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軍
(梧州學院西江歷史文化研究所,廣西梧州543002)
中國荔枝的發祥地和漢代進貢地考析
黎軍
(梧州學院西江歷史文化研究所,廣西梧州543002)
荔枝是我國南方亞熱帶地區的水果,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從野生品種馴化為人工栽培果樹,經歷了漫長歲月的發展。荔枝不僅推廣到全國氣候適合的省份栽種,還被引種移植到國外20多個國家。該文從西漢帝都上林苑荔枝移植地、兩漢晉貢地、荔枝進貢道及荔枝移植流播發展史考析,得出結論是:廣西蒼梧縣境內包括梧州市區一帶是荔枝發祥地和兩漢進貢地。
荔枝發祥地;兩漢進貢地考析;蒼梧縣
荔枝是我國南方亞熱帶地區的果樹,大約從春秋戰國時期由野生品種馴化為人工栽培果樹,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經歷了漫長歲月的發展,荔枝栽種不僅覆蓋了我國氣候適合的省份和地區,而且還被引種移植到國外,目前,全世界已有20多個國家栽種荔枝。荔枝早已成為一種物質文化不斷向前發展,隨著現代科技手段和地球氣候的嬗變,荔枝將有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國是荔枝物產的發祥地,在物產文明發展史上是一項重大的貢獻。荔枝作為一個物種現象,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勇于探索、敢于改造自然和創造物質財富的精神。它是一筆光耀千秋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財富。中國有理由重視、珍惜和愛護這筆物質文化遺產,認真加以研究和保護。
中國荔枝栽培果樹最早記載見于公元前二世紀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君未睹夫巨麗也,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左蒼梧,右西極。”“于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樸,梬棗楊梅,櫻桃葡萄,隱夫薁棣,答沓離支,羅乎后宮,列乎北園。”這段文字,其中記述的“離支”即荔枝,說它從蒼梧被移植到長安帝都宮廷的上林苑去栽培的情況。稱作“離支”,據《扶南記》解釋說:“此木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由刀斧劙取其枝,故以為名”。
印證司馬相如記載荔枝移植一事的,有漢代記載帝都長安城池建設規模的書籍《三輔黃圖》,其中說:“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宮,植所得奇草異木。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無一生者。連年猶移植不息,偶一株茂,終無華實,帝亦珍惜之。一旦萎死,守吏坐誅者十人,遂不復蒔矣,其實則歲貢焉。郵傳者疲斃于道,極為生民之患。”當中的移植地“交趾”,是指漢代中央朝廷駐設在蒼梧郡的政權機構交趾刺史部,與《上林賦》所說的“蒼梧”同為一地。
在荔枝被發明人工馴化為良種栽培之前,我國嶺南大部熱帶山野零星分布著野生荔枝群落,包括廣西、廣東、云南、貴州和四川靠近粵桂邊緣的局部山區。古籍中記載的荔枝,有些文獻未將山野荔枝與栽培荔枝嚴格區分。野生荔枝也稱為“勒荔”,其特點果殼較厚,帶革狀軟刺,俗稱刺為“簕”,是廣西蒼梧、梧州一帶粵語方言讀音(本土稱“白話”,與普通話相別)。野生荔枝果實味道特別酸,令人見而垂涎。至今,蒼梧縣南部山野還生長有野生荔枝,鑒于近些年生態環境的變化,野生荔枝已逐漸稀少。
我國人工栽培的荔枝,就是從原始野生荔枝移植、嫁接、培養成為人工馴化品種的。從史籍文獻推斷,中國荔枝馴化成為人工栽培果樹的發祥地應在今廣西梧州市區到蒼梧縣城附近約二三十平方公里的局部地域內。大約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蒼梧的先民已經對山野荔枝進行移植馴化和人工栽培。可惜,就象禽畜馴化以及許多農作物的原始馴化過程一樣,從事荔枝馴化的創舉人早已淹沒于世海,歷史沒有記錄他們的勞動貢獻。但是,荔枝最早被馴化于今蒼梧地域內,我們卻可以從歷史時空隧道去探尋。
蒼梧,聞名于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置了蒼梧郡,距今已達2120年了。那時候,蒼梧郡首府設在今梧州市,轄境占據嶺南大部地區,相當于今天的廣西都龐嶺、大瑤山以東;廣東肇慶、羅定以西;湖南江永、江華以南;廣西藤縣,廣東信宜以北的廣袤地域。蒼梧郡地處五嶺心腹中的丘陵低谷山脈地帶,集納越南北部和我國云、貴匯入廣西境內的河流,連接邕、潯、桂三江,然后灌注蒼梧郡城西江東流入海。緊扼黃金水道咽喉的蒼梧郡,通交趾(今越南北部),溯云貴,接衡湘,連長江。自秦始皇開鑿靈渠貫通湘漓水系后,秦漢之際,蒼梧郡成為嶺南交通、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郡縣制確立前后相當長時期內,蒼梧地域被泛稱為嶺南、嶺外、交趾、南海、南越、南中、廣南、炎方等。
明末清初學者顧祖禹在《讀史方輿》中敘述蒼梧“地總百粵,山連五嶺,唇齒湖湘,噤喉桂廣。漢以交州治廣信(今梧州),控南服之要。會明時,亦設重臣于此,固兩粵之襟帶。形勢所關,古今一轍矣。蘇氏曰:蒼梧為兩粵都會,北自漓江建瓴而下,西則及郁合為巨浸,綰轂三江之流而注之大壑。故論西則桂林為堂奧,而蒼梧為門戶;論東則南海為心腹,而蒼梧為咽喉,控上游而據要害,其指顧便也。”
蒼梧地處五嶺心腹地帶,五嶺山脈阻隔形成天然屏障,形成了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莽莽山川,草木蓊蔚。《梧州府志》說:“春夏之交,淫雨彌旬,漲潦時發,三伏炎暑特甚,大抵炎方燠多寒少。一歲之間,暑熱過半,大都南荒,火宅暑熱,山谷之氣垂蔭,瘴霧蠻煙,終年秀綠。”唐代宋之問曾描繪“南國無霜霰,連年見物華。青林暗換葉,紅蕊續開花。”這樣的氣候環境,極其適宜荔枝、柑橘等南方熱帶果樹生長。這些熱帶果樹,原先多為山林天然野生果樹。山野荔枝在我國南方熱帶氣候區分布雖然較廣,但對氣候十分敏感,即使在蒼梧同一縣域內,南北氣候的偏差也有不生長山野荔枝的地帶,因而通常以群落而生。
