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忠,喬繼華
(1.定西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甘肅 定西 743000;2.定西市衛生學校,甘肅 定西 743000)
高中階段教育貧困生狀況及對策研究
——以西部某市為例
郭 忠1,喬繼華2
(1.定西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甘肅 定西 743000;2.定西市衛生學校,甘肅 定西 743000)
高中階段;貧困學生;對策與研究
解決貧困學生,特別是高中階段貧困學生的就學困難,是當前教育領域里的焦點、熱點和難點問題,也是一項真真切切的民生工程問題。
西部某市屬典型的經濟欠發達農村地區,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數的88.90%。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市中小學(含中職學校)在校學生中,貧困學生約208 306人,占在校中小學生(含中職學校)總人口數的35.60%,其中特困生130 722人,約占學生總人數的22.34%。近年來,隨著國家在義務教育階段相繼實施的“義教經費保障機制”和“兩免一補”政策,加上社會各界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資助項目逐年增多等因素,大大縮減了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學生的貧困面。但是,由于近年來高中階段教育規模的持續增大,高中階段學習費用的上升以及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高中教育階段學生的貧困面在增大。據抽樣統計,目前,在高中教育階段,包括中職學校,在校學生中貧困學生約占41.30%,其中特困學生占28.00%,約20 660人。
貧困學生是學生群體中的弱勢。家庭的貧困、經濟的拮據對貧困生身體、心理的成長有著全面的、長遠的影響。從調查情況看,絕大多數的貧困學生“窮且意堅”,貧困反而成為他們奮發向上、刻苦學習的精神動力,許多學生品學兼優,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但是,我們同時也了解到,有一定數量的貧困學生因其家庭經濟條件差而導致過分自卑、過分自責、過分敏感,還有的學生甚至因省吃儉用而導致營養不良,從而患上疾病。許多貧困生因為行為土里土氣,被其他學生認為是沒見過世面。另外,貧困生當中很多人不會唱歌、打球和使用電腦,這使他們常常自慚形穢,郁郁寡歡。10.00%的貧困學生覺得自己很差,認為周圍的同學、教師都在嘲笑自己,甚至有時會為一點小事與同學爭執不休。他們自我封閉,不愿與同學交流,不愿參加集體活動;他們不愿承認自己的貧困,因而失去了一次次的受助機會,即使在得到幫助時,也會深感內疚、自責。在這種自卑心理的籠罩下,使他們步入了心智發育的一個怪圈:自卑—努力—失敗—更自卑。有此類心理的學生大多數學習成績和活動表現都很一般,有些學生因為家庭的不完整(或單親或留守)加上物質的極度匱乏,家長對其不施教育、引導,放任自流,從而導致他們自覺性差、不思進取、任性,甚至對別人有怨恨、仇視的心理。
“貧困”不是學生本身的過錯,而他們本該快樂的成長體驗卻因“貧困”而蒙上了一層陰影。學校教育,尤其是在現代學校教育中,貧困學生的生活、學習狀態理應受到更多關注與關懷。
某市高中教育階段貧困學生,除一部分來自城市下崗職工、低保家庭外,絕大部分來自農村家庭。從調查的情況看,全市高中貧困生總數的64.30%來自農村。貧困生按其家庭原因可分為以下幾類。
(1)孩子多、田地少、收入低,導致家庭常年貧困。由于農業人口占該市總人口數的88.90%,加上地域條件、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原因,農業生產不發達,農民收入低,特別是邊遠山區的家庭,除耕地作物的收入外,無其他經濟來源。因為高中階段學費的增加,使絕大部分農村家庭感到供高中生的經濟負擔較重,因而這些家庭的子女隨時面臨著失學的困境。這種情況的貧困生約占貧困生總數的38.80%。
(2)供養多個大學生、高中生而導致貧困。目前,國家對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學生實施了“兩免一補”政策,但接受非義務教育學生的費用卻依然很多,高中階段教育在讀學生一年至少需要4 000多元的學雜費及生活費(主要是住校學生),大學生的費用就更多了。這種情況的貧困生約占貧困生總數的29.90%。
(3)學生父母雙方或單方常年有病,喪失勞動能力,家庭生活特別困難,這種情況的貧困生約占貧困生總數的13.60%。這無疑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也是一部分重視教育投入的家庭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
(4)家庭其他成員有重大疾病或家庭發生重大變故而導致的極端貧困。這種情況的貧困生約占貧困生總數的8.50%。
(5)因天災人禍、父母離異而導致家庭生活極度困難。這種情況的貧困生約占貧困生總數的5.30%。
(6)由于某種因素失去雙親或單親,家庭生活特別困難。這種情況的貧困生約占貧困生總數的3.30%。
