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美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4)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明確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號)中也明確指出,深化訂單培養、工學交替等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參照職業崗位任職要求制訂培養方案,引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開發專業課程。醫學院校工學結合表現為院校合作。在我校創建省級示范校過程中,護理專業進行了基于護理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提出了學校和醫院深度合作的雙軌雙控雙向融合的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并進行相關研究和實施。
高職護理教育是為醫療衛生服務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專門教育,因此,護理教育必須符合衛生保健服務的發展要求,符合崗位對護理人才的層次、規格要求。而目前我國在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方面以滿足社會需要為主,對護理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視不夠;在教育上仍以傳授知識為主,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在培養目標上沒能準確定位于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上沒能充分體現知識、能力、素質并重的要求[1]。
隨著醫院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的變化,尤其是近年來醫患矛盾的升級,有些醫院從維護自身利益考慮,不愿接收實習生,或減少實習生動手的機會;加上高校招生規模擴大,造成臨床教學資源不足,學生實踐機會減少,人才培養目標較難實現。
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突出實踐教學是當前護理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現在很多學校仍沿用醫學類院校通用的“兩年在校學習,一年在醫院實習”的“2+1”人才培養模式,授課方式多為理論講授。盡管近年來許多學校都建立了護理仿真實訓基地,但護理實訓多數情況下是模擬的,無論是環境感受還是心理狀態都與實際工作環境有差距[2],教學與臨床脫節,造成學生動手能力相對較差,臨床思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得不到提高,畢業后臨床適應時間較長,因此,護理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以醫院為依托,培養護理崗位所需人才,按照行業對護理人才的要求,調整和確立護理人才培養方案。雙方共同承擔培養學生的責任,保證人才培養的良好社會適用性[3]。
雙軌指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與醫療衛生保健機構護理工作過程相符,學生在校學習內容與在護理崗位上的見習、實習、工作內容相一致;雙控指校院雙方就人才培養方案互商互通各教學環節的控制要求,制定校內、校外雙向控制培養標準;在雙軌和雙控實施過程中體現雙向融合。
2.1.1 學校和醫院共同開發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 學校和醫院共同制訂人才培養目標;醫院參與學校課程體系開發,學校專業課教師定期到醫院進行調研,通過定期召開實踐專家研討會等方式,使醫院專家直接參與到課程開發中;實施人才培養計劃,使學生在校完成的全部學習內容與醫院護理工作崗位的工作內容相一致,最終實現護理專業課程工學結合。
我院護理系通過召開實踐專家研討會,對職業崗位工作結構、工作過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歸納出護士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在課程專家的指導下,將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教學分析,并形成了基礎護理、常用臨床護理技術操作、儀器設備的使用與維護、院內感染的預防與控制、護理評估、護理文件的書寫與管理、成人系統疾病護理、母嬰護理、兒童護理、急危重癥患者的護理、護患溝通與心理護理、突發事件應對、門診與病房管理13門課程。依照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按照臨床護士護理工作能力培養漸進的過程(輔助護士→責任護士→護理組長),進行課程序化,形成專業課程,并在2010級學生中實施教學。
2.1.2 學校和醫院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依托醫院和校內仿真實訓基地,使師生在實訓實習環境中,完全實現與實際崗位角色的互換,即教師為“帶教教師”、學生為“護士”;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選擇真實的工作任務作為教學內容,通過完成工作任務,加強學生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培養,使學生學會工作和學習。
