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榮太,蒲傳強,于生元,張家堂
(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海南 三亞 572014)
提高醫學生臨床工作能力神經病學教學方法改革初探
崔榮太,蒲傳強,于生元,張家堂
(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海南 三亞 572014)
針對醫學生臨床實習階段的特點,結合當前神經病學醫學教學實際,改革傳統教學模式,通過培養醫學生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加強床旁教學及典型病例教學查房,開展系列專題講座,開設疑難病例討論會及臨床病例病理討論會,增加臨床操作機會,設置臨床技能大賽并完善出科考核制度等,提高醫學生的臨床工作能力。
臨床教學;教學方法;神經病學
在臨床醫學教學工作中,對醫學生臨床工作能力的培養是實現醫學生由學生角色向臨床醫師角色轉變的重要環節。如何提高醫學生的臨床工作能力,使醫學生在短時間內盡快轉變成為一名優秀的臨床醫生,是每位臨床帶教者應該認真思考和重視的問題,也是檢驗臨床教學質量優劣的標準[1-2]。近年來,我們在神經病學臨床教學工作中,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堅持用豐富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教學效果。
與其他學科相比,神經內科收治的患者往往具有自身的臨床特征,如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多種類型的失語、焦慮抑郁等。作為一名醫學生,由于初涉醫療工作,臨床閱歷淺,經驗不足,缺少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的技巧,導致病史采集不詳、不準,給疾病的診斷和后續的治療造成錯誤導向甚至造成醫療糾紛。因此,醫患溝通能力是醫學生進入科室實習后,帶教教師教授學生的首要內容,是醫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臨床基本功。在臨床教學過程中,帶教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醫學生與患者溝通的能力,強調職業道德與人文關懷,要以尊重、寬容、關懷、理解、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患者,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增加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感。醫學生要學會換位思考,尊重患者隱私,隨時注意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積極采納其家屬的合理建議。通過良好的醫患溝通,可以提高病史采集的可信度,獲得對疾病發生的原因、初始癥狀、發展過程以及疾病的轉歸等有意義的線索,為準確診斷和治療疾病打下堅實基礎。
進入臨床實習階段的醫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醫學理論知識,但是當他們面對患者時,仍會感到不知所措。這是因為他們在課堂上所學到的醫學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沒有達到有機結合甚至相互脫節所致。加強床旁教學以及典型病例教學查房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例如針對一位構音不清、行走不穩的患者,在床旁教學的過程中,首先由實習醫生匯報病歷,并對病情做出初步分析;然后由帶教教師親自問診并進行神經系統查體。根據患者癥狀、體征,結合影像學檢查,將疾病定位在小腦系統。關于定性診斷,教師在此特別強調應結合患者的發病形式及病情演變來分析。如果患者為隱匿性起病,癥狀逐漸加重,需考慮變性病或遺傳性疾病。反之,若為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癥狀很快加重,后逐漸恢復,則需考慮炎性病變或免疫介導的可能。通過上述分析,很容易得出該病例的診斷;最后由帶教教師進行提問、綜合分析,使醫學生對疾病不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要注意床旁講解時間不要過長,過程要簡明扼要,避免高談闊論,不說不該說的話[3]。通過床旁教學,引導醫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習慣,增加其對學習和臨床工作的興趣,使他們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密切結合,并逐漸養成一種嚴謹的工作作風。
眾所周知,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有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臨床診療工作也不例外。為了更好地幫助醫學生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教研室還規定每周三下午進行一次教學查房,由每個病區輪流選取病例,各病區提供的病例需具有真實性、典型性、復雜性和常見性的特點。教學查房前,教師及醫學生都要進行充分準備,學習有關的理論知識。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根據典型病例的臨床表現,將理論與臨床實際緊密結合,提高教學查房的質量。通過對典型病例的查房,教師除了可以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講解該疾病的有關理論知識外,還可以分析該患者的臨床表現與課本上該疾病典型臨床表現的差異及出現的原因,鼓勵醫學生積極探討,互相學習,互相啟發,共同提高。通過床旁教學,加深了醫學生對疾病的感性認識,進一步把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緊密聯系起來[4-5]。
