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琳
(成都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0083)
社區護理是將護理學與公共衛生學理論相結合,用以促進和維護社區人群健康的一門綜合學科。社區護理是利用護理和公共衛生中的諸多概念和技術,通過廣泛的持續性護理活動,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為最終目的的科學及藝術[1]。社區護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求護生不僅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能對護理對象實施個性化護理。社區護理涵蓋了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病理學、生理學、藥理學、護理心理學等醫學基礎知識,需要護士能整合各科理論知識,并靈活運用到社區保健與護理中。但學生普遍反映社區護理內容繁多,且較難掌握,對此,筆者在社區護理課程教學中,采用了遷移教學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它廣泛存在于知識、技能、情感和態度的學習中[2]。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利用過去的知識和方法去學習新知識,原有的知識和方法在新的學習活動中總會起著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作用。如果已有知識和方法對再學習活動產生促進作用,就叫正遷移,如果已有知識和方法對再學習活動產生妨礙作用,就叫負遷移。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醫學學習是永無止境的,病人病情是千變萬化的,學生永遠不可能從學校學到所有的知識,唯有教給學生怎樣用已學過的知識解決未遇到過的問題,才能使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得心應手[3]。
2.1.1 與基礎課程的遷移 社區常見急癥、創傷和中毒的現場救助等內容與病理、生理、急救護理學等基礎學科知識有許多相同的知識點,在社區護理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
2.1.2 與專業課程的遷移 引導學生利用前期學過的護理學導論、內科護理學等知識,解決社區護理中的護理程序、健康教育以及社區慢性病的護理與管理等章節中的問題。
2.1.3 與本課程相關內容之間的遷移 先詳細講授社區護理的工作方法,以利于學生在后續的個人、家庭、社區健康護理的學習中靈活運用,促進學生進行學習遷移。
2.2.1 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所有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因此,確定系統、明確而具體的教學目標是促進學習遷移的前提。
2.2.2 編排教學內容 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把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內容作為教學內容,同時,合理安排教材中各章節的順序,以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正遷移。因此,在社區護理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注意體現各章節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和前后銜接,做好整體安排,則可以增強教學效果。
2.2.3 確定教學程序 在社區護理教學實踐中,我們主要采取學生課前準備、教師課前準備以及課題講授3個環節來進行。課前,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復習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專業課程知識,提高已有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概括水平;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等情況,總結出講授前學生需要掌握的相關基礎知識和專業課程知識,于上課前兩周告知學生。課堂講授時,每次課的第一個學時由學生根據自己復習和學習的情況來解答本章的問題,并敘述其思路。最后教師對重、難點問題進行講解并總結。
在過去的教學中,大多是由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運用遷移教學法的課堂不是由教師單一講授,而是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去發現問題,尋找問題的答案,達到由舊知識推出新知識的目的,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促進了學習的正遷移,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遷移教學法的使用,充分體現了社區護理與醫學基礎知識、專業課程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前后的銜接,有利于學生建立社區護理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同時,結合案例分析,鼓勵學生通過類比、推理、總結,概括所學內容,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
遷移教學法在社區護理教學的應用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既往學習習慣的干擾,傳統教學模式是學生等待教師講授知識,然后死記硬背,這使學生形成了消極遷移的心理。同時,學生自身基礎理論知識水平、邏輯思維、認知水平及學習態度等均是影響遷移教學的因素,因此,如何避免這些因素的不利影響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1]李春玉.社區護理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2]馮忠良.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林梅.急救護理學遷移教學改革方案探討[J].護理研究,2006,20(10):2713-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