見證蒼梧為發祥地的文獻依據,除前面提到的《上林賦》和《三輔黃圖》外,三國時張勃著的《吳錄》明確記載:“蒼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種之。”記述了蒼梧荔枝不僅栽種在山中,而且民居房前屋后或園子里也有種植的情況。
我國記載荔枝的歷史文獻,或許有更早的記載,或許到了兩漢三國時才有記載,而大多已在世海中沉佚。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人類創造物質文化的歷史悠遠,原始野生果樹繁育馴化為人工栽培果樹的過程較長,低賤的勞動生產過程往往容易被世人所忽視。二是古代嶺南處于閉塞,見慣山野樹木的本土人習以為常而不作記載。三是部族列國吞并戰爭,導致史籍文獻的缺失,以至給后世留下了歷史迷茫。四是嶺南開化晚于中原,直到秦始皇開發嶺南,“始通化外”,信息才向中原傳播。因此,于今能夠稽考的涉及蒼梧荔枝物產文化的文獻,都是由外籍游官文士進入嶺南后進行追記的。
因此,關于記載荔枝的文獻,可供查考的多為漢晉唐宋古籍中零散的資料。西晉嵇含是安徽譙國(今宿縣)人,一說是河南亳丘(今鞏義市)人,他撰寫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本植物學著作《南方草木狀》。其中記載:“荔枝,樹高五六丈余,如桂樹,綠葉蓬蓬,冬夏榮茂。青華朱實,實大如雞子。核黃黑似熟蓮子。實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酢者,至日將中,翕然俱赤,則可食也。一樹下子百斛。”嵇含在書中還記載龍眼、荔枝、橄欖、柑之類都是貢品。說:“魏文帝詔群臣曰:南方果之珍異者,有龍眼、荔枝,令歲貢焉。出九真、交趾。”
晉初人薛瑩《荊揚已南異物志》記載:“龍眼,如荔枝而小,圓如彈丸。味甘,勝荔枝。蒼梧、交趾、南海、合浦皆獻之。山中人家亦種之。”又說:“荔枝樹生山中,葉綠色,實赤,肉正白。味大甘美。交趾、日南、九真皆有之。”
唐代劉恂著的地理雜記《嶺表錄異》:“荔枝,南中之珍果也。梧州江前有火山,上有荔枝。四月先熟(原注:以其地蒸,故曰火也),核大而味酸。”又說“梧州對岸火山,山下有澄潭,水深無極。其火每三五夜一見于山頂,每至一更初,火起匝其頂,如野火之狀,少頃而息。或言其下有寶珠,光照于上如火。上有荔枝,四月先熟,以其地熱,故為火山也。”
唐代段公路在《北戶錄》也記載:“南方果之美者有荔枝,梧州火山者,夏初先熟而味少劣,其高潘者最佳,五六月方熟,有無核類,雞卵大者,其肪瑩白,不減水精,性熱,液甘,乃奇實也。”
由此可見,蒼梧荔枝在秦漢時候已經成為聞名的地方物產。“火山荔”更代表了一個地方早熟品種,還有遲熟和無核類品種,以至后來被移植到全國各地去。“火山荔”還入于古代醫書《生草藥性備要》中。
僅以“火山”荔枝品種為線索,從一些零散古籍中,便可以追尋古代蒼梧荔枝品種及繁育技術流播到全國各地去的軌跡。清代廣東鶴山人吳應逵《嶺南荔枝譜》記載廣東荔枝“夏時荔火流丹,全洞皆赤,有火山、田巖、桂味數種,而桂味尤勝。”
“自掛綠至狀元紅,皆山枝,火山之屬也。”又說:“丁香有大小之分,與小華山、綠羅衣、交幾環三種皆絕美,是皆火山之屬。”又載:“順德有鳳山,有宋荔一樹,土人名曰尷尬。五月后遲熟而小者,名火山。”
又引《廣語》說:“火山善變,滋味百出。”“是皆火山之屬,湛文簡公昔從楓亭懷核以歸,所謂尚書懷者也。”《番禺縣志》載:“夏時荔火流丹,全洞皆赤,有火山、田巖、桂味數種,而桂味猶勝。”
這些古籍的記載,說明了蒼梧“火山荔”及“桂味”品種向廣東一帶流播的情況。而且,還說明了“火山荔”改變為“尚書懷”名稱的由來。湛文簡公即廣東增城大儒湛若水,為明朝哲學家、教育家,在朝廷任禮、吏、兵三部尚書,他吃了“火山”荔枝懷核而歸,種出的“火山”荔枝便變成了尚書懷。
北宋福建人陳正敏《遁齋閑覽》引《荔枝譜》稱:“‘漢初,南越王尉佗以備方物。和帝時,交趾七郡貢生荔枝。天寶中,涪州歲驛致之。’未嘗言及閩中者。今廣南夔梓所出,僅比閩中之下品。是真荔枝,自唐其名未著。今莆陽為天下第一。然閩中佳者,六月方熟。其四月熟者,謂之火山荔枝。”
我國最早一部荔枝專著是唐代廣東人鄭熊著的《廣中荔枝譜》,但該書已佚。流傳下來的早期荔枝專著便是宋朝學者福建莆田人蔡襄(字君謨)所著的《閩中荔枝譜》了。其《譜》說:“荔枝之于天下,唯閩、粵、南粵、巴蜀有之。漢初,南粵王尉佗以之備方物,于是始通中國。”蔡襄《荔枝譜》所記載的是福建荔枝,但在介紹當地種植的“火山荔”品種時,則明確說:“火山,本出廣南,四月熟,味甘酸,而肉薄,閩中近亦有之,山在梧州。”可見,蒼梧“火山荔”這個品種,在作者著書時,才開始流傳到福建去種植。陳正敏和蔡襄兩個都是宋代福建人,他們記載“火山荔”的情況證明,“火山荔”這個品種是沿著西江流域首先傳到廣東,然后才傳到福建去的。
由此,可以推斷,荔枝首先從今蒼梧、梧州三江口局部地域進行野生馴化為民間改良品種,這種馴化技術和品種,日益向周邊地區首先是廣西東南部、越南北部、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一帶地域輻射擴散和移植,再從廣東推移到四川、福建及全國適宜栽培的地區。
秦漢間,蒼梧馴化改良荔枝已廣泛種植,果實品質日趨優良。在中國古代生產技術、信息、運輸等條件的局限下,這種技術擴散、移植栽培的過程,大約跨越了從秦漢到唐宋約一千多年間的歷史發展過程,才完成在全國適宜氣候的地區栽種。
前面引述的原始記載,說明中國荔枝馴化果樹起源根基地域在于今蒼梧和梧州之間比較狹小的范圍之內。蒼梧、梧州水匯三江,集納了越南北部、云、貴、廣西豐富的水系資源流經西江入海,地處河谷地域的蒼梧、梧州成為潮汐地帶,濕饒溫潤,極其適合荔枝生長,地理、氣候、土壤、物種等條件造就其成為中國荔枝的發祥地。
