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華
信仰與理想
——京劇《飄逸的紅紗巾》主題
■楊小華
新創京劇《飄逸的紅紗巾》在第六屆中國京劇節榮獲現代戲金獎第一名,這是江蘇省演藝集團成立以來,京劇院榮獲的一大殊榮。當時,作為京劇院一名具體負責演出的人員,我有幸參與了這出戲的整個創作演出過程,可以說,感受頗深,受益匪淺。
幾年來,《飄逸的紅紗巾》已演出數十場,每演一次,我都會有新的理解和感受,借此機會,結合當今社會,對年輕人的信仰、理想、追求等課題,和大家做一個探討和交流,并淺談一點自己的感想。
京劇 《飄逸的紅紗巾》是由原來的輕音樂劇《青春涅槃》改編而成。著重的表現了一名留洋歸國的熱血青年,投身革命并成長為一名革命文藝戰士,不斷經歷各種考驗和磨礪,逐步走向成熟,直至獻身革命的感人經歷。揭示了青春不僅是美、是愛,更是理想和忘我,是生命盛開的花朵這樣的道理。全劇充滿著抒情浪漫的情懷,閃動著凄美與壯美的色彩。
方斐,一個從海外歸來的青年女子,有知識、有學問,憑著自己的一腔熱血,來到抗日部隊,殺敵保國。有的戰士不能理解,她來干什么?她能革命嗎?一個資產階級的大小姐?正是作者抓住了信仰、追求的中心價值,找到一個特別浪漫的切入點,告訴觀眾,她來了,帶著信仰、追求,帶著詩情畫意,帶著浪漫主義的情感,帶著一腔熱血,投身到抗日保國的戰斗中去。
方斐來了,帶著浪漫主義小資情調來了,她不懂得革命的紀律,不理解張迪給她講的革命道理,反而認為是大驚小怪。為了表現她的個人英雄主義行為,不服從組織命令,擅自沖上前線,最后造成嚴重的后果。這段劇情,我認為作者要表達的是那個特殊年代的特殊思潮,對信仰追求不一致的價值標準,以及在那個過程中,所存在的對仁人志士的一種不信任,反映出在那個年代里,由于某種思潮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思想隔閡,所表現出不同的世界觀。
方斐犯了錯誤,經過指導員和張迪耐心地教育幫助,在血的教訓面前,最后她終于明白,參加革命、抗日救國,不是光有一腔熱血就行的,不能是情緒化的驅動,是要有理性的;是要有崇高的理想,真誠的信念,高尚的品質和堅強的意志,還要有一顆隨時為革命而獻身的赤誠的心靈。正是有了這樣的認識,方斐在被捕后,為了營救戰友,答應跟表哥回上海。可是,等她又回到了新四軍部隊后,卻再次給她人生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因為張迪及周圍的同志對她不信任,并且還要接受組織的審查。這個時候,我們看到她在人生經歷、革命道路上,受到的那種極大的壓力。如果說此時的方斐放棄了自己的信念,那就沒有今天的《飄逸的紅紗巾》了。就是在這十字路口,方斐戰勝了自己,更加堅定了革命理想和信仰,以良好的心態接受組織的審查,最后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勇敢地引開敵人,掩護戰友們安全轉移,獻出了自己年輕而又寶貴的生命,表現出了她對革命的忠貞、忘我的精神,并實現了自己偉大的信仰。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就是有著這樣的一群年輕人,用他們赤誠的心靈,互相碰撞著,懷揣著理想,帶著信仰和追求,投身于革命隊伍,最后把自己的年輕生命獻給了祖國,方斐就是他們當中的代表之一。可以說,這正是這部戲的精神結構和中心思想,它很好地表現了怎樣對待和把握青春的美好年華,鮮明的提出了人生價值觀問題,這就是全劇的主題所在。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會有理想、信仰、追求,你選擇了什么樣的道路,這就決定了你的人生價值。方斐的理想和信仰、追求和選擇使她從小我變成大我、最后忘我,由一個單純的愛國主義熱血青年,最后變為一個真正的革命者,完美地走完了她的人生三步曲,真正地體現了在那個年代,一個愛國青年的人生價值。值得一提的是,最后方斐的那段紅紗巾獨舞,使這個人物進入到了身體和靈魂相碰撞的一次涅槃,表達出了一種精神主旨和人性的形式美感;震撼人心的音樂又把這種美感襯托到了極致,流暢、抒情、淡雅。觀眾看到這,悲痛的同時,還有一種對方斐由衷敬佩的心情。
戲結束了,可我的心情卻不能平靜。《飄逸的紅紗巾》,是一部反映抗戰時期的革命題材作品,戲中所表現的主題,現在看來,也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當今社會,在名譽、利益的驅動下,我們每個人的信仰、追求以及人生的價值觀,是否就都不需要了呢?我想,這應該是我們每個人所要思考的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