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麗
(鐵嶺衛生職業學院,遼寧 鐵嶺 112000)
醫學化學是一門醫學基礎課,通過對醫用化學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掌握醫學化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操作技能,能為后續學科的學習服務,其重要性日益凸顯。但由于學生的化學基礎較差,且醫學化學的內容理論性強、概念多、抽象難懂,因此,化學課歷來都是高職醫專學生最難學、最不愛學的課程之一。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醫學化學內容多、課時少,因此教學內容應以應用為目的,以夠用為度,認真挖掘化學知識與醫藥知識的聯系、化學與醫學基礎課和醫學臨床課的聯系,并及時將這方面的知識滲透到教學中。在授課的同時,不忘及時更新知識,把握當今醫學、醫藥發展的動向,力爭將與化學有關的最新、最有用的醫學知識傳授給學生。
學生剛入學時,普遍認為自己是來學習醫學的,將來從事的也是臨床醫學工作,只要學好醫學專業課就可以了,其他學科無所謂。正因為其有這種思想,與其將來工作關系密切的學科及學習內容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所以,當教師講授醫學化學的緒論部分時,就可以講一些化學與臨床醫學相關的例子,以引起學生的重視。例如,當問到學生我們來學校是學習醫學的,那么醫學的研究對象是誰呢?學生會立即給出各種答案。而當告訴他們醫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體時,他們就會感到很意外,為什么呢?這時再告訴他們,人體組織是由蛋白質、核酸、脂肪、糖類、維生素、無機鹽和水等上萬種物質組成的,包含許多種化學元素。人體的生命活動如呼吸、消化、循環、排泄以及器官的各種生理活動,都是建立在體內的化學反應基礎上的,如我們是如何長大的?我們吃的食物是如何消化吸收的?到醫院看病時為什么要進行各種化驗檢測?這時,學生就會感覺到醫學與化學的聯系非常緊密,要想學好醫學,就必須要學好化學。接著還可以再問學生,學習醫學的目的是什么?達到目的需要什么方法?醫學的目的是預防和治療疾病,藥物是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主要武器,而藥物的藥理作用、治療效果都是建立在藥物的化學結構和化學性質基礎上的。例如,碳酸氫鈉、乳酸鈉是臨床中常用的抗酸藥,用于治療機體酸中毒;缺鈣易造成骨骼畸形、骨質疏松等疾病,兒童與老人常需要補充葡萄糖酸鈣、乳酸鈣等。其實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通過這樣的教育可使學生知道學好醫學必須要學好化學。但要注意,由于化學是入學第一學期就開設的課程,此時學生還沒有接觸過臨床課程,因此所舉的例子不能過于專業、過于深奧難懂,否則就達不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
教師在講授新內容前,應提出與教材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持探究問題的態度學習新課,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如講授“滲透壓”內容時,教師先與學生討論注射時用的注射液:9 g/L的氯化鈉溶液、50 g/L的葡萄糖溶液、12.5 g/L碳酸氫鈉溶液等,為什么要用這種濃度的溶液?原理是什么?如注射液濃度高了或低了會有什么危害?再如,在講到“溶液酸堿度”內容時,可以向學生提問,為什么人體會出現酸中毒或堿中毒,如何治療?如果某人想通過不吃飯的方式來減肥,會有什么危害?由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不能解答這些問題,從而就會激發其產生進一步學習有關知識的欲望。
教學方法是教學的核心,教學方法選擇得是否得當、合理,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教有法,但無定法,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程特點、課程內容、學生實際,不斷改進和創新,尋求適合高職教育特點及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目標的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在講“溶液組成標度”時,在講解理論內容時主要用講授法、練習法等,當講解“溶液配制”時,就可以用講解法、演示法、練習法、實驗法等;而當講解“膠體和乳狀液”時,就可以用讀書法、指導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
多媒體作為一種教學載體和工具,也應在醫學化學教學中得到合理運用。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和單位時間內的教學信息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豐富信息資源;多媒體的應用,也能夠為教師提供形象表達的教學載體,增強教學的新穎性、直觀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為學生提供一個有聲有色、生動逼真、圖文并茂的教學環境,從而增加學生對抽象知識的感知、理解和記憶,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如對于一些結構復雜的有機化合物及復雜的化學反應,以前上課時教師只能靠板書、繪圖、舉例等方法來講解,學生接受起來很費勁,教學效果不好。