和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大力培育養老、健康、培訓等非基本公共服務業,全面提升社會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建立與城市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城鄉基礎設施、配套服務設施,形成對世界城市建設的有力支撐。
(作者:北京方迪經濟發展研究院總部經濟研究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