2.1.3 學校和醫院共同進行師資培養 學校實施教師A B制培養制度,即專任教師一年在醫院工作,一年在校任教,派遣教師到臨床護理一線工作、學習;同時學校聘請富有實踐經驗的一線護理專家擔任專業課教師。學校和醫院建立師資共享的培養平臺,制定相關管理制度,使學校教師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2.1.4 學校和醫院共同進行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 學校與醫院在實訓基地建設中實現深層合作,在醫院建設示教室和學生實訓室,學校提供先進的教學設施和資源,如多媒體教學設施、各種教學模型;醫院參與校內仿真實訓基地建設,讓學生在3年學習過程中,專業課程以及實訓實習全部在真實環境中完成,使學生所學知識與臨床實際工作內容高度一致。
學校和醫院雙方就人才培養過程,互商互通各教學環節的控制要求,共同制定各項管理制度和校內、校外雙向控制培養標準。
(1)成立由學校和醫院資深專家共同組成的護理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每年召開兩次聯席會。在聯席會上,廣泛聽取護理行業專家、臨床護理人員、用人單位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護理實訓基地的硬件建設和管理,提高護理實習生和畢業生質量。
(2)建立以學校專職教師、行業專家、兼職教師等組成的優質帶教師資隊伍,指導學生在校課程實踐及在實習基地的見習和頂崗實習工作。共同制定護理教學與實習管理制度和出科考試制度,使實訓、實習基地的教學管理規范化、科學化。
(3)建立學校護理系與醫院護理部主任、帶教教師組成的三級聯系網絡,嚴格管理見習、實習環節,及時反饋、認真總結。學校定期組織召開實訓、實習教學研討會,聘請實習醫院的帶教教師參加,研討新形勢下改進頂崗實習工作的辦法,進一步修訂實習大綱、實習標準及《頂崗實習任務書》,加強對學生實習過程與質量的全程監控,提高臨床帶教教師的理論和管理水平。
(4)與行業和醫院等資深護理專家共同制定臨床帶教的工作規范和質量標準,完善臨床教學質量保障與監控體系。另外,通過輔導員對實習小組組長的管理,時刻了解學生思想動態;通過臨床教學聯席會的長效制度、學校和醫院建立的三級聯系網絡等方式,加強學校和醫院雙向管理,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
通過學校與醫院間的合作、聯動,將專業教學與行業需求緊密結合。以行業崗位標準來規范和考核學生的綜合技能水平,強化職業技能訓練,縮短學生進入崗位的適應期,實施人才共育,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第一學期:學生在學校教師和醫院帶教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認識護理課程”的學習以及去醫院體驗護理工作,對護理職業產生認同感;通過對“正常人體結構與機能”的學習,能辨認各個系統的形態結構,知道機體如何維持內環境穩態。
第二學期:學生通過專、兼職教師的講授和帶教,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熟知對臨床患者進行的基礎護理和常用臨床護理操作技術,為臨床護理各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在教師講授“健康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去醫院收集臨床患者資料,初步具備運用臨床思維評估服務對象健康狀況的能力,同時具備一定的溝通技巧和健康教育能力。
第三、四學期:根據崗位能力的要求,通過在模擬或真實環境下開設基于護理工作過程的課程,如成人系統疾病護理、兒童護理、母嬰護理、突發事件應對等來引導學生學習,拓展學生的知識、素質、能力,使其具備專科護理能力。
第五、六學期:在校外實習醫院的輪崗實習,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崗位工作流程、工作內容和操作技能,檢驗學生崗位技術的實際運用能力,然后進行頂崗實習,實現與就業崗位的無縫對接。
近年來,護理人才缺口較大,護生就業競爭激烈,國內需要護士,但不是傳統護士,而是現代護士。現代護士必須具有全面的綜合素質和專業崗位職業能力。應用該模式培養出來的護士因與醫院要求高度融合,實現了與護理崗位的無縫對接,畢業后學生能很快適應角色,專業技能水平和臨床思維能力等綜合素質均較高。
在職業教育中,學習者已自覺或不自覺地從生活、學校或工作活動中接受了或多或少、正確甚至錯誤的知識、技能與態度。職業學習(即人的職業成長)不再是從一個不知道到知道的過程,而是“從初學者到專家”的發展過程[4]。我校護理系進行的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在實踐專家和課程專家的參與指導下,按照職業發展規律,確定了典型工作任務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能力發展的角度,對內容進行了系統化處理,因此,雙軌雙控雙向融合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符合專業人才職業成長規律。
[1]王銀燕,蔡聚雨.高職護理專業工學結合、院校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8):79.
[2]解征.高職護理專業臨床實踐的理論與實踐[J].國際中華護理雜志,2001,1(3):81.
[3]姜安麗.21世紀護理教育發展現狀及我國護理教育面臨的挑戰和發展策略[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4,21(12):124.
[4]歐盟A sia-L in k項目“關于課程開發的課程設計”課題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