古代嶺南閉塞,蒼梧荔枝“坐在深閨無人識”。正如西晉嵇含在《南方草木狀》序言中說:“南越交趾植物,有四裔最為奇,周秦以前無稱焉。自漢武帝開拓封疆,搜來珍異,取其尤者充貢。中州之人,或昧其狀,乃以所聞詮敘,有裨子弟云爾。”可見荔枝、龍眼當時是“南越交趾”奇物,在周秦之前還不知道荔枝的名稱。因此,作者說明寫書的目的,是為了讓五嶺之外的中原人認識南方的“珍異”。
本文首次明確提出荔枝起源地在今蒼梧、梧州局部地域的觀點,學術界可能會質疑,為什么古籍文獻中記載荔枝進貢的史事有說“交趾”,有說“南海”,有說“嶺南”,有說“南方”或“炎方”?在前面已經提及,最早記載荔枝文獻的都是嶺外人士,免不了所記地名均以當時中原人流行對嶺南的泛化慣稱,如嵇含《南方草木狀》開篇序言即稱“南越交趾”這個泛化的地域。
秦漢三國時代,由于五嶺阻塞障礙,中原人很難到達嶺南來。直到唐宋,五嶺內還屬于流放地,中原士人常以到嶺南為恥。他們獲得嶺南的信息,主要來源于秦始皇征戰開發嶺南時期的積累。到了秦末,趙佗接任南海尉,趁北方戰亂,兼并了秦時南海、桂林、象郡,從而統一了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廣州)。趙佗這個“南海尉”割據嶺南近百年,期間幾與中原阻絕。
到了西漢初,漢高祖劉邦承認趙佗南越王地位,嶺南與中原得以溝通。由于趙佗在南海稱雄,將秦地三郡吞并一體,“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謂東南一尉者也。”所以,中原人士把南方各族居地泛稱為南海。正如《州郡典》(1)說,嶺南“廢置混雜,不能悉舉。”他們又無法身歷實地,故古文獻中多沿襲泛稱。又因嶺南地處南海水域,秦漢前后的古文獻也因此常把嶺南地域泛稱為南海,如《書·禹貢》(2)說“入于南海,其確地不詳。”
到了漢武帝劉徹攻破南越,徹底結束了南越國一方割據的時代,嶺南歸于漢朝一統天下,將秦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分置蒼梧、郁林、合浦、日南、九真、交趾、儋耳、珠崖九郡。為了加強對地方統治,漢武帝設置中央派駐嶺南機構交趾刺史部統領。交趾刺史部先設越南北部靠近廣西邊境的贏婁后移治于蒼梧,統領七郡(廢儋耳、珠崖二郡)。交趾刺史部后改為交州。到了東漢建安二十二年,交州州治從蒼梧東遷番禺(廣州)。三國時東吳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蒼梧、郁林、高梁四郡(今兩廣大部)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蒼梧又歸屬于廣州。而交州則轄交趾、九真、日南、合浦、珠崖五個郡。
由于蒼梧郡治在兩漢、三國戰亂中動蕩變遷,地域時擴時縮,政權機構易地變遷,地名稱謂則常被政區建置的南越、南海、交趾、交州等響亮的政區名稱取代。如漢樂府《喻猛歌》“于惟蒼梧,交趾之域。禹貢厥人,島夷卉服。”(3)因此,沒有身歷實地的中原外籍人士以及當時的流官文士、坐在京師的文獻官員,多沿襲對嶺南傳統泛化的稱謂和政權機構駐設地名或歸屬方位進行記載,實為出于當時歷史原因。
西漢帝都長安上林苑移植荔枝的史事,史籍文獻記載為“交趾”,此事見于《南方草木狀》(4)引述《三輔黃圖》的記述。《三輔黃圖》本是記述秦漢帝都咸陽、長安都城建設規模的書籍,而以漢都長安為主,又名《西京黃圖》,記述長安城及其周圍的布局、宮殿、館閣、苑囿、池沼、臺榭、府庫、橋梁、文化設施、禮制建筑等,條分縷析,十分詳備。其中因為記述上林苑建扶荔宮而涉及苑中栽種的百株荔枝移植于“交趾”。
查閱《三皇輔圖》卷三,有一段植物種類較詳細的記載:“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留求子十本、桂百本、蜜香、指甲花百本、龍眼、荔枝、檳榔、橄欖、千歲子、甘橘皆百余本。上木,南北異宜,歲時多枯瘁。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無一生者,連年猶移植不息。后數歲,偶一株稍茂,終無華實,帝亦珍惜之。一旦萎死,守吏坐誅者數十人,遂不復蒔矣。其實則歲貢焉,郵傳者疲斃于道,極為生民之患。至后漢安帝時,交趾郡守唐羌極陳其弊,遂罷其貢。”
只是此處的“交趾郡守唐羌”,《后漢書》作“臨武長”,即湖南臨武縣地方長官而不是交趾郡守,應以《后漢書》為準。
這里的“交趾”地名,已在前述中作了說明,實即為交趾刺史部政區駐地的蒼梧郡所在地。當時移植百株荔枝樹數量之多,由于荔枝木質堅硬,樹皮脆薄,不易保水,移植必須帶原生根泥土采掘,以布料包裹根部。采掘的樹株也不能太小,太小則在途中不易保持水分而易干枯,還需要遮蔭防曬。樹株太小,也難于在上林苑成樹,因而重量大,運輸工具只有用船裝載,運輸線路當時只能選擇越城嶺湘漓水道。
秦末漢初,交州與中原往來的唯一水道,就是秦始皇收復嶺南時開鑿的興安靈渠溝通長江連接西江的水道,即越城嶺道。中原進入嶺南,由漢水過長江,從長江上溯而入湘江至廣西全州;過靈渠入漓江(桂江),順流南下到達桂江出口梧州(蒼梧郡城,也稱廣信)注入西江。這條全線水道,是當時中原進入嶺南極為便利的唯一水道,運輸物資多用這條水路。自秦漢以來,一直是長江水系進入嶺南的交通干線。到達漓水關口蒼梧郡后,沿西江順流可下達廣州(南海郡),逆水上溯西南大江可抵達交趾(越南北部)。
因此,文獻史籍所說的“交趾移植”荔枝應為蒼梧荔枝,而不是指越南北部境內的贏婁交趾。蒼梧為荔枝主產區,有何理由舍近求遠去采掘移植呢?
據《州郡典》(5):蒼梧郡去西京五千五百里;交趾(贏婁)去西京七千二百五十三里。古代帝京通往贏婁交趾的水路,無論往返都要經過蒼梧,而且,經蒼梧而往越南北部交趾的水路,一直到唐宋明清各個朝代都在利用。蒼梧既是荔枝產地,有何理由遠去贏婁交趾移植荔枝果樹?《三輔黃圖》所記述移植荔枝的“交趾”,是以當時的政權機構名稱為記,而不是確指今越南境內的古贏婁交趾地名。也就是說,漢武帝移植長安上林苑的荔枝,應是蒼梧荔枝。
或許有人說,其時的南海(廣州)也屬于交趾刺史部轄地,是否會移植于南海(番禺,今廣州)呢?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南海運送荔枝的水道也必經蒼梧,船從南海(廣州)出發,溯西江逆行,過端州(肇慶)、康州(德慶)、封州(封開)到達蒼梧(今梧州),僅這段西江水路就增加了682里,蒼梧既是荔枝產地,何不就地起程,有必要舍近求遠嗎?
