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海
(蘭州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高等院校逐漸完成了從國家機關附屬機構向自主辦學法人實體的轉變。20世紀90年代末期,各高校在政府擴招政策的指引下紛紛進行了擴建,無論是資產規模還是在校生規模都有了很大提升。在這一背景下,如何科學、有效地管理固定資產,尤其是如何統籌配置分校區的固定資產,成為當前各大高校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
以甘肅省設立分校區的普通院校為樣本,通過調查這些高校在固定資產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探討如何在分校區管理模式下,科學、有效地統籌管理各校區的固定資產,防止固定資產流失,確保固定資產為高校正常運轉和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發達國家,績效指標是衡量高校資產管理水平、進行教育撥款的重要參考指標。20世紀80年代,英國的JarrettReport將績效指標分為內部、外部和運行指標3類,分別反映高校的教學特征、學科設置是否適應社會經濟需要。1986年,英國副院長和院長協會及大學撥款委員會聯合工作小組將績效指標分為輸入、過程、輸出3類指標,分別反映資源的投入、使用及通過教學和科研產出的成果。Cullen對上述指標進行了補充,提出3E指標,分別為經濟指標(Indicators of Economy)、效益指標(Indicators of Effectiveness)和效率指標(Indicators of Efficiency),該指標得到了廣泛應用。
近年來,發達國家普遍開始借助網絡進行固定資產管理,其所使用的管理系統包括遠程電腦協助設施管理系統(CAFM)和電腦聯合設施管理系統(CIFM)。另外,很多高校開始逐步使用專門針對固定資產管理而研發的軟件。
《高校會計制度》、《高校財務制度》對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均有相關規定。其相關固定資產管理的內容包括產權登記、界定、變動和糾紛調處;資產的購置、調配、使用、處置、評估、統計報告和監督檢查等。2000年1月14日,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高等學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意見》,使得高校后勤部門的角色發生了變化。這一變化反映了高校發展的社會化、市場化趨勢。然而,伴隨著后勤部門的角色轉變,高校固定資產管理方面也產生了很多問題,如未明確固定資產接受方和轉移方的權利和義務;在固定資產由非經營性轉向經營性時,其所有權關系不清晰等。很多高校在擴招后新建立了分校區,或合并了其他院校,所以,如何統籌優化固定資產在多個校區之間的調配和使用,確保資產升值已成為當前高校管理者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
2010年,國家出臺了《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并于2010年9月1日起執行。該《辦法》明確將高校財務資產管理信息納入了主動公開的范圍。此《辦法》有望遏制高校盲目建設,還可以增強高校對固定資產管理的能力和效率。
自1990年原國家教委發布《關于國有資產管理的通知》以來,甘肅各大高校都采取了積極措施以加強對本校固定資產的管理,如各高?;径荚O置了專門的資產管理機構,配備了相應的管理人員,建立了專門的資產管理規章制度,從資產的購置、入庫、使用、調配、清查、處置等各個環節加強對固定資產的管理。然而,在高校逐漸增設分校區的形勢下,固定資產的管理依然面臨著很多問題。
3.1.1 賬實不符,資產流失 由于資產數目龐大,管理制度落后,很多大學的固定資產管理存在賬賬不符、賬實不符的現象。許多高校在購置重大資產(如建筑物或大型教學儀器設備)前,缺少廣泛征集專家及教職員工意見進行科學預算的過程。同樣,固定資產在處置前也缺乏科學論證。這一重要過程的缺失,會導致固定資產以高出市面價格購進,或以低價出售,從而導致固定資產的虛高或流失。另一方面,在固定資產的使用環節和清理環節,如果沒有進行計提折舊或清理不及時,均會導致資產賬面價值虛高。分校區的管理模式增加了資產管理及清查的難度,因而也加劇了固定資產賬賬不符、賬實不符的矛盾。
3.1.2 管理維護工作不足 高校購置固定資產的資金基本來源于政府財政撥款,各個部門在使用固定資產的過程中“主人翁”意識淡薄。大到投影儀、實驗室電腦,小到桌椅板凳、粉筆白板筆,愛惜使用的思想并沒有深入廣大教職員工和學生的內心。部分教師和學生在使用某些固定資產時不知道如何使用,所以使用過程中常有操作不當。同時,一些需要不斷維護以保證運行效果的固定資產得不到應有的維護,從而直接影響到固定資產的使用效果。例如,有些高校教室里電腦的電腦軟件和系統沒有及時更新和修復,使得電腦存在運行緩慢、病毒較多的現象;桌椅板凳上被學生亂刻亂畫的現象嚴重;零件松動或丟失的桌椅得不到及時修理等,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了教學效果。
以上問題存在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學校體制造成的,也有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但主要有以下幾點。