而現在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模擬有機物的結構或演示復雜的化學反應過程,這樣就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有利于學生理解,也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有效化解了教學難點,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對實驗儀器的構造、用途、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項也可以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既節省了板書時間,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由于學校資金有限,一些貴重的儀器采購不起,導致有些實驗不能開展,或因安全問題,有些實驗也不能進行,這時,就可通過多媒體進行教學,補充學生的專業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實驗的開課率[2]。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提的問題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每次上課前,教師都要精心設計問題,提問時要做到適時適度。首先,提問要適時,即所提出的問題要與學生的思考、質疑相吻合,并在學生有思、有疑正要提出問題而苦于不知怎樣表達之時提出問題;應在教學難點、重點之處提問。如在講“滲透濃度”時,可向學生提問,是否可以直接比較9 g/L的氯化鈉溶液與40 g/L的葡萄糖溶液滲透濃度的大小。另外,提問要適度,所提問題不能低于或過分高于學生的實際水平,否則學生會感到問題過于簡單而不屑于回答,或因問題太難而答不上來,從而影響學生答題的積極性;所提問題必須是學生利用現有知識和過去學過的知識能夠回答出來的問題。如在講“配位化合物”時,可以向學生提問,中心原子與配體之間以什么鍵結合?內界與外界以什么鍵結合?適時適度并精心設計的提問,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課堂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將學習的內容記在腦中,當需要時調出來能夠加以應用,這是學習的目的。化學雖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但需要記憶的東西特別多。為此,教師講課時可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靈感做些精練的小結,以幫助學生抓住重點,提高其學習效果。
順口溜記憶法就是將學生需要記憶的化學知識,編寫成朗朗上口的順口溜,融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易誦易記,大大節約記憶的時間。例如,“托盤天平的使用”:螺絲游碼刻度尺,指針標尺和托盤,調節螺絲達平衡,砝碼分居左右邊,兩碼需用鑷子夾,先大后小再游碼,藥品直接放,稱量完畢要復原;“過濾”:過濾操作要知道,一貼二低三緊靠,一次過濾不澄清,重復操作可奏效;“加熱”:用前檢查燈芯平,燒焦過長都不行,酒精可加三分二,不能燃著加酒精,點燈要用火柴點,不能用燈去點燈,熄燈要用燈帽蓋,用嘴吹燈災易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自己歸納總結,而且也要盡量鼓勵學生自編自改,最終讓學生達到忘記有形的“口訣”,熟練掌握和運用無形的化學知識的目的[3]。
濃縮記憶法就是將化學知識或規律要點濃縮成幾個字或詞進行強化記憶。如“溶液配制操作”:一算二稱三溶四轉五洗六定七搖。“一算”是計算配制溶液所需溶質的量;“二稱”是用天平稱取所需溶質的質量;“三溶”是用小燒杯將所稱的溶質溶解;“四轉”是等小燒杯中的溶液冷卻后引流入容量瓶;“五洗”是用蒸餾水洗滌小燒杯,并將液體倒入容量瓶;“六定”是繼續將蒸餾水引入容量瓶至離標線1~2厘米處,改用膠頭管滴加水至刻度;“七搖”是蓋好瓶塞,將溶液搖勻。這樣簡明扼要的記憶法,利于學生記憶知識。
分類記憶法是把學生需要記憶的內容按其性質、形狀、特點、意義等進行分類記憶。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的一門自然科學,因此,分類記憶法就成為醫學化學中較常用的記憶方法。如講解“有機化合物”時,就應重點從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命名、性質和常見的有機化合物方面進行講述,條理清晰,從而加深學生的記憶。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除了采取各種教學手段外,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修養,對學生充滿愛心,想盡各種辦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1]寶音滿達.醫學生物化學課堂教學淺議[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2):61-62.
[2]徐泰英.高職院校醫學化學教學改革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2):60-61.
[3]梅存國.尋找化學規律特點 切實提高記憶效率[J].教師,2012(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