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巖
(南京中醫藥大學經貿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2條,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在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侵權責任法》中,只出現了醫療損害一個稱呼,沒有區別是屬于醫療事故的醫療損害,還是非醫療事故的醫療損害,對此問題進行了統一,糾正了以往醫療事故及非醫療事故的一般醫療損害“名稱上的二元化”的問題。但《侵權責任法》實施后,對《條例》的效力問題說法不一,法界的學者也頗有爭議。梁慧星認為《侵權責任法》一生效,《條例》自動廢止。王利明則認為侵權法的概念是醫療損害,條例的概念是醫療事故,醫療損害和醫療事故這兩個概念是否不同還可再研究,但國務院的那個條例肯定有效[1]。另一位研究侵權法的學者楊立新提出,侵權行為法在這個問題上是無聲勝有聲,什么都沒說[2]。本文是基于《條例》仍然有效而對司法救助進行的回顧與闡述。
根據2000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24次會議通過,2005年4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47次會議通過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規定: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對于當事人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行政訴訟,但經濟確有困難的,實行訴訟費用的緩交、減交、免交。司法救助制度是司法機關保障確有困難的當事人能夠通過訴訟程序維護合法權益,實現司法公正的一項制度,它是司法機關對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的一種訴訟制度上的保障。通過司法救助解決那些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困難群體打贏官司后兌現的問題,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合法權益,讓受到損害的社會關系得以修復,使社會矛盾得以化解,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減少不和諧因素,促進社會和諧[3]。
根據《規定》第三條規定: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救助的情形之一的就是醫療事故中的受害人,構成醫療事故的就可申請司法救助。筆者認為《侵權責任法》盡管統一了醫療事故及非醫療事故的一般醫療損害為醫療損害,但兩者仍然存在區別,并且在涉及到司法救助方面,應將兩者加以區別。畢竟醫療損害的范圍要比醫療事故的范圍大很多,在目前醫療事故的司法救助實施尚未完善的情況下,把司法救助的范圍擴大到醫療損害,有些操之過急。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貧富分化的速度逐漸加快,社會弱勢群體迅速膨脹,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低,合法權益易受損害,由此產生的糾紛呈上升趨勢。交通事故、醫療事故、雇員受傷害等巨額賠償案件也逐年上升,司法救助現實需求越來越多,而法院本來辦案經費就嚴重不足,能夠負擔的司法救助很少,使得司法救助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不少符合救助條件的當事人未能獲得充分的救助。法院除了面臨醫療事故的司法救助還有其他若干種案件的救助,相對來說,司法救助嚴重的供不應求。
目前的救助方式主要是訴訟費的緩交、減交、免交,只注意到了讓沒錢的患者打得起官司。而患者除了經濟困難外,其訴訟能力也嚴重不足,有理往往打不贏官司,而這一點經常被忽視。醫療行為本身具有的一些特性決定了讓醫患雙方處于信息不對等的局面,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2.3.1 醫療行為的專業性
醫療行業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在我國,類似的還有律師、會計師等需要職業資格準入的門檻。這些行業,想進入首先要通過相應的專業資格考試,然后經過相應的實習期才能進行執業。所以,僅從這一點可見其所需要的專業知識非普通百姓所能理解。
2.3.2 疾病的復雜性
醫療行文本身具有很強的復雜性。曾經有人說:“人類對天體有多少不認識就對人體有多少不認識”[1]。這句話雖然夸張了點,但卻很形象地描述了醫療行為的復雜性。
2.3.3 疾病本身的高風險性
疾病本身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診治手段的完善與否、患者體質狀況、患者易感性高低,難以避免的并發癥和醫療意外、疾病的自然轉歸、疾病的惡化或者疾病癥狀本身的不典型等各種因素都有可能導致治療達不到預期效果,所以疾病本身具有較高的風險性。
由圖4可知:目標船周圍呈現出一小塊空心的區域,這也驗證了船舶領域的存在。此外,橫駛船周圍船舶多分布在船舶兩側,在艏艉方向分布較少,這與實際相符。直航船在航道中航行時其前后方都有較多的船舶,同時由于渡船的存在,直航船兩側船舶分布較多,同時靠近沙市一側為下行船,靠近埠河一側為上行方向,因此直航船在航行過程中其右側船舶多于左側,這與圖4b)也是符合的。