專題講座一般安排在每周四晚,由科室內職稱為副主任醫師及以上的人員授課。內容包括:神經系統解剖、神經系統查體、神經系統疾病定位診斷、中樞神經系統C T及MRI閱片、腰椎穿刺術、腦血管病、帕金森病、癲癇、頭痛、急性脊髓炎、重癥肌無力、格林-巴利綜合征、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病、神經系統遺傳性疾病以及意識障礙的診斷及處理等,涵蓋了神經病學的臨床基礎及常見疾病。要求帶教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做到深入淺出,活潑生動,切忌照本宣科、平淡乏味。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使醫學生對講座內容能夠完全理解,并留下深刻印象。
每周二上午是科室對疑難病例進行討論的固定時間,除當日值班醫師外,要求各病區臨床醫生均參加。為了加強對醫學生臨床思維模式的培養,我們一直堅持要求醫學生參加該討論。疑難病例討論與教學查房不同,帶教教師、科內各級醫師以及醫學生均是討論的主體。在討論過程中,先由大家集中討論,最后再由科主任進行總結。討論結束后,由帶教教師引導醫學生進行分析比較,明確診治思路,并讓醫學生從中明白哪些診斷及治療方案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以及今后應如何避免類似的錯誤等。通過分析,不但可以強化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訓練,而且可以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精神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
北京市神經科臨床病理討論會(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由我國著名神經病學及神經病理學家黃克維教授于20世紀60年代初親自倡導并創辦,討論會地點一直設在我院。幾十年來,該討論會影響愈加廣泛,已成為我國神經科學界頗具知名度的學術活動。CPC最顯著的特點是強調臨床醫學、影像學及病理學的密切結合,這種多學科聯合的繼續教育形式使參加者受益良多。多年來,我們在醫學生的臨床教學階段充分利用這一學習平臺,帶領醫學生認真觀摩討論會全過程。討論會前,由帶教教師帶領醫學生認真檢索國內外文獻,查找相關資料,討論會過程中,要求醫學生認真聽取各位代表的發言,獨立思考,深刻領會。通過觀摩討論會,能幫助醫學生獲得學習材料和診斷思路,提高醫學生對疾病本質的認識,為醫學生今后的順利成長打下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臨床醫學的實踐性很強,因此,在醫學生實習時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給他們提供各種動手的機會。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醫學生要全程參與患者的有關診斷、治療過程。對本專業常規的檢查項目,要求醫學生能夠基本熟悉甚至達到基本掌握的程度,如音叉的使用,眼底鏡檢查以及腰椎穿刺等操作技術。有些操作技術如肌肉活組織檢查、全腦血管造影(DSA)等,醫學生暫不能動手操作,但可以讓他們做助手或在旁邊觀摩,以熟悉該項臨床操作的程序及注意事項等。通過增加醫學生的臨床操作機會,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調動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地促進他們將理論知識和臨床實際相結合,為他們今后的臨床工作奠定基礎,幫助他們盡早完成由醫學生向臨床醫師的角色轉換。
實踐性是臨床醫學的突出特點,對醫學生臨床工作能力的培養是醫學教育中的重要環節。因此,我院不定期舉辦神經病學臨床技能大賽,比賽內容包括神經系統查體、腰椎穿刺技術的應用、眼底檢查等內容。通過臨床技能大賽,大大加強了對醫學生臨床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促進了醫學生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提升了醫學生的整體工作能力。同時,為進一步規范醫學生臨床實踐教學中的培養考核工作,我們對原有的出科考核機制進行了完善。所有醫學生在我科實習結束時,都要進行一次臨床技能考核。考核可安排在患者的床邊進行,從接診患者開始,到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并安排相應的輔助檢查,讓醫學生根據臨床癥狀、神經系統檢查及相關輔助檢查結果,做出對該疾病的定位、定性診斷,下達醫囑,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病歷書寫。也可以采用標準化病人、臨床醫學模擬系統等考核方法,力圖使考核更加客觀公正[5-7]。監考教師對每個環節都要認真考核,最后得出考核成績。對于考核不及格的醫學生,將延長實習時間并進行補考。
通過改進傳統教學模式,采取臨床醫學教學新措施,使醫學生的臨床工作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培養出了一批批合格的臨床醫生。
[1]錢風華,谷樹嚴,汪麗,等.本科生臨床能力培養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探索[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7,11(9):1275-1276.
[2]王迎新,劉志風,許晶,等.臨床醫學七年制學生本科階段神經病學實習教學方法探索[J].中國醫療前沿,2010,5(7):82-83.
[3]黎佳思,張雷,管陽太.神經內科本科實習生教學查房實踐與體會[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9):99-100.
[4]蒲軍,傅勁草.提高醫學生臨床工作能力的教學方法探索[J].醫學教育探索,2008(7):701-702.
[5]宋暉,吳利英,王明義.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婦產科學教學方法改革初探[J].醫學教育探索,2010(11):1512-1513.
[6]楊丹,方穎.關于新時期臨床教學的思考[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5):365-366.
[7]孫海燕,楊秀麗,趙國安.提高醫學生臨床實習教學質量方法的探索[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1(3):390-391.
G420
A
1671-1246(2013)10-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