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飛
(鄂爾多斯市神東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209)
場地地貌單元上多屬沖溝地形,現狀建筑用地主要經回填整平而成。原地形起伏變化較大,現狀場地平坦,擬建場地人類活動較少,周圍稀有構筑物、地表大面積分布填土,主要為素填土,現選取榆林市經濟開發區一塊具有代表性擬建場地,其上覆素填土厚度約0.6~4.9m。
根據鉆孔揭露,擬建場地地層較為簡單,地層分布自上而下依次為:①素填土、②粉土、③細砂、④全風化砂巖、⑤強風化砂巖?,F將各層分述如下:
①填素土:雜色、松散、稍濕、以粉土和細砂為主,含少量建筑垃圾,土質不均勻。該層一般堆積厚度約0.5~4.9m。
②粉土:黃褐~灰褐色,稍密,稍濕,土質較均勻,以粉土為主,局部含砂量較高,局部含有土塊,手掰易碎,干強度較低,無光澤,無韌性,無振搖反應。該層分布不連續,部分孔位缺失,層厚3.5~5.4m。
③細砂:灰褐色~黑褐色,呈松散~稍密狀態,一般為稍密狀態,主要由細砂顆粒組成,局部含土量較高,部分層位為原沖溝坡積物,受地表水浸染作用呈黑褐色。該層分布不連續,局部孔位缺失,多呈透鏡體分布,層厚約0.9~2.6m。
④全風化砂巖:紅褐色,全風化狀,由砂巖風化而成,大部分母巖風化為土狀,風化裂隙發育,該層力學性質良好,分布連續,層面埋深0.8~8.3m,層厚約8~10m,層面起伏變化較大。
⑤強風化砂巖:紅褐色,強風化狀,泥質結構,層狀構造,產狀近水平,風化裂隙較發育,干強度較高,遇水易軟化崩解,該層力學性質良好,分布聯系,層面埋深約13.0~20.0m,層面起伏變化較大,勘察期間未能揭穿該層,根據區域資料,該層厚度大于10m。
據鉆孔揭露,在勘探期間,擬建場地內未揭露地下水,但該場地原地形為沖溝,是地表水的天然排泄通道,地下水受降雨和季節性影響變化較大,在降雨較多的時段內其下伏地層中可能會出現少量地下水,主要賦存于粉土、細砂及強風化砂巖中。
為查明填土層的密實程度與工程性質,勘察對素填土層進行了標準貫入試驗。標貫試驗錘擊數統計結果見表1。
標準貫入試驗結果表明:
①層素填土標貫實測擊數一般為3~14J/30cm,平均擊數7.7J/30cm,土質較為松散。
填土層厚度較大,其下臥地層為粉土層,在粉土層上進行標準貫入測試,平均擊數達到35J/30cm,該層工程性質良好。
標準貫入試驗統計結果表

表3.1
根據現場原位測試結果和室內土工試驗資料,確定本場地地基土承載力特征值及變形參數如下:
①素填土 fak=80KPa Es=4MPa
②粉土層 fak=120KPa Es=8MPa
③細砂層 fak=120KPa Es=10MPa
④全風化砂巖層 fak=300KPa Es= 25Mpa
⑤強風化砂巖層 fak=500KPa Eo= 50Mpa
根據場地工程地質條件,擬建場地分布地層為填土、粉土、細砂、全風化砂巖與強風化砂巖。擬建構筑物易采用采用獨立基礎或者條形基礎,比較重要一些的建筑物應該選擇全風化砂巖層為基礎持力層,對于小型或者不重要的建筑物可適當加深基礎埋深,擴大基礎底面積,可選擇粉土層作為基礎持力層。
根據勘察資料,場地下伏基巖面起伏較大,受自然地形影響,擬建構筑物范圍內,填土厚度變化幅度較大,存在不均勻地基問題,因場地存在半巖半土不均勻地基,建議對全風化基巖進行超挖,基礎底面應設置一定厚度褥墊層,來協調不均勻沉降。
4.1 擬建場地地貌單元上屬沖溝地形。原地形起伏變化較大,現狀場地平坦,擬建場地內及其附近無斷層及其它構造通過,擬建場地人類活動頻繁,主要表現為對場地進行的堆填整片。無其他不良地質現象,適宜進行工程建設。
4.2 擬建場地地層較為簡單,地層分布自上而下依次為①填土、②粉土、③細砂、④全風化砂巖、⑤強風化砂巖。地基土的承載力及變形能夠滿足承載力小于140MP的建筑物。
4.3 勘察期間未揭露地下水,但需注意降雨及季節變化帶來地下水動態變化影響。
4.4 場地地基土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對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弱蝕性。
4.5 本場地覆蓋層土類型為中軟場地土,場地類別為II類場地,場地原地形為沖溝,后經回填整平,屬抗震不利地段。該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三組,設計特征周期按0.45s考慮??刹贿M行砂土液化判別和處理。擬建工程抗震設防分類為乙級。
4.6 基礎施工時,若遇異?,F象,應盡快通知勘察單位進行驗槽,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證施工順利進行。
4.7 地基土的承載力若大于140MP的建筑物必須進行地基處理。
高樓萬丈平地起,所以地基的選擇直接影響到整個工程的質量,合理的、有針對性的地基處理和上部結構設計,可以有效地減輕和消除地基對上部結構的不利影響,確保工程質量。
[1]李剛.地基處理方法淺析[J].科學之友,2011(12).
[2]于玉貞,鄧麗軍,李榮建.砂土邊坡地震動力響應離心模型試驗[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06).
[3]王明選.建筑軟弱地基的處理措施及其應用綜述[J].現代商貿工業,2010(12).
[4]楊樺,楊敏.荷載傳遞法研究單樁荷載-沉降關系進展綜述 [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6(01).
[5]董忠級,張興廣.陜北榆林砂土地基處理與加固技術[A].第二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下冊)[C].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