以上這些特征決定了患者不可能在信息上和醫療機構進行對抗,即使聘請律師,對醫療行為本身不夠理解也力所不及,在訴訟過程中,需要考慮到患者打不贏官司的客觀困難,從更廣的方面予以救助。
要廣泛宣傳普及司法救助,使之深入人心,成為人們法治觀念、正義理念和法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樹立弱勢群體通過這一制度救濟自己合法權利的觀念。
3.1.1 在醫療機構進行宣傳
對所有到醫療機構就診的患者,可在掛號時就給他們發放一張宣傳單,告知如果患者在本醫療機構發生了醫療事故,可尋求司法救助途徑,客觀上也減少了醫鬧的可能性。宣傳內容可涉及司法救助的對象(限發生醫療事故的患者);司法救助的流程則可以用簡易的示意圖來表示。出于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筆者認為由所有的醫療機構直接發出可最大力度地宣傳醫療事故的司法救助制度,這是最好、最直接、最具有針對性的宣傳方法。盡管醫院并不是很樂意或者說很心甘情愿地發出這個宣傳單,但相對于目前的“醫鬧”日益盛行,相對于“醫鬧”所帶來的醫院無法正常運營的秩序;相對于“醫鬧”所給醫務工作者生理及心理上的打擊及影響,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3.1.2 在城市的街道、社區,農村的村委會進行宣傳
城市街道的櫥窗欄、社區的櫥窗欄,農村的村委會櫥窗欄都可貼上相應的司法救助制度內容。這類機構是面向大眾的,讓盡可能多的群眾了解和知曉才能逐步培養意識。進入法治社會,最基本的就是看最底層的百姓法律意識的強弱,而不是看精英人士的法律意識強弱,從這一方面看,這也是一種普法教育。
除了群眾需要建立司法的意識,還要建立與之配套的司法救助機制,如果無可操作性,那么有再強的意識也是徒然。
3.2.1 配備專門部門及人員來負責司法救助
在目前形勢下,尤其是在醫療事故的司法救助意識還不是很強的情況下,沒有專門的部門及人員來負責司法救助牽頭工作,比如說與醫療機構、街道及居委會、村委會的配合及銜接,使得想求助于司法救助的患者們不知道求助于誰,到法院也沒有專門的人員來負責給他們解釋或者引導,使得司法救助操作上可行性很弱。因此,如果有專門的人員負責這一工作,就能消除了患者的內心顧慮,明了易行,患者只要按照要求提供相應的資料,對他們而言難度就降低很多,可接受性也會增強很多。因此,人員的配備是一個基本的要求。
3.2.2 建立患者整體利益代表訴訟機制
筆者認為基于醫患雙方信息的嚴重不對等性,僅憑患者個人力量在專業上與醫療機構相抗衡,客觀上難度很大。即使是法院法官對醫療行業的很多專業知識也是望塵莫及,所以想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成立類似消費者保護協會的患者協會。患者協會承擔著包括但不限于支持患者訴訟方面的義務,最主要的是從專業上給予幫助。
3.2.3 增設司法救助專項經費
這是實施醫療事故司法救助的物質基礎,沒有必要的經費保障,就難以全面有效地實施司法救助制度。想切實貫徹好醫療事故的司法救助制度,增加了人員、案件,相應所增加的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那么這筆費用由誰承擔是一個比較實質的問題,這也是關系到司法救助專項經費的最本質問題。筆者建議從途徑、籌集資金等方面著手,以確保司法救助的可持續性。
(1)政府補貼。司法救助是一種保護弱勢群體的行為,弱勢群體作為公民應當享有最基本的權利,這不僅是人權的要求,也是法治社會人性化的一種體現。這種行為除了需要社會自發進行,在法治社會的初期更需要政府的引導、參與和支持。
(2)醫療機構承擔。假設由患者及其家屬“醫鬧”發展下去,可能的結果:一是醫療機構進行賠償,二是醫療機構不賠償。如果是醫療機構賠償,那么不僅是醫療機構損失了一筆金錢,更重要的是 “醫鬧就能獲得賠償”這一觀念讓患者普遍認同,這一后果的嚴重性大家可想而知。如果醫療機構不予賠償所帶來的是無窮無盡的醫療秩序得不到保障,醫務人員的人身、心理健康也會受到明顯或潛在的損害。因此,不要以為醫療機構承擔經費是讓患者用來打官司的,而是認為醫療機構出資來讓法律機構幫助明辨是非的,如果醫務人員確實無過,法院也會給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一個公道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上講,醫療機構承擔這部分費用是應當的。
(3)社會募集。患者維權,其實就是一個保護弱勢群體的行為。在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整個社會有這個義務使弱勢群體保護自己的權利,保護弱勢群體尊嚴,因此,應當增加社會募集渠道,獲得更多的資金來建設這一部分。
3.2.4 建立司法綠色通道
文中已分析過患者為什么不愿走正常的法律訴訟,其中之一就是審判、執行周期太長,在人命關天的時候,患者及其家屬都不愿意打持久戰,所以要想讓患者走法律途徑,必須消除其顧慮,在審判和執行上縮短期限,盡快地解決問題。
總之,要想減少“醫鬧”現象的發生,真正解決醫患關系的不和諧,還需要法律途徑來解決,要有意識地引導患者走法律途徑,在制度上支持和配合,逐步建立司法救助的良好秩序。
[1] 王利明.與民法同行(第1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83.
[2] 南方周末.它和我們利益攸關侵權責任法兵貴神速?[EB/OL] .[2010-1-13].http://www.infzm.com/content/40198.
[3] 羅國恩論司法救助制度的構建——以基層法院為視角[EB/OL]http://www.legalinfo.gov.cn/index/content/2010-09/06/content_2274588.htm?node=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