3.2.1 產權與使用權分離 產權不清晰嚴重影響了高校資產的有效利用。高校固定資產大多由政府財政撥款購建,產權歸國家所有。然而,在市場化進程中,這些固定資產分布在高校的各個職能部門,由各個部門管理使用,高校對這些資產享有使用權和處置權。這種產權和使用權之間的分離,是導致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出現閑置、浪費、流失等現象的主要原因。
3.2.2 評估指標體系單一 教育部2004年8月制訂了《普通高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方案》,在12條關于高校辦學條件的要求中,對于固定資產的管理只是側重數量方面的考查,對固定資產質量方面缺乏評估指標。同時,從指標比例來看,本科水平評估所涉及的固定資產指標僅占所有指標的5%,在所有的44個觀察點中,關于固定資產的觀察點也僅占11%。評估指標體系的單一導致高校片面追求固定資產數量的購置,而忽略了對固定資產質量的管理。
3.2.3 內部審計形式化、程序化 目前,各高校財務資產自我監管的主要形式是內部審計。然而,內部審計卻大多流于形式,對固定資產的管理所起的作用并不大,甚至形同虛設。例如,某大學在進行財務部門人事崗位調動時,往往是將財務處處長和審計處處長進行互調,因而審計部門并沒有真正起到其應有的監督作用。
3.2.4 配置缺乏統籌安排 在甘肅省有很多高校新建了校區,且新、老校區的距離多在20公里以上。新、老校區的分布較為分散,這給統籌管理固定資產造成了客觀上的困難。對于某一校區而言,固定資產的管理往往實行歸口管理,比如教學樓、行政樓及桌椅等固定資產由后勤部門管理;實驗室由各二級學院管理;各個教室的投影幻燈及其他教學器材由設備科進行管理;財務部門負責核算等。看似管理職責分配井然,實則資產管理部門和使用部門、財務部門之間的統籌管理依然不足,從而導致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低下或固定資產流失。
3.2.5 管理人員流動性強 目前,高校實施全校范圍內的崗位聘任制,每隔三四年各部門就會有人事調動。這種機制的弊端便是專職管理人員不穩定,管理意識淡薄,責任心不強。同時,由于高校固定資產數量龐大,對于固定資產的熟悉需要花費較長時間,而管理人員的流動將導致管理者對固定資產的熟悉與了解不足,從而影響管理效果。
針對以上問題及其成因,我們提出了以下幾點應對措施。
自國家出臺了《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后,高??勺灾鬟x擇公開信息的范圍。然而,截止2010年底,高校財務資產管理方面信息的披露依然只停留在較低的程度,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因此,國家應出臺相對具體的配套管理措施,從而將高校資產管理信息的披露要求落到實處。
針對高校的管理,尤其是固定資產的管理,我們建議形成聯合監管機制。國家進行政策性統籌監管,并定期進行審計,社會對高校固定資產的使用狀況和效率進行綜合評估和評級,這樣的管理格局也符合國際趨勢。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加強社會對學校辦校、辦專業的監督,提高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的透明度,讓廣大教職員工、學校債權人、學生均參與到對高校的監督中來,從而更好地促進高校不斷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各高校必須貫徹遵循“統一領導、分工管理、層層負責、合理調配、管用結合、物盡其用”的原則對固定資產進行管理,并根據變化的情況和學校發展的需要不斷創新固定資產管理機制,完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包括固定資產的更新購置制度、驗收領用制度、檢查維修制度、資產年審制度、出租轉讓制度、折舊制度、損失賠償制度等。例如,對新校區固定資產的購進等重大采購業務,進行科學論證、集體決策;要嚴格執行損失賠償制度,必須做到“堅持制度、責任到人”;對于導致固定資產損毀、流失的個人和部門進行行政和經濟處罰。此外,還需要對固定資產的評估指標進行多元化建設,改變過去對于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單一的績效考核指標,設計多元的評估指標,使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的績效考核指標更科學、更有效。
利用先進的管理信息系統和科學的內部控制體系提高固定資產的利用率,保障固定資產的保值增值。先進的管理信息系統可以提高包括固定資產在內的高校資產的使用效率,降低運行成本。目前國內有很多比較成熟的固定資產管理系統軟件,利用這些軟件,高??赏ㄟ^校園網對固定資產進行管理,變靜態管理為動態管理。例如,可將所有固定資產檔案輸入管理軟件數據庫中,通過網絡即可實現設備報廢、轉出、丟失等資料的申請。同樣,財務部門與設備部門的實時對賬以及事前審查、實時監控及事后監督等工作均可利用網絡平臺實現,以降低分校區管理的運行成本。
針對目前高校后勤社會化的現狀,對于占用經營性資產的單位,其所占固定資產要經過評估界定,作為高校的投資處理。這部分固定資產應按企業運行模式進行管理,按經營單位規定的方法計提折舊,使這部分固定資產最快得到補償,保值增值。而對占用非經營性資產的單位要收取資產占用費,用于學校對固定資產的更新改造,或用于改善職工的福利待遇。只有高校建立起科學的自我補償機制,合理配置、使用固定資產,才能保障高校擴招、擴建后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