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品
(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臨沂 276000)
預防醫學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核心課程。1988年的世界醫學教育峰會發布了《愛丁堡宣言》,指出:“醫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促進全體人民健康的醫生,”這就要求醫學教育培養從治療、預防、保健、康復等方面保護和促進人群健康的新型醫生[1]。然而,長期以來,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對預防醫學不夠重視,上課積極性不高,認為預防醫學屬預防專業范疇,與自己無關,僅有少數學生對這門課程感興趣,因此教學效果不是很好。
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如何激發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對預防醫學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能動性,提高教學質量,就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結合工作實際,將體會總結如下。
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即醫術最高明的醫生并不是擅長治病的人,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充分強調了預防醫學的重要性。現代醫學模式從醫學的整體性出發,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綜合作用,要求醫學教育模式必須發生轉變[2],需要重新認識預防醫學在醫學教育中的作用,要求臨床醫生轉變醫學觀念,從注重知識的單一型人才向防治結合的復合型人才轉變,因此也要求高等醫學院校在醫學生中積極開展預防醫學教育。
學習預防醫學知識,能夠透徹理解健康、健康影響因素與疾病的關系,樹立三級預防的觀念,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因此,醫學生必須高度重視預防醫學課程。第一堂課即緒論部分,是學生樹立預防醫學觀念的最佳機會,緒論若講得新鮮有趣,就可激發學生學習預防醫學的興趣,使學生產生求知欲,為以后的深入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預防醫學內容十分豐富,主要包括三大衛生、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與其他學科關系密切,不是單純靠死記硬背就能學好的。其中流行病和統計學部分相對較難,因此應該改進教學方法,使之多樣化,讓學生喜歡上預防醫學。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程導入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精彩的導入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下面簡單列舉幾種常用導入法。
直接導入法:即開門見山法,上課開始就直接告知學生本次課的學習目標、內容及安排,通過簡短的語言敘述、設問等引起學生的關注,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情境。
問題導入法:思維能力的培養總是從問題開始。教師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使學生產生疑問,從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例如現代人都注重養生,那么大家了解自己的營養狀況嗎?自己在飲食結構方面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情況呢?怎樣才能做到營養均衡、膳食合理呢?通過這一連串的問題從而導入新課。
故事導入法:在講授新課之前,首先為學生講述一個簡短生動、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如講到“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簡稱地方病)”這一節內容時,可以先講述“東北傻子屯”的故事,從而引出碘缺乏病即克汀病的知識。
詩詞導入法:通過讓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詩詞,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講述“河豚魚中毒”內容之前,先讓學生背誦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讓學生知道北宋時我國就已經有吃河豚魚的記錄了,從而認識了解河豚魚,掌握河豚魚中毒的機制、臨床特點和防治措施。
預防醫學內容較多但授課學時相對較少,教學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師在講解每章內容前要讓學生知道教學要求,做到有的放矢。教學內容要依據不同專業的特點突出重點,對重點、難點進行詳細講解,對學生熟悉的內容進行簡單介紹,僅需了解或拓展的內容讓學生課下自學,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緊扣教學大綱,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每堂課開始的導入固然重要,課堂小結也必不可少,這樣才能善始善終。課堂小結不僅能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突出重點和難點,還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因此不容忽視。
學習醫學課程必須刻苦努力,沒有什么“捷徑”,但是有些內容還是有其內在規律的,教師可以嘗試借助一些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為幫助記憶可以用趣味口訣法:在講述“營養學部分必需氨基酸”時,必需氨基酸包括8種(甲硫氨酸、賴氨酸、纈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蘇氨酸),可按諧音記為“甲來借一本亮色書”;法定報告傳染病分為三大類39種,也可以通過口訣來記憶。
傳統的教學手段以黑板和粉筆為經典標志,是以教師為主的講授法,即“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積極性不高。因此,需要改進傳統的教學理念,探索多種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
啟發式教學法: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多種方式來啟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如在講述碘缺乏病的病因后,啟發學生思考應采取哪些防治措施等,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碘缺乏病病因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針對教學內容,選擇恰當案例,并以案例為基本素材,在特定教學情景中,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預防醫學有很多內容可以應用案例教學法來講解。例如,職業中毒部分,可以聯系私企苯中毒事件;環境衛生學部分,可以聯系一些經典案例,如英國倫敦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等;在統計學和流行病學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法,可以把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滲透到具體的案例中去講解,形象生動,易于學生學習和理解。
討論式教學法:為加深對講述內容和問題的理解,可以組織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述“苯中毒”時,可以讓學生討論,提出防治解決方案,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培養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講到“食物中毒處理”時,要求學生結合實際生活進行討論。討論式教學法重在強調學生參與,各抒己見,并進行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交流和探討,有利于調動“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隨著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和發展,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已經深入課堂。多媒體教學集文字、音頻、視頻、圖形、圖像、動畫等于一身,使理論教學中抽象的問題形象化,枯燥的內容生動化,靜態的教材動態化,使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所學知識。例如在講述“營養素缺乏導致的典型癥狀”時,讓學生看一些典型的圖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環境衛生學部分可以觀看一些典型環境污染事件的錄像,讓學生身臨其境,既能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又能提高教學效果。但是使用多媒體教學時,課堂信息量較大,可能會出現學生難以接受和消化的現象,因此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應緊密結合教材,做到直觀形象,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并且結合學科新動態。同時預防醫學作為我校的精品課程,可以將課件放到網站上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推動學校信息化建設。
當然多媒體教學只能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如果使用過多或夸大它的作用,將無法收到預期效果。因此,在預防醫學教學中,我們應該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相融合,取長補短,這樣就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實驗課教學是對理論知識教學的重要補充,既能讓學生復習理論知識,也能讓學生掌握實際操作技能,培養創新能力。預防醫學實驗課內容主要包括3部分:衛生學部分主要是水質檢驗、飲用水的衛生消毒、膳食調查和糖尿病病人的食譜編制。膳食調查實驗中,主要是學生使用計算器計算食物和營養素攝入量,這時可以引入膳食營養素攝入計算機軟件[4];流行病學部分是案例分析,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統計學部分內容最多,同時也是難點,主要依靠計算器進行計算,可以增加統計軟件的學習使用和上機實習時間,這樣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統計學的興趣,避免了繁雜的計算過程,減輕了學習負擔。
預防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培養新型的復合型醫學人才,不能局限于課堂、學校,必須走向社會,因此有必要建立預防醫學實習基地,讓學生到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等醫療機構進行預防醫學實踐,使學生參與到臨床和預防的實際活動中,綜合運用預防醫學的知識、技能,提高解決人群衛生保健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安排一些預防醫學知識講座和學術報告會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其開闊眼界。
考試不僅是知識學習評價的一種手段,還是考核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手段。我校目前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試成績占75%,平時實驗占15%,實驗考試占10%,基本屬于閉卷方式,因此可以嘗試采取開卷或寫小論文的方式等,從考核理論知識轉向考核綜合能力。
[1]施壽康,葉葶葶,楊柄輝,等.預防醫學是培養全科醫師的一門必修課[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5(1):25.
[2]馮曉娟,馬兆明,李宇飛,等.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育模式的探索[J].醫學教育探索,2003,2(3):36-38.
[3]馬開劍.大學教學論基礎[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
[4]李秋娟,劉曉芳,葉建新,等.結合臨床醫學專業特點深化預防醫學實驗教學改革[J].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05,27(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