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以“左蒼梧,右西極”述及“離支”樹移植于蒼梧,而記載長安帝都建設規模的《三輔黃圖》則以當時中央朝廷的派駐機構交趾刺史部的行政地名進行記載,兩者實為同指一地。另外,根據古史籍文獻查考,古交趾(越南北部)境內,人工馴化栽培荔枝尚未見記載,當地馴化或移植人工栽培荔枝比蒼梧晚,其地人工栽培技術應由蒼梧輻射和傳播。甚至可以說,直到今天,越南境內所產荔枝尚未達到很好的改良。從這個角度推測,漢初的贏婁交趾還沒具備移植荔枝的條件。
中國荔枝朝貢,風行于兩個歷史朝代,漢代和唐代。最早以“方物”進貢西漢朝廷,實起于蒼梧。到了唐代,荔枝進貢地已從蒼梧轉移到荔枝發展地廣東、四川、福建一帶。
荔枝進貢早在西漢之初,西漢劉歆《西京雜記》載:“南越王趙佗獻高帝鮫魚、荔枝。帝報以葡萄錦四匹。”
這是中國荔枝進貢最原始的記錄。雖然沒有明確荔枝產地,但不妨引述如下一些史籍記載。
《南方草木狀》引用《三輔黃圖》說移植于上林苑的荔枝全部萎死,“其實則歲貢焉,郵傳者疲斃于道,極為生民之患。”
《藝文類聚》(6)引《東觀漢記》載:“單于來朝,賜橙、橘、龍眼、荔枝。魏文帝詔群臣曰:南方果之珍異者,有龍眼、荔枝,令歲貢焉。出九真、交趾。”
謝承《后漢書》:“汝南唐羌,為臨武長,縣接交州,州舊貢荔支及生犀獻之。羌上書諫。乃止。”
《資治通鑒·漢紀》“嶺南舊貢生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晝夜傳送。臨武長汝南唐羌上書曰:“臣聞上不以滋味為德,下不以貢膳為功。伏見交趾七郡獻生龍眼等,鳥驚風發,南州土地炎熱,惡蟲猛獸,不絕于路,至于觸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復生,來者猶可救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壽。’帝下詔曰:‘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茍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受獻!’”
《后漢書》:“自竇憲誅后,帝躬親萬幾。每有災異,輒延問公卿,極言得失。舊南海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騰險阻,死者相繼。時臨武長汝南唐羌,縣接南海,乃上書陳狀。帝下詔曰:‘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茍有傷害,豈愛人之本。其敕令太官勿復受獻。’由是遂省焉。”
《遁齋閑覽》引《荔枝譜》稱:“漢初,南越王尉佗以備方物。和帝時,交趾七郡貢生荔枝。”
《苕溪漁隱》:“余觀蔡君謨《荔枝譜》云:‘東京:交趾七郡貢生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晝夜奔騰。有毒蟲猛獸之害。臨武長唐羗上書言狀,和帝詔大官省之。”
宋蘇軾《荔枝嘆》自注:“漢永元中,交州進荔枝龍眼,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騰死亡,罹猛獸毒蟲之害者無數”。
《吳都賦》:“龍眼,如荔枝而小,圓如彈丸,味甘,勝荔枝,蒼梧、交址、南海、合浦,皆獻之,山中之家亦種之。”
前面引述古代文獻關于漢代進貢荔枝和荔枝果樹移植帝都上林苑的記載,歸納起來有這么幾條信息:一是南越王趙佗獻給漢高祖劉邦的嘉魚、荔枝來自“南越國”。二是魏文帝令歲貢的南方珍果荔枝出自“九真、交趾”。三是《后漢書》說汝南臨武長唐羌上書請求罷貢的荔枝出自“交州”。四是《后漢書》記載的“十里一置,五里一堠”進貢的龍眼、荔枝獻自“舊南海、交趾“。五是《遯齋閑覽》說漢和帝時所貢的生荔枝出自“交趾七郡”。六是《苕溪漁隱》說貢生荔枝也是“交趾七郡”,《資治通鑒》也說“交趾七郡”。七是宋朝蘇軾《荔枝嘆》自注說漢永元中進貢荔枝龍眼來自“交州”。八是《吳都賦》說龍眼、荔枝“蒼梧、交址、南海、合浦,皆獻之”。歸納起來,文獻中貢地的表述在于交州、南海、蒼梧、交趾、九真、合浦這些地名而已。
這些文獻所言貢荔枝事,其實歸根結底就是《后漢書》記載的唐羌上書所陳述的事件,即出于《后漢書》記載為本源。雖然那么多書籍文獻都涉及到它,但都是針對這個事件大略說事。因此,大多數文獻都抄襲了“交趾七郡”這個說法。事因出于當時湖南境內的“臨武長唐羌”上書中所泛列。當時交趾刺史部(交州)政區總共管轄七郡,但是,作為荔枝進貢過境地的湖南臨武縣的地方長官唐羌未必詳知實情,故一言以蔽之為“交趾七郡”。然而《吳都賦》則說蒼梧、交址、南海、合浦四郡,不難看出都是粗略的缺乏嚴謹的記載。
但是,也不能排除七郡在那些進貢年代中,絡繹不絕地進貢各種物產,有進貢荔枝,有進貢龍眼,有進貢柑橘,有進貢生犀、海產等地方特產的情況。唐羌上書則把進貢的全部事件概述而寫,因此,這七郡都在其中了。至于文獻所列地名各有差異,前面已經說過,秦漢之際對南海、交趾、交州的泛稱地問題。其中的“舊南海”更明顯是后人寫前事時,對不詳地址采用傳統習慣的模糊提法。
總之,在一年入夏的季節中,驛路奔騰不息貢荔枝是最為顯眼的一件大事。
荔枝進貢確切地究竟是否在蒼梧?首先,蒼梧是當時的物產地是重要前提。其次,運輸路線也決定了物產地的選擇條件。
蒼梧荔枝第一次成為朝廷貢品是由南越王趙佗開始的,趙佗進貢的對象,是漢高祖劉邦這位西漢開國大帝的王朝,是趙佗讓當時最高統治者和皇室上層,開始品嘗到來自嶺南的佳果。
趙佗本是河北真定人,在秦始皇派出50萬大軍征戰嶺南時,為南下部隊一員將領,進入越地后,繼位任囂做了南海尉。由于陳勝吳廣起義,短命的秦朝滅亡,中原戰亂,據守嶺南的趙佗趁機在番禺(廣州)建立南越國,自封為南越王,控制整個嶺南地區。趙佗看到蒼梧扼三江要沖,派他的族人趙光在蒼梧筑城據守,任命他為蒼梧王。趙佗的南越國傳了五代,統治南越93年。
秦亡,中原陷入戰亂數十年,直到劉邦奪取天下,建立西漢皇朝。公元前196年(高祖十一年),劉邦派陸賈為專使,攜御賜品及“南越王之璽”的金印出使南越。于是,趙佗受命臣服于漢室。就在這一年,趙佗下令“備方物”,其中有蒼梧出產的鮫魚、荔枝,赴京朝貢劉邦。
