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 張盟
從1978年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年末余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78年的210.6億元已經增長到2010年的303093.01億元。在短短30多年的時間里,年末余額增長了將近1000倍。儲蓄的高增長是一把“雙刃劍”,為經濟、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障的同時,也給整個經濟的持續發展帶來了隱患。如何保持合理規模、適度的居民儲蓄以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是一項有待解決的課題。
我國儲蓄一般分為三種:政府儲蓄、企業儲蓄和居民儲蓄。其中,居民儲蓄是指居民收入扣除消費后的余額,它是居民保存了節制或延緩現期消費而持有的可支配收入的余額并使之增值的行為。本文所探討的居民儲蓄指居民收入扣除消費支出、手持現金、居民投資之后的余額。也就是居民在銀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的儲蓄存款。
根據經典西方宏觀經濟學理論,儲蓄水平主要受收入因素、利息率、物價水平等因素的影響。
收入因素:收入是決定儲蓄的重要因素,收入的變化直接決定著儲蓄的變化。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數據的不可獲得性,本文以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收入。
根據凱恩斯的理論,實際消費支出和實際收入之間有穩定的函數關系,邊際消費傾向是正數,但小于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儲蓄與可支配收入之間存在著正方向的變化關系,即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儲蓄量增加;可支配收入減少,儲蓄量減少。
利息率:在西方經濟學中,因為利率的升降直接影響到存款的收益,所以利率通常與儲蓄成正比。但從我國的利率政策看來,利率的下降并不一定能降低居民的儲蓄存款。
物價水平:物價水平會導致居民的消費傾向的改變,從而改變居民的儲蓄傾向。本文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作為代表數據。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儲蓄與物價水平之間存在著反方向的變化關系,即物價水平越高,儲蓄量越低;物價水平越低,儲蓄量越高。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分別選取了儲蓄存款總量(Y)、國內生產總值增量(X1)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X2)作為自變量來研究。另外,本文采用的數據為1981~2010年的統計數據,所有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1》。
首先,對所得數據進行了平穩性檢驗。通過計量軟件Eviews的處理,得到了三個變量(Y、X1和X2)序列均為一階單整,即此三個變量的差分序列均不存在單位根。同時,也對殘差序列e水平序列進行了協整檢驗,當選擇帶趨勢項(Trend)和截距項(Intercept),滯后差分項(Lagged Differences)為1階時,得到了殘差序列e不存在單位根即為平穩序列的結果。由此表明,各變量之間存在協整,有長期均衡關系。
隨后,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為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億元),為國內生產總值增量(億元),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參數。
通過對回歸模型的統計處理,得到如下結果:

統計推斷檢驗:從回歸的結果看,可絕系數R2=0.888962,F統計量108.0800,說明總離差平方和的88.8962%被樣本回歸方程解釋,僅有不足12%未被解釋,因此樣本回歸方程對樣本的擬合程度可以接受;其中,對β1的分析表明國內生產總值增量對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的影響顯著;對β2的分析表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的影響顯著;對截距C的分析表明截距對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的影響顯著。
隨后,繼續對內生變量(X1和X2)進行了多重共線檢驗,并排除了兩者之間的嚴重共線關系;也對模型進行了異方差的檢驗(分別進行了White檢驗和ARCH檢驗),得到了模型不存在異方差的結論;同時也對模型進行了自相關檢驗(DW檢驗),得到了模型不存在自相關的結論。
最后,對模型進行了誤差修正。回歸模型的估計結果如下:

上述估計結果表明,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的變化不僅取決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量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變化,而且還取決于上一期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對均衡水平的偏離,誤差項et-1估計的系數-0.092257體現了對偏離的修正,上一期偏離越遠,本期修正的量就越大,即系統存在誤差修正機制。
(1)收入增量對居民儲蓄有明顯作用,收入增長越快,居民儲蓄也相對越高,兩者之間是正相關關系,這與一般理論一致。1980年以來,我國居民儲蓄迅速增長的根本原因就是收入水平的提高。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還會持續增長,如果其他因素不變的話,居民儲蓄仍然會有相應的增長。要抑制儲蓄,刺激消費,提高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是關鍵。
(2)物價水平對居民儲蓄有負面影響。物價水平提高導致居民消費支出的增加,在一定收入條件下,儲蓄必然會減少。物價上漲造成了居民消費能力的下降,能夠用于儲蓄的資金和進行儲蓄的意愿也明顯減少,同時由于CPI的不斷升高,意味著通貨膨脹率的不斷升高。物價指數越高,居民實際存款利率越低,居民會選擇將資金投入回報更高的項目,例如分紅型保險,股市等,或者將現金兌換成黃金一類的硬通貨或者固定資產,以期保值。因此愿意儲蓄的人越來越少,儲蓄資金也相對越來越少。
(3)在貨幣政策方面,政府當局要保證國民收入的穩步增長,因為收入是財富積累的源泉,是資本形成的前提條件,是影響儲蓄的決定性因素,同時在理論上儲蓄率的提升更加會作用于實體經濟的增長。其次,在支持金融機構在規范化的前提下,開展金融創新,積極發展多樣化金融工具,讓居民的儲蓄渠道通過市場多渠道回流企業。與此同時,協調好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的關系,引導居民儲蓄適當向資本市場轉移。盡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居民即期消費行為。
[1] 劉巍.對海南省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總量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海南金融,2003(9).0
[2] 李焰.關于利率與我國居民儲蓄關系的探討[J].經濟研究,19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