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玲
(秦皇島市衛生學校,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新醫改方案的實施,對于衛生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滿足新醫改的要求,為基層培養大批高素質醫務人員,是衛生職業院校面臨的重要課題。衛生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關鍵在于教學決策,教師教學決策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方向、形式和進度,進而影響著教學效果[1]。衛生職業教育是實用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內容豐富、繁雜,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只有通過科學的教學決策把多種學科相互滲透,有機地融合到教學實踐中,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才能為進一步培養出高素質、實用型醫務人員奠定良好基礎。
教學決策就是教師在教學階段探求教學的最佳方案與創造更優的教學環境,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系列動態過程。但我國教師由于長期受制于“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宗旨,從課程與教學中被動的“執行者”到主動的“決策者”的轉換過程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審視教師教學決策的現狀可以發現,教師雖然普遍具有一定的教學決策意識,但在現實情況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經驗是教師做出決策的基礎,可以幫助教師迅速而敏銳地察覺教學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妥善、便捷地處理常見性的問題。但隨著近幾年社會對醫務人員需求的巨大變化,教學的慣性容易導致教師思維的固化和行為的程式化,尤其當教師的教學經驗不再適應教學實際時,脫離教學實踐,經驗就不再是有效的行為指南,而是成為妨礙教師發展和創新的“枷鎖”。
很多教師關注的是知識傳授的達成,并以此作為決策的核心內容,忽視了衛校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主觀能動性,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不但得不到相應的教學效果,甚至會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教學課堂的排斥和厭倦。教學過程以簡單傳授知識為目的,沒有以學生的立場和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很難培養出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的綜合性醫務人員。
衛校教育的對象是一群16歲到20歲左右的年輕人,是剛接受完初中教育的年輕學生,身體各種生理機能已經基本發育成熟,但思想卻還不成熟。很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片面強調個人的價值,對耳聞目睹的醫務工作中存在的困難抱有畏難情緒,缺乏情感體驗及社會責任感,這也是當前我國醫務人員隊伍不穩定、護理人員流失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教材需要經過教師的理解、擴展和轉化才可以成為教學計劃內容。但在實際情況中,很多教師在備課和教學過程中的決策出現了依賴教材的惰性心理,把教材的內容作為決策的唯一依據。現階段中等職業衛生學校的教材中醫學內容過深、過專,而相關的社會學、心理學、法律、人口學等學科的內容則相對不足,如果一味嚴格按照教材教學,容易抑制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限制教師專業發展的空間,也會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專業面窄、適應能力差,很難在短時間內勝任工作。
教學決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教師個人素質、學生個性、教學環境、教學經驗、學校管理均可能影響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決策。因此,應針對中等衛生職業學校教師教學決策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改善性的建議。
課堂教學決策過程的決策主體是教師,作為課堂的決策主體必須是業界權威,需經常審視自己的專業行為,不能一味依賴教學經驗。教師要提升專業能力,實現專業自主發展,就必然要激發內在的自主成長,確立課堂教學決策的專業權威。對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管理和培養工作應從剛性的“管理”走向科學的“激勵”。當前對于教師發展的投入和制度傾斜明顯不足,這就急需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肯定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的成績,促進教師對自身專業工作的投入,激發自我發展的能動意識,形成專業自覺發展動力,使教師從“要我發展”走向“我要發展”。
在“知識傳授至上”的教育思想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是“高分低能”,缺乏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自我封閉,慣于被動地處理問題。因此,教師要主動而有效地進行教學反思,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分析和評價,從而總結出適合有效決策的個性化方案和規律,強調教師決策應以學生的立場和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轉變原有的教育觀念,把傳統教育和現代衛生職業素質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意識,以適應社會需求為導向。在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和抽象能力培養的同時,更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善于質疑、敢于創新,使其在未來的實際工作中游刃有余。
衛生職業教育的每一門課程都蘊涵著情感因素,為了讓學生盡快了解自身專業情況,對將來從事的工作產生職業情感,教師要有意識地挖掘教學中的情感資源,更系統地認識教學中的情感因素,激發學生的情感意識,豐富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情感體驗。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家庭和社會實踐活動,給學生更多的情感體驗。如帶領學生參觀醫院,有組織地安排學生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使之親身體會到情感交流對護患關系的融洽、護理質量的提高和患者的病情都有益處。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職業情感的學習中,在積極的情感氛圍中加強職業情感教育,提高學生職業道德水平,為培養德才兼備的醫務人員、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師的教學內容是具有主動性和選擇性的,提供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使教師在其中享有充分的意識和行為的自主權,結合各專業自身的特點,優化課程體系、改善教學方法。首先,根據學校和教師發展的實際情況,給教師提供合理的資源,大力支持“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恰當安排教師專業培訓的內容和形式,保障教師素質和能力的整體提升。其次,學校應該利用現有的管理體系,自上而下建立科學、合理的規章和系列保障制度[5],并結合“集體審議”機制正確了解和評估教師的教學效果,建立更為完善的指導、評價體系。學校、社會乃至國家都應努力創設多元參與、通力合作的支撐性環境,保證中等衛生職業學校教師教學決策的良性發展。
[1]陳國忠,秦紅兵,侍杏華.新醫改視閾下高等衛生職業教育改革初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4):67-69.
[2]何杰.論教師教學決策的內涵、取向及其教育學意蘊[J].當代教育科學,2010(21):30-34.
[3]李德水.中等衛生學校教學改革初探[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3):69-70.
[4]黃思桂.高等公共衛生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0(9):541-542.
[5]方家選,劉冰,阮耀,等.以能力為導向的高等衛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2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