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儀
(海口市中醫藥學校,海南 海口 570208)
為適應中職學校學生的特點,遵循當前學生學習的規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的成效和水平,筆者結合了本校特點,對如何提高中藥鑒定技術的教學質量進行了嘗試。
中職學生所選的專業大多是由父母或為將來找個好工作而填報,不是因為興趣而選擇,因而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興趣。就讀中職的學生大部分都屬于后進生,基礎差,課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講;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不懂教師的講解,看不懂教材內容,更談不上課外閱讀和查閱資料了;做事沒有耐心和恒心,學習上缺乏吃苦和鉆研精神,喜歡新穎、多變、豐富多彩的事物。針對這些特點,只有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教書育人,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中藥鑒定技術是我校中藥專業的一門最重要的專業課程,以傳統中藥性狀鑒別經驗為主要方法,結合運用簡單的顯微鑒別和理化鑒別的方法,鑒定中藥材的真偽和優劣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隨著社會對技能型、高素質勞動人才的需求,中職校對中藥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應隨市場的需要而發生轉變。學生的理論知識強調“必需、夠用”,強化技能的培養,并緊密聯系工作崗位的實際和執業資格考試的要求,這必然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不能沿用以往的模式。
學習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教學開始時,就要給予學生強烈、新穎的刺激,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學中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中藥鑒定技術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鑒定中藥材真偽、優劣的能力。中藥材品種多樣,要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鑒定,難度較大。導入法的合理應用是展示舊知識,承上啟下過渡到新知識的過程,學生能溫故而知新。導入法的形式多種多樣,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故事導入法、開門見山法、情景導入法等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講解菌類中藥時,以《白蛇傳》的故事引出靈芝,而靈芝在故事中被稱為“靈芝草”,其實靈芝并不是中藥里的草類藥,而是一種菌類。這時,學生就很想知道靈芝到底長成什么樣,真有起死回生的作用嗎?如何去鑒定它的真偽,又有哪些混用品和假冒品?通過這樣的導入,達到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現代多媒體課件能將文字、圖譜、動畫、視頻等融為一體,使書本中枯燥的文字變得更為生動,使抽象的描述變得更為真實,使中藥材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枯燥的板書教學,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大部分學生在學習中藥鑒定技術之前,沒有系統地接觸過中藥的植物形態,故在課件制作中不但可插入中藥材和飲片的圖片,還可加入中藥動、植物原始形態的圖片,使學生在抽象的學習中通過視覺記憶強化對藥材性狀的記憶。例如:野山參的性狀特征可用一句歌訣來概括,“蘆長碗密棗核艼,緊皮細紋珍珠須”;蘄蛇則為“龍頭虎口翹鼻頭,方勝珍珠佛甲尾”;桔梗的斷面特征是“金井玉欄菊花心”;海馬性狀特征為“馬頭蛇尾瓦楞身”。單純以歌訣記憶往往比較抽象,學生很難想像這些藥材的真實面貌,而通過投影屏幕,學生就能清楚地看見,再通過教師的講解,結合歌訣和圖片,抽象的理論課也能使學生積極參與,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充分互動,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中掌握知識。
《中藥鑒定技術》記載了368種常用的中藥材,其中教學計劃規定在一學期內學生要掌握150多種,課時少時間短,要教師教完,學生學好的確有一定的難度。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牢記藥材的性狀特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藥材的共性,突出個性,這樣學生才能牢固掌握中藥鑒定技術的知識和技能。筆者在講授的過程中只講鑒別要點和難點,不把每一種中藥的所有性狀特征都講到。講授的中藥材隨堂配備,每一種中藥準備原藥材和飲片各一份,這樣有利于學生觀察中藥的外部形態和切面特征。上課時教師講解一個鑒別要點,學生要馬上跟著做,眼觀、手摸、鼻聞、口嘗、水試和火燒,每一項都要做到。并在講完一個或幾個章節后,布置作業讓學生找出相關藥材的共性與個性,在下一節課上,請兩位學生把答案寫在黑板上,再讓其他學生補充修改。例如:根及根莖類藥材中的黨參、銀柴胡、板蘭根、白頭翁、桔梗等藥材共性是圓柱形,根頭膨大;個性是黨參的根頭被稱為“獅子盤頭”,為多數疣狀突起的莖痕及芽,每個莖痕的頂端凹下呈圓點狀;銀柴胡的根頭被稱為“珍珠盤”,為多數疣狀突起的芽苞、莖或根莖的殘基,須根上有孔穴狀的“砂眼”;白頭翁在膨大的根頭處有白色絨毛。除此以外,還可以對藥材的顏色、斷面、須狀根、加工、野生及人工栽培進行比較歸納。通過這樣的比較歸納以后,學生對于藥材的性狀特征就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助于系統記憶。
為了配合中藥鑒定技術實訓課的開展,學校克服資金不足的困難,完善了實訓室的建設。在中藥實訓室中配備有300種中藥材標本、200種中藥材飲片和100種蠟葉標本。為加強對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為每位學生提供一份200種常用中藥材飲片,以利于學生在課余時間對藥材的顏色、斷面特征、氣、味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在顯微鑒定實驗時做到一人一臺顯微鏡,杜絕在實驗中同組學生不積極參與,坐享其成的壞現象。在顯微鑒定實驗中,對找到的目標摒棄了以往繪圖的方法,要求學生用手機進行拍照,然后在電腦上進行編輯(根據要求標示相關內容),學習委員將全班的圖片文檔集中統一后交給教師,作為考核評分的依據。
中藥鑒定技術的實驗課一般都采取教師講、學生看的教學模式,學生參與積極性不強,為了讓學生改變以往不良的學習習慣,在實驗課中以分組競賽的方式進行,提高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其過程為提出問題→構建平臺→激活學生。在中藥鑒定技術實驗課上,每節課都會記認4~5種不同的藥材,筆者在課前針對所教授藥材設計幾個問題,主要側重于性狀特點,然后將這些問題布置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預習、查閱資料、分工合作、歸納總結。在實驗課上,選派每組代表到講臺前拿著藥材講解,其余組員補充,各個小組之間互相打分、競賽,評出講解最精彩的一組。學生講完后,教師再進行知識補充。這種互動形式,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經過認真準備,對所講的內容可以記憶得更為深刻,同時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教師講課的感覺,對于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臨場發揮等能力,都有著促進作用。各組之間互相評比,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形成良性循環。
多年來,學校考查教學效果時,往往用一張試卷、一個分值就肯定或者否定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就造成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關心所謂的考試重點,死記硬背,導致不少學生高分低能。考試改革后,學生的成績不再由一次或兩次的筆試成績定“生死”,而是改為綜合成績決“高低”,即降低筆試成績的比例,加入綜合能力的考核。總評成績由幾部分組成,包括筆試成績、實驗成績、平時成績。實驗成績又包括實驗技能、實驗報告、實驗考查成績等,平時成績包括作業、提問、測驗、課堂紀律等成績,把這幾部分按比例換算成總評成績。其中實驗考核包括單元考核和期末考核,單元考核以辨認中藥材與中藥飲片為主,每次選取30種不同的藥材標本放置在已編號的一次性紙盤中,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辨認藥材并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教師根據答題結果計算得分。期末考核分為3個部分:辨認中藥飲片、辨認中藥材的顯微結構、顯微鑒定。期末考核中辨認中藥飲片的難度增大,每份標本由20種藥材混合組成,在規定時間內把它們分離放在已編號的紙盤中,再在答題卡上寫出答案。通過新的評價方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了學生的探究和技能操作能力,也減少了學生考試作弊的機會,提高了綜合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