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玉
(平涼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甘肅 平涼 744000)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把“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1]這一重大課題始終擺在重要位置。為探索貼近時代、貼近專業、貼近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筆者就如何高效展開醫學院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結合醫學院校特點,將職業教育貫穿于理論和實踐教學各個環節。基礎課教師領頌醫學生誓詞;護理課教師教育學生以南丁格爾為榜樣,用微笑服務和耐心關懷體現職業道德;中醫課教師給學生灌輸“法自然”,“致中和”,“大醫精誠,醫者仁術”等價值觀念和為醫之道;臨床課教師教導學生敬畏生命,培養學生關愛生命的人文情懷。每年學生實習前對其進行為期一周的教育,教育學生尊重帶教教師,尊重病人隱私,關心、體貼病人;培養學生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及救死扶傷、為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的職業理想。
隨著我國經濟化、網絡化社會的形成,影響醫學院校教育的外在因素越來越多,單一的思想政治課堂教育已不能適應當前高校的發展形勢,應開展多樣化、多元化、現代化的活動,搭建豐富的活動平臺,使學生在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學校網站開辟了思想政治教育專欄,建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試平臺。舉辦的“名師論壇”、“大學生科技學術論壇”成為師生互動溝通、交流學術成果的重要渠道;學生創辦了《溪流》、《醫苑》、《護航》、《杏苑》等刊物,組建了學生記者團,充分發揮了廣播、電視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導、激勵和宣傳作用;開展了“誦讀經典”、“國學知識大賽”、“大專辯論賽”等系列活動。通過以上載體,形成了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良性機制;通過以上活動促進了學生對中國經典文化的了解,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促進了其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
以身邊鮮活的事例作為典型素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和實效性。我校2007級中醫藥系學生張曉,從4歲開始,十多年如一日,獨自精心照顧臥病在床的母親。他孝母、自強的事跡被《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央電視臺等國內主流媒體報道,被評為“全國十大道德模范”、“甘肅十大隴人驕子”、“2007年度十大教育新聞人物”,受到了胡錦濤、李長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為此,學校在全校師生中開展了“學模范,做好事”,“關愛母親,從我做起”的愛心飯盒傳遞活動,學習張曉的“六個一”活動:“我為家人洗衣服,我為父母記筆賬,寫一封家書,關愛老人的一次義診,一次義務勞動,我為學校栽一棵樹”,充分發揮了榜樣的作用。通過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對傳統美德有了真切的體會,并將愛心、善行落實在日常行動中。2008年全校師生為被確診為白血病的學生捐款10212.5元,為被確診為急性壞死性胰腺炎的學生捐款17994.1元。學校成立了“愛心基金會”,“愛心基金”救助特困生,保證學校沒有一名學生因貧困而失學。師生用真誠傳遞著愛心,使學習張曉的活動內化為自身行動。
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充分了解社會、關心社會、融入社會,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強化其社會責任意識。
學校在市博物館、市福利院等地建立了以送醫送藥、困難幫扶、敬老助殘為主要內容的志愿者服務基地。由團委組織團員小分隊,定期到這些基地開展義務勞動、醫療保健知識宣講、義務診治、文藝演出等活動,奉獻一片愛心。學生志愿者積極參與創建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宣傳、環保宣傳、“紅十字”會健康知識宣傳、義務獻血、造血干細胞無償捐獻、抗震救災募捐等公益性活動,全面提升了志愿服務活動的層次和水平。每年清明節組織學生社團開展“追思先賢、義診下鄉”活動,活動以掃陵、向皇甫謐陵墓敬獻花圈、公讀祭文、參觀皇甫謐紀念館和故居、開展義診義治為主要內容。例如“紅絲帶”社開展“珍愛生命,拒絕毒品”萬人簽名活動,對服刑人員等群體進行預防艾滋病知識的宣傳;“愛心手語社”走進特教學校開展“手牽手”愛心聯誼活動;暑假部分學生在家鄉開展“家鄉遺傳病調查”、“優生咨詢”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社會現實,感悟人生真諦,克服浮躁、功利之心,增強社會責任感。
我校是一所具有50年辦學歷史的醫學院校,豐富的校友資源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專業思想教育的極好素材,廣大校友的敬業精神和奉獻社會的高尚品質,成為教育和鼓舞學生的鮮活事例,促使學生產生一種自豪感、責任感,進而內化為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的動力。從學校艱難創建,幾代醫專人艱苦創業的歷程中,提煉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醫專精神;從歷代先師不畏艱苦、勵精圖治、奮發有為的感人事跡中,提煉出“養德崇醫、見賢思齊”的治學做人校訓;從學校培養人才、學術研究、服務社會的辦學實踐中,提煉出“嚴謹、求精、厚德、愛生”的教風;從歷屆優秀畢業生的事跡中,提煉出“立德、博學、勤奮、進取”的學風。通過組織新生參觀校史館,讓學生了解醫學職業的神圣感、學校發展史、學校的辦學思想等,對塑造學生良好的思想品格、意志品質、職業意識和愛校意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我校形成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涌現出一批優秀學生和先進典型。近年來,學校先后有15名學生獲全省優秀學生會干部、全省優秀共青團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隊員等榮譽稱號。畢業生就業率連續4年位居全省同類院校榜首。有畢業生在福建、江蘇、新疆三省(區)舉辦的護理操作技能大賽中榮獲冠軍;執業護士資格考試通過率比全國平均高40%。甘肅中醫學院的專升本學生中70%為我校學生,其中有12名考取研究生。1名學生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1名畢業生入選“感動寧夏”人物,兩名實習生路遇行人暈倒、緊急施救的事跡,被《光明日報》、《甘肅日報》、《蘭州晚報》、人民網、光明網等媒體報道,受到實習醫院的表彰,并被破格聘用,留院工作。
[1]甘肅省教育廳思政處,甘肅省高校工委宣傳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匯編[G].蘭州:甘肅省高校工委,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