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東寧
老樹春深更著花
■郭東寧

夏衍(左)指導李培建(右)修改話劇《孫中山倫敦蒙難記》

廣播劇《偉大的轉折》導演、北京文藝廣播電臺臺長邵軍(右)與導演胡培奮(中)、作者李培建(左)合影
欣聞李培健所著廣播劇《偉大的轉折》(與沈弘聯合編劇、導演胡培奮、邵軍)榮獲中共中央宣傳部2012年第12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原想立即前去祝賀,奈因李培健常年僑居海外(加拿大),難以相見,近聞他海外歸來,便欣然登門拜訪。
李培健系國家一級編劇,我省文化廳劇目工作室原主任、離休干部,早年畢業于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校長熊佛西,上海戲劇學院前身)。我在他的客廳里看到許多劇照,其中有石維堅在話劇《孫中山倫敦蒙難記》中扮演孫中山的劇照,馬少驊在電影與電視劇《平民大總統》中扮演孫中山的劇照,韓夫一與英籍演員瓊斯、羅馬尼亞籍演員魯夢蕾、美籍演員何加倫等人在電視劇《孫中山在澳門》中扮演青年孫中山與有關人物的劇照,等等。其中特別引起我注意的是一張李培健與夏衍的合影,我好奇地問他:“這不是前輩藝術大師夏衍嗎?”他點點頭答道:“是的。”接著他便對我說:“我研究孫中山史料并且堅持孫中山題材的創作已經30多年了,我寫孫中山的啟蒙老師便是夏衍。”于是,他便向我講述了30年前的一段往事——上個世紀70年代末,黨中央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黨的文藝政策已經進行了撥亂反正,胡耀邦同志提出,從遠古神話到近、現代史以至科幻等四方面的題材皆可自由選材。此時,夏衍于1980年第三期《電影藝術》上,有一篇文章,他說:“中國經歷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直到出現孫中山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物,才把皇帝推翻。……寫孫中山的一生當然困難,可以寫他的片段,英國朋友跟我講,孫中山在倫敦蒙難可以寫成戲啊。”……受此鼓勵,李培健便鼓足勇氣選定了孫中山倫敦蒙難的歷史題材寫了一部話劇,未料多家演出團體都不采納,有的說這種帶有國際性的題材誰敢拍板?也許要拿到中央政治局去審查吧!更有人說你是共產黨員,你不寫共產黨的總理,干嘛去寫國民黨的總理?……總之,當時極“左”思潮的影響還在,害得這部話劇險些胎死腹中。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下,李培健便于1980年12月28日向夏衍發出一封求助信,自此,劇本便從困境“陡轉”為順境:夏衍接到劇本后不但逐場逐段作了修改,而且還向中央實驗話劇院作了推薦,該劇院經過藝委會民主討論,一致同意接受了這個劇本,并且選派了剛剛拍完電影《天云山傳奇》(飾男主角羅群)的演員石維堅扮演孫中山,李培健也應邀赴京隨團參加排演,達半年之久。在此期間,李培健先后三次聆聽過夏衍的教誨,其中最主要的收獲就是寫歷史劇要忠于史實,原劇中對于孫中山獲釋的原因雖然強調了師友康德黎的救助,英仆柯爾的仗義送信,報界的聲援,但是對于英國政府向清廷使館發出照會,要求立即釋放孫中山這一關鍵性的舉措,卻有意回避了。李培健說,這是因為他當時思想上仍有“左”的影響,生怕美化了老牌的大英帝國主義。針對這一問題,夏衍不但做了批示:“一要忠于歷史,二要大體符合當時的時代氣氛,”而且親手代筆新寫了第九場,虛構了一個英國外交部司長湯姆遜,向清廷使館遞交了照會,指責他們越出外交權限,非法綁架孫中山,侵犯了大英帝國的主權,要求限時釋放孫中山,清廷使館只得被迫放人。遵照夏衍的改本,劇院進行了認真排練,連演了一個月,江西省話劇團及吉林市話劇團也都在當地相繼排演,全國各大報刊(包括香港、澳門)都發表了報道及評論,英國倫敦路透社也轉發了新華社的英文電訊,各界一致稱贊建國以來首都戲劇舞臺第一次出現的孫中山藝術形象。
1982年1月10日李培健見到夏衍向他匯報了演出情況,老人家聽了很高興,他說,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很需要孫中山題材的戲,所以全國政協將這個戲列入紀念活動項目了,這個戲不好寫,能有這樣的成績不容易,他勉勵李培健繼續寫下去,爭取更多更好的成績。