當時趙佗進貢給劉邦朝廷的或許是荔枝干品,而嘉魚則活于船上。因為從《后漢書》“永元十五年,嶺南舊貢生龍眼、荔枝”判斷,貢“生荔枝”即鮮荔枝應是在劉邦死后的事情。趙佗這次“備方物”,除有文字可考的荔枝、嘉魚外,必定還有其他相當數量的嶺南各地特產。因此,在當時平靜無戰事的情況下,第一次向漢室進貢“方物”,當選擇嶺南直達長江的唯一行船水道,也就是前面述及的越城嶺湘漓水道。由于路途遙遠及物資數量大,選擇水路便于“方物”的裝載、保存和運輸。當時,趙佗掌控南越,取何物為貢品,“備方物”于何地,均由趙佗而定。蒼梧是荔枝產地,鮫魚又產自蒼梧,故當然取自蒼梧。
可是,趙佗進貢荔枝后第二年,劉邦就駕崩了。劉邦死后,呂后專權,趙佗叛離了漢室。此后,趙氏世襲南越國與漢室中斷關系長達83年。
直到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劉邦的曾孫漢武帝劉徹攻破南越國,漢朝一統天下。將南越分設七郡。過了4年,即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原來設在越南贏婁交趾刺史部遷移到蒼梧郡廣信縣(今梧州),蒼梧成為中央朝廷派設機構交趾部(后改稱交州)的駐地。
這期間,發生了《三輔黃圖》記錄的史事:京城起扶荔宮,移植荔枝連年不息,“遂不復蒔,其實則歲貢焉。”從此,蒼梧荔枝每年朝貢不斷。
然而,由于漢末三國到南北朝處于中國歷史最長期最慘烈的亂世,或許荔枝進貢史料湮滅,或許當時根本就回避正面記載這種“上不以滋味為德,下不以貢膳為功”的“饞口欲物”,因而史籍文獻只從側面留下一些支離破碎的貢事記載。最為明顯的,史籍中貢荔枝事情見不到具體記錄,只有從歷史人物傳記、筆記雜集、吟諷詩詞當中側面流傳,如前面引述的《后漢書·和帝紀》、《三輔黃圖》、《上林賦》當中涉及。
此外,從殘存的地方志籍中也殘留一鱗半爪的記載。例如明崇禎本《梧州府志》載:“蒼梧太守杜穆,值王莽亂,閉境自守。建武五年,詔命穆遣使奉貢,封為列侯。”建武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年號,即公元29年,是王莽篡政亂后的東漢崛起時期。《三國志·吳書·士燮傳》及《府志》還記載交州刺史張津死后,朝廷賜士燮璽書,命董督七郡。盡管處在漢末三國天下大亂的情況下,士燮仍然“貢職不廢”。這說明在當時戰亂頻仍的情況下,蒼梧始終作為荔枝物產的進貢地。
從文獻可知,進貢鮮荔枝(文獻稱“生荔枝”)應是從西漢武帝劉徹開始,直到東漢和帝時下令罷貢,前后跨越了兩漢12代皇帝,時間長達230年左右。那時候,皇宮里不僅有夏季進貢的“生荔枝”,而且庫藏著進貢來的干荔枝,所以《東觀漢記》說“單于來朝,賜橙、橘、龍眼、荔枝。”可以在秋季橘、橙進貢時節同時把龍眼、荔枝干品賞賜回贈來朝的北方匈奴首領單于,說明那時候,干品荔枝與新鮮荔枝同樣進貢。
進貢鮮荔枝,就必須選擇荔枝進貢道。
在長達兩百年間的進貢荔枝過程中,歷史曾經發生過一連串的人間悲劇。荔枝這種南方熱帶水果,離枝即“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遙遙幾千里的帝都長安,用船運送最快也得十天半月吧,到達京城可不全腐爛了?
那時候,蒼梧鮮荔枝進貢,這就必須改用水陸兼程的萌渚嶺道作為進貢線路。這條道路,起點用船水運,從蒼梧郡城西江順流80里到封川(今廣東封開縣),溯賀江支流逆行370里到達臨賀(廣西賀州),改為陸路過萌渚嶺隘口,經湖南江永、道縣再改用水路,順瀟水放船下永州入湘江,出長江順流而去。此道去西京長安約4980里。沿途水路和陸路兩用,據清代同治版《蒼梧縣志》記載,陸路設置為“十里一置,五里一堠”的交接驛站,“晝夜奔騰”進行荔枝傳遞接力賽。
漢代的“置”,意即度其遠近而設置的郵遞點,原本為郵傳驛站,一“置”距離為30里。“堠”本為戰事時進軍路線設置的土臺,用以烽火聯絡及文書傳遞點,“堠”則視山路險峻和拐彎遠近靈活而設。為了加快荔枝運送的速度,當時便把“置”、“堠”的距離縮短為“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其加急程度比正常的郵驛加速了三倍。
為了把鮮荔枝及時送到京城,地方官嘗試了很多進貢保鮮方法。曾經采用新砍下來的竹筒貯藏,在一端竹節處鑿孔,把荔枝投入,密封,外裹以濕泥。曾使用粗厚的木桶盛載冰涼井水,隔水置荔枝于水面上,密封桶蓋傳送。或將荔枝留枝蒂以蠟封,或用蜂蜜浸泡裝載。后來,一些官吏竟想出了帶果連樹砍伐進貢的辦法,實踐證明這種進貢辦法最好。荔枝成熟時,將大枝砍伐,在根基部包裹泥土,浸泡于盛水木桶中。到了陸路驛站,將插在木桶的果樹交叉于馬背兩側,馬隊飛騎,白天黃塵滾滾,夜晚火把游龍。五里十里一站,驛馬頻換,風馳急進。沿途險道,時有伏天中暑,或奔突失勢,人仰馬翻的。或時有猛虎毒蛇,橫路為患,人馬兩喪的。
雖然如此,荔枝的進貢卻猶連年不息。據方志書籍載,砍樹帶枝進貢,由于過熟,果實沿途脫落。后來砍伐將熟未熟的,到達京城或未熟透。經過多年進貢,掌握了經驗,把握了最佳砍伐時間,讓帝王妃子宮廷官吏吃上了品質最佳的荔枝鮮果。這種在實踐中被認為最有效的砍樹進貢法一直延續了很長時期。
這樣一來,民家果樹遭受連年砍伐。荔枝所以為珍果,木質堅硬,盡管南土暑熱濕饒,仍生長極慢,很難長大成樹,故荔枝樹壽命長達千年。古代荔枝栽植后12年才結果。成熟時節,官府一旦選為進貢,即派小吏日夜坐守。若碰上貪吏強攤賤價,果農苦不堪言。由于連年砍伐,蒼梧荔枝成林果樹日益減少,民間栽種積極性受到了挫傷。因而蒼梧一帶流傳口頭禪“荔枝奴”,意即栽種荔枝做貢奴而已。可見荔枝進貢的勞役之苦,影響深遠。民間稱荔枝為“奴”,但在晉代嵇含寫《南方草木狀》時,卻曲解了用意,解釋為“荔枝過即龍眼熟,故謂之荔枝奴,言常隨其后也。”
嵇含之意,龍眼跟在荔枝后成熟,也即龍眼為荔枝之奴。嵇含寫書時,漢朝結束荔枝進貢已經200多年,但“荔枝奴”的別稱一直流傳下來。荔枝、龍眼當時為南方貢品,“荔枝奴”過后,接著做“龍眼奴”,南方異果進貢不息,勞役不止,這應該是“奴”的本意。到了宋朝蘇東坡到梧州,才理解“荔枝奴”用意,還有宋代到梧州出任州官的南昌人陳執中,更加明白“荔枝奴”的含意,他在《題蒼梧部》詩中感嘆荔枝“果珍何忍命為奴?”
