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林,張炳新
(1.云南省衛生廳,云南 昆明 650200;2.大理市第一人民醫院,云南 大理 671000)
醫療環境、醫患關系和醫療糾紛是當前醫療行業的熱點問題,群眾、醫務人員和社會都不滿意。受人尊敬的崇高職業面臨嚴峻的挑戰,醫療糾紛也干擾了正常的醫療秩序,一定程度影響了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某女患者,因摔倒至“雙臀部軟組織傷”,找到縣級醫療機構,請求診治,接診醫生讓“徒弟”給予微波治療。患者訴醫院致其身體、精神嚴重受損。該患者和其姐姐多次向省、市、縣衛生行政和信訪部門上訪、鬧訪并上訴到法院。最后在有關部門的調解下,醫院與患者達成補償協議,由醫院一次性補償患者25萬元。
某女患者,27歲,某村村民,因“頸肩部酸痛、活動困難”在家屬陪伴下直接到縣級醫療機構骨傷科門診就診,家屬訴醫院至其女截癱。糾紛發生后,患者家屬到首診醫院吵鬧,要求醫院負責,以后又多次聚眾到醫院門診掛號大廳、骨科門診大吵大鬧。事發醫院和當地衛生等有關部門積極處理,送患者到省級醫院康復治療,并通過醫調委進行調解,當地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處理方案均未能與患者家屬達成共識,目前由醫院墊支的各種治療康復費用已近20萬元。
某男患者反映“醫院處置不當致其妻分娩時母子雙亡”。其妻于2013年3月到某縣醫療機構分娩,自然分娩失敗母子雙亡引發糾紛。其邀約親戚到醫院鬧訪,并先后多次到省、市、縣級衛生行政及有關部門上訪,在網上斥責醫院醫生為“殺人天使”;最后在當地有關部門的調解下達成協議,由醫院補償家屬各種費用8萬多元。
某女患者,66歲,某村村民,2013年3月以 “左肺上葉肺癌”入某省級醫療機構住院診治,行左肺全切術,術后麻醉將醒時患者突發呼吸心跳驟停,經搶救無效死亡。患者家屬對患者死亡提出異議,醫院告知家屬可通過尸檢明確責任,患者家屬拒絕尸檢并私自拿走患者病歷原件、不同意將遺體移出手術室。經醫患雙方和當地調解委26 h的協商調解,最后由醫院一次性補償家屬17萬元。因家屬拒絕尸檢,死因不清,醫院討論分析死因可能是肺動脈栓塞或縱隔擺動,屬手術意外死亡。
4起案例醫療機構都提出通過鑒定走司法程序,但患者及其家屬都不愿作醫學鑒定,更不愿意走司法程序。究其原因主要是成本高、周期長、勞心勞力后對鑒定結果不信任、對司法結果無把握,即使贏得官司也未必能獲得期望賠補。另外,從目前醫療鑒定結果統計數據來看,被鑒定為醫方有責任的比例約 50%,一定程度左右著患者及家屬的鑒定意愿和司法走向。
幾起案例幾乎都發生家屬聚眾大鬧醫院、病房、衛生行政及相關部門,醫務人員成為高危人群,醫院成為高危場所。事實情況是醫院為了減少負面影響,恢復正常醫療秩序,無奈之下只好“以錢息事”。這樣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患者及其家屬以非正常手段解決醫療糾紛的方式,結果形成惡性循環。
醫患雙方發生醫療糾紛時,患方往往不愿意走司法途經,但事發在醫院和醫務人員身上,患方要討說法,說白了更多的就是要錢,而且要價比較高。本文4起案例總計補償近70萬元,平均每個案例達17余萬元。
患者及其家屬在醫院大吵大鬧,嚴重侵害醫務人員和其他患者權益,損毀醫院信譽,讓醫務人員難以安心執業,給院中病人帶來心理陰影;醫生為了自我防范,開展不必要檢查,增加患者及家屬經濟負擔。
有些醫院管理不科學,沒有按程序接診病人;有些醫生執業不規范,接診病人時沒有書寫病歷,有些醫生出于“好心”沒有開展必要檢查;有些醫院醫生在醫療過程中出現緊急情況時應急反應和處置能力不足。
引發醫療糾紛的原因很多,但政府投入不足、人員編制不夠、人員素質不高與醫療任務日益繁重是主因。投入不足會導致醫院發展空間有限、不能及時采購必要醫療設備、不能有效培養和提高醫務人員技術水平,不能引進人才、留住人才,不能很好地服務患者和保障群眾安康。人員編制不夠使醫務人員工作負荷加重,沒有時間與患者和家屬進行交流,可能出現顧此失彼情況,容易引起患者及其家屬不滿而引發醫療糾紛。人員素質偏低、服務能力有限可能會使本可以有效治療的疾病發生變故,甚至引起死亡。新一輪醫改基本實現醫保全覆蓋,過去“小病拖、大病扛”的情況得到有效緩解,但病量的增加使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任務日益加重,人員不足與繁重任務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醫務人員在心力交瘁時容易動怒并將不滿發泄到患者和家屬身上而引起糾紛。因此,強化政府責任,加大經費投入、增加人員編制是有效遏制醫療糾紛的重要基礎。
