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斌
(伊寧衛生學校,新疆 伊寧 835000)
寫作教學要贏得成功對語文教師而言是一大難題,民族學生的中文寫作教學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其對漢語的學習興趣,本文旨在闡明筆者的幾點認識。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怎樣才能提高民族學生的寫作興趣呢?在前幾年的教學中,筆者總結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喜歡人”,就是用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精湛的專業知識去影響學生,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對寫作學習產生興趣;二是“喜歡課”,就是讓學生喜歡上寫作課,這是學生對寫作學習產生興趣的前提和基礎。在學生剛接觸寫作時,筆者以往總是苦口婆心地教他們怎樣才能寫好作文,一遍又一遍地從作文的結構、語句的銜接、段落的過渡等方面進行講解,結果往往使學生對寫作產生了懼怕心理,適得其反。因此,針對這一現象,筆者在后來的教學中不斷調整教學思路,最終發現了一個較好的方法,即分解法。該方法現已被筆者充分運用到了寫作的教學中,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并使學生開始對寫作產生了興趣。具體做法是:比如,在教學生怎樣寫計劃時,首先降低對民族學生寫作的要求;然后把怎樣寫計劃的方法分解示范,并講解,如果民族學生還沒聽懂,再讓他們中漢語較好的學生用維吾爾語和哈薩克語分別重復一遍,這樣一來,他們就會聽得很清楚,并明白了寫作的思路,提高了對寫作的熱情,淡化了對寫作的恐懼心理。
民族學生在寫作方面存在以下幾個共性問題。
(1)認識膚淺,立意不深,缺少時代氣息。造成這種現象有兩個原因:一是學生不能透過事物表面抓住本質;二是學生社會閱歷不多,且懶于思考。
(2)素材貧乏,選材陳舊。材料就好像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好的文章就需要有好的主題和材料。目前,學生依然在用以前很老套的素材,因為他們沒有養成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的習慣,沒有成為生活的“有心人”。
(3)語言蒼白,枯燥無味。教師在批閱作文的時候,常感覺味同嚼蠟,很少有非常優秀的作文。“文從字順”的基本要求很多學生難以做到,語句不通、語句混亂、詞不達意的現象很普遍。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學生的語言如此蒼白乏味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的閱讀面過于狹窄,詞匯量缺乏,寫作過程中又不注意詞語的推敲和語句的表達。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又專門增加了觀察法指導學生寫作,筆者常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去觀察生活。剛開始只在校園活動,后來在周六的早晨筆者帶學生一起去著名的伊犁河看日出,帶他們周末去醫院觀察患者在打針時的表情等。在這個過程中,筆者耐心地教學生學會用觀察的方法,抓住學習寫作的機會,盡情表達。比如在上《地球就診記》這篇課文時,筆者先講解地球“生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類的污染,地球不得不向人類發出了急切的“呼喊”,然后拿出筆者結合課文內容,事先精心畫的一幅地球“生病”并向人類“呼喊”的表情畫,并請3位學生做出地球的表情讓大家觀察。還沒等筆者描述完,學生就紛紛舉手表演,邊表演邊自發地說出了生活中污染地球的不良習慣和做法,筆者抓住時機問學生應該怎樣去改變這一現象?他們回答不隨手亂扔紙屑、隨地吐痰等。在熱烈的討論后,筆者讓學生寫一篇關于這篇課文的讀后感,題目是“給地球的一封信”。還比如,2012年的民族節日“肉孜節”(8月19日)正值放假期間,一開學筆者就按單元要求讓學生用記敘文形式寫有關節日期間的所見所聞,結果大多數學生都按照筆者教的方法寫出了假期期間的美好回憶,交作業時,每位學生都很自信。筆者發現,這些民族學生運用了筆者所教的寫作方法后作文大有進步,不僅能把事件寫清楚,而且文章結構完整,敘述清晰,個別漢語不太好的學生也能夠用文字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筆者在字里行間中感受到了學生的快樂和收獲。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尤其是民族班的漢語寫作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做學生值得信賴的教師。遇到問題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既做他們的朋友又做他們探索知識的引路人。只有師生間建立起平等友好的關系,才有可能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才可能擁有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才會熱愛漢語寫作。
每位學生都渴望得到教師的鼓勵,得到教師的認可,這些鼓勵會讓他們擁有勇氣。所以,教師在寫作文評語時,不要吝嗇激勵性的語言。教師的努力與學生的勤奮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還能夠激發教師上好民族學生寫作課的信心與熱情,讓學生找到自我,擁有更加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漢語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