由于荔枝進貢連年將老樹砍伐,蒼梧荔枝遭受了嚴重摧殘,果樹日益枯萎減少,以至曾經出現過栽種荔枝的歷史衰落期。從荔枝成樹到結果至少需10年以上,古代勞動者試驗山野荔枝馴化的過程很長,從山枝移植、果核育苗、異樹嫁接、母樹駁枝等項技術摸索,一直不斷地進行。如果方法不對,氣候不適,只長樹而不結果,或結果而味酸,因而古代荔枝種植發展很慢。把荔枝馴化技術或成樹品種引種推移異地,以一株從成樹到結果10年為一代計算,進行異地推廣或移植十代,則已經超越100多年歲月。因此,在古代,我國荔枝移植和馴化技術推廣都十分緩慢。
漢代,蒼梧荔枝進貢還采用過第二條水陸兼程的貢道,就是騎田嶺道。漢高祖劉邦派陸賈出使南越,就是從這條道路進入嶺南經西江下南海(番禺)去見趙佗的。這條道路依然從蒼梧水路啟程,沿西江下肇慶,抵清遠,轉逆北江而溯洭水(連江)到達桂陽縣(今廣東連州),然后飛騎“十里一置五里一堠”的騎田嶺陸路過湖南郴州境(即漢臨武縣地)、耒陽縣,取耒陽水道下衡陽,出湘江,再入長江水道而去。全程至長安約5000里。
過騎田嶺陸路與萌渚嶺貢道照樣艱險,但當時改用此道,必有其背景原因。也正是改用此道之后,才發生了湖南境內的“臨武長汝南唐羌上書”的史事。至此,漢代終于結束了長達兩百年間的荔枝進貢史。然而,之后的三國魏文帝時期仍然繼續進貢。
這條騎田嶺道,一直到唐朝政府還很重視進行建設,曾經由官府主持,地方富戶豪族興資修建。據《唐書》載:“楊貴妃好荔枝,南海歲貢荔枝,飛馳以進。”
《太平御覽》載:“妃子生于蜀,好荔枝,南海生勝蜀,每歲飛馳以進,則涪不進久矣。”不過這時期,荔枝進貢地已轉移廣東南海、高州一帶。
唐代詩人鮑防曾經寫過《雜感》詩,以漢帝進貢史事作諷:“漢家海內承平久,萬國戎王皆稽首。天馬常銜苜蓿花,胡人歲獻葡萄酒。五月荔枝初破顏,朝離象郡夕函關。雁飛不到桂陽嶺,馬走先過林邑山。甘泉御果垂仙閣,日暮無人香自落。遠物皆重近皆輕,雞雖有德不如鶴。”就是針對這條荔枝貢道和漢時貢事而發。但是,鮑防也以為漢代荔枝真的來自越南北部的贏婁交趾郡地,所以在詩中說“朝離象郡”、“馬走林邑”。象郡為秦置古郡,漢初因之,舊址在今廣西崇左縣境。林邑為秦時南海郡古國名,后屬日南郡,在今越南順化及兩廣部分地區。假如荔枝真從贏婁交趾起運,馬走越南北部境內陸路驛站,出林邑,到崇左而入左江順流匯入邕江,由邕江而抵蒼梧西江,沿途水陸路程增加了千余里,只有運送干品荔枝方可利用這條路線,進貢鮮荔枝是不可能的。
因此,從貢路和產地兩方面選擇,漢代鮮荔枝進貢,都應屬蒼梧。
荔枝是熱帶水果,畏風怕寒,遭受霜凍必枯枝干葉,初春花期受風雨則落果,即使在同一縣域境內,也南北有別,未必適合栽種,就拿如今蒼梧縣本土境內來說,偏南的蒼梧縣城至梧州市一帶,自古以來都適合傳統荔枝栽培。而偏北與賀州(古臨賀縣)接境的舊東安一帶,種植傳統品種荔枝則不結實。直到20世紀80年代,蒼梧縣采用現代科技培育了遲熟荔枝品種,當地荔枝方可結果,成熟期推遲近一個月,現在這一帶的蒼梧沙頭鎮已成為遲熟荔枝的重要基地。
關于漢代荔枝進貢,由于古文獻史籍以“南海”、“交趾”、“交州”、“嶺南”等泛稱地名記載貢地,尤其是唐代楊貴妃嗜荔成為傳世之談,“南海”、“嶺南”、“交州”一直傳為進貢地,世人以為荔枝進貢地一直在今廣東省一帶,而不知道漢代進貢地在今蒼梧和梧州一帶。
古代南海(今廣州)臨海多臺風,即使生長野生荔枝也未必結實,因而南海不具備成為馴化荔枝發祥地條件。待蒼梧荔枝馴化為人工栽培果樹后,才沿西江流域下移。所以,在蒼梧向漢王朝進貢時,南海(廣州)一帶尚無荔枝。
《南方草木狀》是最早一本記述嶺南風俗、物產的史籍,作者嵇含時任廣州太守,書中所記南方植物多明確產地。因為到嵇含寫書時,南越地名雖有依傳統習慣泛稱,但他書中的“南海”概念是明晰的南海郡。著作中其他出南海的植物都作了明確記載。如“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國移植于南海。”
“留求子,形如梔子,棱瓣深而兩頭尖,似訶梨勒而輕。及半黃,已熟,中有肉,白色,甘如棗,核大,治嬰孺之疾。南海、交趾俱有之。”“冬葉,薑葉也,苞苴物,交廣皆用之。”(此處分別指交州和廣州,時蒼梧正轄于廣州)“羅浮山頂有胡楊梅,山桃繞其際,海人時登采拾,止得于上飽啖,不得持下。”
“人面子,樹似含桃,結子如桃實。無味,其核正如人面,故以為名。以蜜漬之,稍可食。以其核可玩,于席間饤饾御客。出南海。”十分明顯,這些條目所言“南海”實指南海郡,明確記錄廣東地域所產植物。但是,在《南方草木狀》中,卻沒有南海產荔枝的條目記載。他記述荔枝、龍眼,“出九真、交趾。”卻引述《三輔皇圖》“漢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建扶荔宮。扶荔者,以荔枝得名也。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而未明確說明為南海移植。
《異物志》的作者楊孚是生活在東漢時的南海郡番禺本土人(今廣州市海珠區)。授官為朝廷議郎,也是當時著名的學者。雖然他的著作今已不傳,但在唐以前的文獻從其著作引述荔枝記載,卻未見記錄廣東荔枝的佚文轉述。
晉人裴淵著的《廣州記》,唐宋間的《荔枝譜》雖有摘錄其中關于荔枝的記載,均未見廣東產荔枝的記錄。但其中卻有記:“羅浮山有橘,夏熟,實大如李。”又說:“羅浮有壺橘十種,豈其一歟”;“東莞縣有慮山,其側有楊梅、山桃,只得於山中飽食,不得取下。”
三國、兩晉間,還有吳時萬震的《南州異物志》、晉朝顧微的《廣州記》、劉欣期的《交州記》,這些廣東地方早期文獻盡管原著已佚,卻也未見當時其他旁系文獻從中引述廣東荔枝的記載。
三國吳時薛瑩(安徽沛郡人)的《荊揚已南異物志》說:“龍眼,如荔枝而小,圓如彈丸。味甘,勝荔枝。蒼梧、交趾、南海、合浦皆獻之。山中人家亦種之。”這里明確記載的是“南海”獻的是龍眼而不是荔枝,言龍眼而蒼梧、交趾、南海、合浦都獻貢。從薛瑩的自傳詩《獻詩》知道,他曾經“作守合浦,在海之隅。”他身在相鄰的合浦郡作郡守,合浦當時還是海上交通要道,往來郡縣之間,眼見耳聞身歷,更可令人采信。
到了唐代,出任廣州司馬的劉恂著《嶺表錄異》,才見記錄廣東荔枝:“荔枝,南中之珍果也。梧州江前有火山,上有荔枝。四月先熟(原注:以其地蒸,故曰火也),核大而味酸。其高潘州與南海產者最佳,五六月方熟,形若小雞子,近蒂稍平,皮殼微紅,肉瑩寒玉。又有焦核者,性熱,液甘,食之過度,即蜜漿制之。又有葛(葛,蟲旁)荔枝,黃色味稍劣于紅者。”其中的“高潘州”當指廣東高州與潘州(今茂名)。這是明確廣東境內地域種植荔枝的文獻。
唐末宋初廣東人鄭熊著有一本《廣中荔枝譜》,其書雖已不傳,卻是廣東最早的一本荔枝專著。既有地方物產專著,可證明廣東當時才盛產荔枝。
近有文章引述南朝沈懷遠的《南越志》記載:“江南洲周回九十里,中有荔枝洲,上有荔枝,冬夏不凋。”