高中階段教育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提高國民素質和培養創新人才具有特殊意義。解決高中階段教育貧困學生的就學問題,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持續發展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1)必須正視高中階段教育貧困學生,尤其是特困學生存在的事實,關注貧困學生的成長。高中階段教育貧困學生現象是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直接關系到高中階段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也關系到鞏固“兩基”成果和教育改革成效,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并逐步得到徹底解決。
(2)采取以政府為主導,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社會各界相結合的經濟救助手段,幫助解決貧困生的學習、生活費用問題,保證特困生不因貧困而輟學。2007年起,某市得到“建行未來——中國建設銀行資助貧困高中生成長計劃”項目支持。此項目每年在該市選取一所高中學校資助70人,每人每年1 500元,每年共計105 000元。2008年至2009年,由我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實施的高中貧困學生公益金助學項目,根據省上安排的受助名額,該市分別有2 050名、2 640名普通高中貧困學生每人得到1 000元資助,共發放資金469萬元,極大地解決了部分貧困學生的實際困難。但由于資助面不廣,只在普通高中學校中實施,僅占全市普通高中特困生的1/10,且其屬于一次性資助,所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許多高中階段教育貧困生的經濟困難。近年來開始實施的“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補助金”國家計劃和針對高中貧困學生的“滋蕙計劃”,使30%左右的普通高中階段貧困學生受到了贊助,大大緩解了這一突出問題帶來的影響,使老百姓切實得到了利益。因此,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爭取更多次數、享受面更大、覆蓋面更廣的貧困生資助項目是解決高中階段教育貧困生的當務之急。
(3)學校要盡其所能最大限度地做好減免費用、設立獎學金以及專項資助等方面的工作,使貧困生走出困境。學校比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都更了解貧困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便于根據具體情況在“第一時間”實施救助。事實表明,這種“早期救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該市個別縣區的部分學校,每年都對部分品學兼優,但家庭經濟非常困難的學生減免學費;設立獎學金,用來獎勵成績優秀者,以激勵貧困生努力學習,減輕家庭經濟負擔;適時組織獻愛心助學捐款活動,并根據學生貧困程度,對其給予一定的資助。同時,還通過其他助學渠道,解決了少數貧困學生的學費問題,這種做法和經驗值得總結、推廣。
(4)要更多地關注和重視貧困生的身體、心理健康問題。學校應依托學校政教部門、共青團等機構,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與輔導,開展一些有益的教育活動。如對學生進行生活態度的教育,改變貧困生的認知方式,讓其不要把貧困當作恥辱;引導貧困生正視貧困及生活現實,熱愛生活,珍愛生命,樹立正確的生活學習目標和理想追求,先成人,后成才;通過對貧困生生活信心的教育,使他們正視貧困,實現自我肯定,不斷超越自我;學校要重視營造學生健康的心理氛圍,從他助到自助,將貧困生的情緒調適到最佳狀態。通過多種途徑教育,消除貧困因素對貧困生學習、生活的負面影響,使其立足長遠,著眼未來,走出貧困的陰影。
(5)全面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把加強職業教育作為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促進“農”、“科”、“教”結合。目前,國家實施了中職學生學費減免、補貼政策,切實解決了千千萬萬農村學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費用問題,使得更多的貧困學生完成更高學業和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成為現實。教育部門要多渠道、多途徑爭取其他資助項目,并要管理好資助項目的開展,對真正需要資助的學生給予及時的資助,切實解決中職學校中特困學生的學費問題,幫助他們完成正常的學業,爭取為社會輸送更多品學兼優的學生。
(6)延長義務教育年限,使得更多的普通高中寄宿學生得到生活補貼和營養補助。目前,國家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實行了寄宿生生活補貼和營養補助,切實解決了貧困學生的實際生活問題,減輕了學生家庭經濟負擔,使更多品學兼優的貧困生享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心與溫暖。但是這個“陽光工程”、“民生政策”只停留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而高中階段教育的學生還無法享受。因此,在國家財力允許的情況下,應適當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將義務教育階段的諸多“惠生”政策同樣實施于高中階段教育,以保障高中階段教育的所有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
G40-03
A
1671-1246(2013)04-0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