廣播劇《共和之父》在總統府舉行首播式。江蘇省孫中山研究會會長卜承祖(右)接受記者訪問。

電視劇《平民大總統》劇照。馬少驊飾孫中山(右)、常小川飾宋靄齡(右二)、蔡偉飾黃興(中)、王宇飾荷馬李(左二)、王勁松飾胡漢民(左)。
李培健回憶到這里,感慨的說,轉眼三十多年過去了,夏衍已辭世,但他的教誨一直銘記在心,未敢忘懷。自那之后,他參加了我省孫中山研究會、陳獨秀研究會、瞿秋白研究會的多項學術活動,一面學習現代史,一面繼續創作孫中山題材的作品,去年獲獎的廣播劇《偉大的轉折》是這一題材的第十部作品。從2009年9月在加拿大動筆,到2012年9月定稿,先是寫長篇電視連續劇,后來改寫電影劇本,直到寫成三集廣播連續劇,前后花了3年時間,從加拿大寫到南京、北京,他已從古稀之年跨越到年逾八旬的老翁了!……縱觀李培健寫孫中山的作品,舉凡孫中山的一生幾個重要歷史時期皆有所反映,從孫中山青年時期棄醫從政開始,就有電視劇《孫中山在澳門》,1999年12月20日央視8套黃金時段首播,獲江蘇首屆“金鳳凰獎、”優秀電視劇獎;倫敦蒙難事件有話劇《孫中山倫敦蒙難記》予以反映;孫中山創建中國歷史上也是全亞洲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李培健寫了話劇《國民公仆》(匡亞明題寫劇名),1987年獲首屆“田漢戲劇獎”二等獎,同名廣播劇由福建人民廣播電臺錄制播放,1991年又著同名中篇小說,《南京日報》于同年10月4日至11月14日連載,江蘇人民廣播電臺同時播講。對此重大題材,李培健經過10年的反復琢磨,又以新的視野,于2001年寫出電視劇《平民大總統》(李瑞環題寫劇名),獲20屆全國電視劇“金鷹獎”提名獎,同名電影于2006年11月12日央視6套首播,同名長篇歷史小說及電視文學劇本由北京臺海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去年,李培健新著《偉大的轉折》寫的是孫中山晚年實行首次國共合作的偉大創舉,李培健說,孫中山的晚年不同于其他偉人的晚年,那是他“愈挫愈奮”的晚年,誠如宋慶齡所說:“孫中山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進行了四十年的政治斗爭,在晚年達到了高峰,這一頂點是他決定同中國共產黨合作,一道進行中國的革命。”對于孫中山晚年的“高峰”與“頂點”不敢掉以輕心,費時三年才寫出三集廣播劇《偉大的轉折》,此劇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同時另一部廣播劇《共和之父》(與陳永健聯合編劇,導演陳永健,華小青)也獲得了江蘇省委宣傳部第8屆與南京市委宣傳部第7屆“五個一工程”獎。現在他又寫了首次國共合作題材電影文學劇本《偉大的轉折》,還有一部反映瞿秋白與魯迅共同領導‘左聯’的電影文學劇本《親密的人》也即將完成,這位年逾八旬,仍然堅持筆耕的老劇作家,誠如顧炎武的詩句所云:“蒼龍日暮還作雨,老樹春深更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