據《廣東考古輯要》(7)說,荔枝洲即荔枝灣。意即證明南北朝時廣州已種植荔枝。《南越志》早已不存,難核其記載的詳確。但據唐代段公路《北戸錄》引述《南越志》:“荔枝洲有焦核黃蠟者為優,故《廣州記》曰:荔枝如雞卵大,殼朱肉白,五六月熟,核若雞舌香。”卻未明確荔枝洲所在地。清人顧祖禹《讀史方輿》載“荔支洲,在府西七里。舊《圖經》云:洲廣四十里,袤五十里,亦曰荔支灣。南漢主劉龑建昌華苑于洲上,今湮為民居。”
這里所說的荔枝洲可明確為廣州地域,但此為清人之作,所引也為宋代《圖經》,其佐證是宋代以來事,難確定此“荔枝洲”與晉代“江南洲”是否同一地。
近據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曾昭璇《歷代羊城八景的研究》文認為:“荔枝灣,由唐代至今都以種植荔枝出名。因為相傳唐曹松南海陪鄭司空游‘荔園’詩,即在荔枝灣(阮元父子有考)。宋陶谷的《清異錄》也說:‘劉鋹大寶二年,命荔枝熟時設紅云宴’,也是在荔枝灣(據郭棐《嶺海名勝記》),可見荔枝灣一地是以種荔枝得名的。但是成為八景之一,卻要到明代。因灣名也見于明代為多。(按:荔灣所在泮塘,是宋時開墾的沼澤地。)《輿地紀勝》說:‘劉主花塢乃劉氏華林園,又名西御苑(今仍有‘西苑地’保留)。在郡治六里,名泮塘,有桃梅蓮菱之屬。’今仍以塘多為特點。荔枝灣即在洗馬涌下游(司馬涌),由荔灣東、西、南約三條古村看,這片洼地呈海灣狀,即一片開朗的沼澤地形,反映宋代以前是一片水域。泮塘村即在其南。故荔灣和今天的荔枝灣是不同的。今天荔灣是指西關涌下游,泮塘以南的地段而言。因明代以后,堤圍不斷興建,種荔枝樹才大有發展,而宋前則以農為主,故宋人著作中亦少談。”
《嶺南荔枝譜》是清代道光年間,廣東鶴山人吳應逵輯錄匯編的一本廣東荔枝專著,這本專著幾乎全面地輯錄了作者當時能夠收錄到的各歷史時期對嶺南荔枝的記載,是一本頗有參考價值的荔枝專著。譜中摘錄《廣語》記載:“南海東莞多水枝。增城多山枝。”“廣州凡磯圍堤岸皆種荔枝、龍眼。或有棄稻田以種者,田每畝荔枝可二十余本,龍眼倍之。”
“荔枝以增城沙貝為最。自掛綠以下數十種,色香味迥異他縣。”“舟自南海至平浪,三山而東一帶,多龍眼樹。又東為番禺之李村、大石一帶,多荔枝樹。”
吳譜全卷引述《廣語》條目很多,記錄廣東荔枝產地等情況甚詳,實為廣東荔枝種植發展的佐證。但搜查廣東相關古籍記載,卻從無提及《廣語》,疑是未經梓印流行的當時地方抄本,后經一番查考核實,原出自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實為吳譜作者將其縮寫了。從這些記載逐步明朗,廣東地域荔枝種植基本到了唐宋以來開始見到記載,尤其明清種植居多。
查閱《永樂大典》殘卷《廣州府·土產》目,其中有錄:“《南海志》漢史,永元中交州進荔枝龍眼,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騰死亡,罹猛獸毒蟲之害者無數,時唐羌,字伯游,為臨武長,上書言狀云:‘伏見交趾七郡,獻生龍眼荔枝。南州土地炎熱,惡蟲猛獸,不絕于路,犯死亡之害者眾。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壽。’和帝罷之,詔曰:‘珍羞本以薦宗廟,茍有傷害,豈愛民之本?敕太官勿復受獻。’時永元十五年也,今佳品多出增城,其名有脆玉、麝香匣、大將軍、小將軍、皺玉、狀元紅、綠羅袍、紫羅袍、大丁香、小丁香、天茄子、黃泥子、水晶團、犀角子、又有金釵子、一名丫髻子。荔枝之小者,并蒂而生,味甘無核。又有海山樓者,宋諸司以重五日,閱舟師于海山樓,率以是日至因名焉。”
《永樂大典》還輯錄:“《元一統志》云:荔枝,番禺南海東莞新會增城并有之,東漢時,南海進荔枝,后以臨武長唐羌奏疏罷貢。龍眼,似荔枝,實圓而小,而香味勝之。《元一統志》,龍眼,荔枝之別種也,番禺南海東莞清遠新會增城并產,圓而小者,其味最勝,俗呼圓眼,又曰木彈。”
《永樂大典》內收錄的《南海志》說:“歸附后,元貞元年屯門寨巡檢劉進程張建言:東莞縣地面大海內生產鴉螺珍珠。又張續言:本縣地名后海龍岐及青螺角荔枝莊共二十三處,亦有珠母螺出產。”
上述《永樂大典》中的這些記載,可以明確地佐證廣東地區的荔枝種植情況。但《永樂大典》涉及漢進貢荔枝事引《南海志》中標明據“漢史”二字,也就是說,那時的舊《南海志》也只收錄漢交趾進貢荔枝的事情。《永樂大典》收錄的《南海志》從“歸附后,元貞元年屯門寨巡檢劉進程張建言,本縣地名后海龍岐及青螺角荔枝莊共二十三處”可知為元代版本。
明朝纂修的《永樂大典》號稱“上溯唐、虞、夏、商,下及關、閩、濂、洛,根實精明,采集完善,大備百王之典,隨事類別,作樂書一經,以惠萬世”的典籍,具有權威性。從這些具體的記載中可以判斷,廣東荔枝應興起于隋唐至宋前后,而鼎盛于明清時期。秦漢之間,廣東應不產荔枝,那時更無荔枝進貢。
再說唐朝,唐朝開元時,廣東曲江(今韶關)有位在朝廷做官的張九齡,也是唐代著名詩人,他寫過一篇《荔枝賦》,是一篇贊荔枝的抒情散文。文章開頭的“序”中說“南海郡出荔枝焉,”“百果之中,無一可比。”說他在京城時,與同僚官員談及荔枝,“諸公莫之知,固未之信。”
這位廣東本土人寫《荔枝賦》,介紹未為人所知的物品,說明荔枝當時在廣東尚為新奇之物。文章常常為一種新物產應運而作,為世人普及知識而寫,是特定背景下的產物。
同理,張九齡寫了《荔枝賦》后,大概過了100年左右,白居易于元和十五年又寫《荔枝圖序》,介紹四川巴峽荔枝,并且叫畫工畫出圖來配以這篇荔枝說明文,目的是為了給人們普及荔枝知識,讓人們認識荔枝。假如荔枝被世人普遍認識了,還要他這位“南賓守”(忠州刺史)寫文章介紹嗎?這從側面說明,當唐代這位大詩人寫《荔枝圖序》的時候,四川“巴峽間”的土地上才生長荔枝和出現荔枝這個新事物。整個唐朝時期的歷史只有289年,按荔枝生長期10年為一代計算,唐朝這200多年間,荔枝從彼地推移到此地種植不過20多代,其傳播發展速度是緩慢的。何況作為非主糧的荔枝,自然有它發展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規律。
再一個佐證荔枝移植發展流播狀況的史實是北宋熙寧年間在福州知州任上的曾鞏寫的《福州擬貢荔枝狀》。曾鞏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朝廷派他出任福州地方官,其時福州正好成為盛產荔枝之地,作為深諳荔枝朝貢史事的文士州官,知道荔枝為鮮美佳果,福州既產荔枝,因而草擬文告提出把福州荔枝列為貢品。也就是說,福建荔枝朝貢是到了宋代才開始。