目前,處理醫療糾紛的主要依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但這兩部法律法規是建立在醫院有責的基礎上,現實的情況是大多數患者及其家屬在發生醫療糾紛時不愿意進行醫學鑒定,有些作了醫學鑒定,仍無法判定哪一方的責任。醫學是一門有缺憾的科學,醫院和醫生也不能包治百病,發生醫療意外是完全可能的,國家目前針對這些情況沒有相關政策法規,給現實處理醫療糾紛帶來很大困難,處理的隨意性較大。很多地方奉行“搞定就是穩定,擺平就是水平,沒事就是本事” 的原則,遇到醫患糾紛最常見的做法是讓醫院“花錢買平安”,結果是不管有理沒理,迅速花錢擺平,“大鬧大有、小鬧小有、不鬧不有”。這種觀點不僅在患者中流行,在政府和司法部門中也很普遍,“無責任賠償”、“安撫性補償”的泛濫,導致“醫鬧”越來越多。醫院不堪其擾,既混亂也無序,更違背公平正義原則;不問對錯,不分是非,盲目求“和”,只會導致醫患沖突愈演愈烈[1]。因此,當前的主要工作是要完善國家政策,一是要規定強制進行醫學鑒定判定責任及侵損程度。目前醫學鑒定存在的主要難題是公信力問題,鑒定專家都來自醫療機構,大家彼此熟悉,公眾認為專家容易偏向醫療機構,而自己總是處于弱勢地位。要解決這一問題,需建立全國范圍內的鑒定專家庫,嚴格抽取鑒定專家;二是出臺處置醫療意外損害的相關政策法規,讓醫療意外處置有規可依、有章可循。如建立醫療意外保險制度,賠補基金,明確賠補標準,完善法律法規等。
發生醫療糾紛對醫患雙方來說都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作為患者及其家屬心里著急是可以理解的,醫院、醫生都是救死扶傷的,宗旨是治好疾病、搶救生命,但由于疾病的未知性和技術的局限性,發生意外也是難免的,應通過正常渠道進行解決;從心理性防御走向制度性防御,普遍采取“防衛性醫療”,給病人做大量不必要的檢查,以便于法庭舉證;盡量不做高難度手術,以避免醫療失誤。如此一來,患者還能受益嗎?[1]而醫院在發生情況后,醫院和醫生要站在患者和家屬的角度,充分理解患者和家屬的心情,積極主動和患方溝通,本著不回避、不推捼,實事求是的態度,在協商中解決糾紛。
信訪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項制度設計,在調解各種糾紛、維護邊疆穩定、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依法治國方針的不斷深入,各種糾紛處置、包括醫療糾紛處置應逐步走上法制化軌道,在法院成立醫療糾紛調解和審判機構,醫療糾紛全部交由法院審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4起案例均發展為“醫鬧”[2],嚴重干擾醫院的正常秩序,侵害醫務人員和其他患者的正當權益,給醫院造成不良影響。個別媒體僅憑一面之辭,頻舉輿論大棒,抨擊“醫者無德”,不能用科學精神捍衛醫者尊嚴,屢屢上演詆毀醫生事件,導致社會“仇醫”情緒泛濫,惡性傷醫事件頻頻上演。作為社會良知的守護者,媒體必須堅持真實、客觀、公正、平衡的原則,堅守底線、尊重事實、回歸理性,努力尋求醫患溝通的“最大公約數”,扮演社會“壓艙石”和“穩壓器”的角色[3]。政法、公安、司法、衛生、信訪等部門要齊抓共管,協同作戰,嚴厲打擊“醫鬧”等不法行為。
醫療機構從業人員作為醫療衛生事業的主力軍,其職業道德、醫療服務水平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醫療機構要加強科學管理,深入開展“服務好、質量好、醫德好,群眾滿意”活動;醫務人員要嚴格自律,遵守醫療機構人業人員行為規范,不斷提高職業素養和服務水平。
[1]白劍峰.“無責任賠償”何時了[N].人民日報,2013-6-21(19)
[2]李克林.云南省“醫鬧”事件處置分析[J].衛生軟科學,2011,26(6):401-402.
[3]白劍峰.尋求醫患溝”最大公約數”[N].人民日報,2013-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