上述可證,中國古代的荔枝推廣種植和發展,在生產技術、信息傳播、運輸交流等落后狀態下,確實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流傳過程。而蒼梧荔枝栽培的歷史最久,早在兩漢時期廣東(南海)尚無荔枝栽培,因而不會成為兩漢時期荔枝的進貢地。而中國荔枝的發祥母土在蒼梧,漢代中國荔枝最早的進貢地在蒼梧。
蒼梧荔枝從公元前二世紀見于史籍,在中國物產史延伸的軸線上一直發展到今天,2000多年可謂歷史悠久。能夠作為荔枝物產的發祥地和最早進貢地,在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上,實在是一項杰出的貢獻,給蒼梧古老地域留下光輝燦爛的一頁。它顯示了一個地域的物產文化文明和深厚的歷史底蘊,見證了一個地域民族的聰明智慧,勇于探索、敢于改造自然和創造物質財富的精神。給今天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一筆光耀千秋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財富。中國有理由重視、珍惜和愛護這筆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應該在蒼梧建立中國荔枝天然博物基地和荔枝物產歷史博物館,讓世人尋蹤物產文化的根基,探尋物產文化發展的脈絡。可以申報注冊荔枝發祥地獲得世界性文化遺產保護,以防止國外進行爭奪搶注。蒼梧可以利用這筆物產文化資源,開發荔枝物產文化,舉辦全國乃至國際性的荔枝文化節。發展荔枝現代種植業、現代加工業及資源觀光旅游業,為時代創造更加輝煌的精神物質文化。
近年,經國家教育部審定,科普作家賈祖璋先生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編入高中語文教材,這對學生普及農林知識有著重要意義。然而,該文有一段話卻容易誤導學生,不利于學生正確掌握科普知識。課文說:“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足見當時廣東已有荔枝。它的栽培歷史,就從那個時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對四川荔枝多有記述。自從蔡襄的《荔枝譜》(1059)成書以后,福建荔枝也為所重視。廣西和云南也產荔枝,卻少有人說起。”這段話末句“廣西和云南也產荔枝,卻少有人說起”令人值得推敲,作為具有知識權威性的科普教材,所傳達的知識信息將給學生留下深遠的影響,因此,該課文存在知識信息的誤導問題。在我國,云南確實是發展荔枝較晚地區,但廣西卻絕對不能與云南相提并論,說明作者對荔枝的發祥地及栽培流播歷史尚缺乏深入的探究,也說明我國至今對荔枝物產文化的研究尚存缺位,以至讓一位科普作家由于缺乏文獻資料的佐證而寫作此文,也導至教材的編審者忽略了教材的權威性。
注釋:
(1)(唐)杜佑撰《通典·州郡典》。
(2)戰國時魏國人托名大禹著作,因以《禹貢》名篇。
(3)《蒼梧縣志》清道光本。
(4)晉代嵇含著,公元304年問世,此書載嶺南植物。
(5)(唐)杜佑編撰《通典·州郡典》卷第一百八十四。
(6)(唐)歐陽詢編。
(7)清光緒刻本,周廣、鄭業煌等輯。[作者簡介]黎軍,廣西蒼梧人,原《桂東電視報》副總編,廣西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廣西詩詞學會會員、梧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文化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國際藝術家協會會員兼藝術顧問,現聘為梧州學院西江歷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高堅)
An Investigation of Place of Origin of Chinese Lychee and Its Tributary Region in the Han Dynasty
Li Jun
(Xijia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stitute,W uzhou University,W uzhou 543002,China)
Lychee is a fruit tree in the subtropical area of south China.Approximately during China’s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lychee was domesticated from awild plant into an artificially-cultivated fruit tree,experiencing a long history of evolution.Now,it is planted not only in the provinceswith suitable climate of China butalso inmore than 20 foreign countries. Having become a kind ofmaterial culture,lychee is now developing continuously.China is the place of origin of lychee and,in the development ofmaterial civilization,has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spiritual and material culture,in which it has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It is justified for China to emphasize,value and cherish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ese people so as to analyze it and protect it.
place of origin of lychee;investigation of tributary region in the Han Dynasty;Cangwu County
G122
A
1673-8535(2013)05-0001-14
201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