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乾梅
(梧州學院,廣西梧州543002)
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梧州大學建設
魏乾梅
(梧州學院,廣西梧州543002)
通過解讀應用型大學的內涵、標準、特征,分析學院面臨的機遇與使命,探討調動政產學研各方資源的“7× 1+6”實訓式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創新模式,以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為契機,努力提高學院競爭力與影響力,為建設特色鮮明的地方性應用型大學——梧州大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7×1+6”實訓;良性互動;人才培養;創新;競爭力
北京聯合大學黨委書記席文啟教授認為,在發達國家,大學基本可分為科研型大學、工程型大學、應用型大學、職業型大學和社區大學,我國大學呈現研究型、應用型、職業型的發展趨勢。同時他認為,成熟的應用型大學應該滿足五個基本條件:一是有一套先進的建設應用型大學的理念,并在全校形成共識;二是有一套應用性人才的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材、教法等;三是有一個適合應用性人才教育的師資隊伍,這支師資隊伍從雙師素質教師個體的數量、水平到整體結構配置比例需合理;四是有比較齊全的辦學層次,既有應用性本科教育,又有一定比例的高等職業教育,同時還得有一定數量的應用性本科后續教育;五是有基本的辦學條件,如相應的土地、建筑面積,較好的實踐教學條件,相應的圖書信息資料等[1]。
席文啟教授對大學的分類概括基本符合國際及我國當前大學的實情。而筆者認為,席文啟教授所概括的成熟的應用型大學這五個基本條件僅是應用型大學建設方面的基礎而非應用型大學的辦學目標。如果把大學比作工廠,則生產出來的成品能成為適銷對路、受到市場歡迎的商品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建設應用型大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或者說,是否培養出一大批受到社會歡迎的應用型人才。這更是應用型大學建設不容忽視的重要標準。
筆者認為,應用型大學對人才的培養應該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專業理論、專業技術與職業技能緊密結合,畢業生能直接熟練地勝任專業工作崗位的任務;二是學科學習呈現綜合性、交叉性,不求學術研究最深,但求專業實用知識廣博,能勝任相關專業的多個一線工作崗位;三是具有直接動手參與處理和解決工作問題、優化生產程序的能力;四是兼具學術上再深造或成為專業生產一線崗位熟練技能名師的成長性。
學院第二次黨代會提出了力爭用10年時間,建成一所立足梧州、輻射兩廣、服務西江經濟帶、面向東南亞、特色鮮明的地方性應用型大學——梧州大學的奮斗目標。這個目標,首次為學院作出了在區域高等教育發展中的準確定位。為了實現目標,學院作出了十項部署和有力舉措。這些舉措的重點都是圍繞特色應用型人才培養這個根本,加快特色鮮明的地方性應用型大學——梧州大學的建設。
建設特色鮮明的地方性應用型大學,需根據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實際,搶抓機遇,創新特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目前,梧州學院創新特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已有較好的外部環境背景與機遇。2012年9月,國務委員劉延東在廣西調研時強調,要促進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的要求相適應,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完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更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2]。自治區黨委、政府對梧州提出了建設西江經濟帶龍頭的目標。西江經濟帶發展迅猛,尤其是梧州近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很快,多項經濟增長指標連年居廣西前列。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和中教授認為,西江黃金水道加快建設,必將帶動西江經濟帶的發展,梧州應抓住機遇,做好本土的特色經濟,以主導產業優勢帶動人才的發展[3]。西江經濟帶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快速發展,為學院加快特色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平臺,對加快特色應用型人才培養、提高學院服務區域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百年難逢的良好機遇。
應用型人才培養不同于研究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模式。只有立足實際,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加快建設特色鮮明的地方性應用型大學目標的推進。
(一)了解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特點,明確人才培養思路
應用型人才主要是應用知識與技能,而非科學發現和創造新知,與其他類型人才培養模式相比較,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知識學習講究實用
知識結構以實際應用為主,不求學術最高端、最前沿,但強調基礎、成熟和適用的知識,知識主要圍繞一線生產的實際需要設計。比如,企業對財會專業的畢業生基本要求是能獨立并熟練地進行會計核算及對經營活動與經營成果分析,而對其相關財會理論研究深度并不關注。
2.能力培養要求熟練
能力體系以熟練解決問題為主,不強求具有很高的科研開發能力,但要求一定要滿足一線生產的實際需要,能對基本知識熟練掌握和靈活應用,善于解決一線生產中的技術操作問題。比如,對從事寶石行業的畢業生不要求探尋寶石礦藏或自己制造人工寶石,但對寶石加工設計或銷售技能就要求比非專業技術人員熟練和精通。
3.教學過程必須與實踐結合
培養過程以熟練對應專業崗位操作為主。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更強調與一線生產實踐的結合,更加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如實驗教學、生產實習等,更加強調“知”與“會”的結合,學一門專業知識,會一門技能,學生畢業即能掌握專業知識并能在工作實踐中熟練操作。比如,經濟系的畢業生應該知道西江經濟帶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主要產品,并能熟練適應陶瓷、六堡茶、人工寶石等產業的管理、銷售等工作崗位。
只有了解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才能有的放矢地梳理并明確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思路。
(二)廣泛調動社會資源,拓展應用型人才培養平臺
德國應用科學大學(FH)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步,現已成為德國的第二大高校類型,它的專業與課程設置具有鮮明的面向行業的特征,根據就業體系的需求變化及企業的發展趨勢,不斷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為各行業培養了大批工程師、設計師、項目和企業管理等應用型人才,促進了經濟、科技和社會的發展[4]。借鑒國內外經驗,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不僅僅只靠學院,而應調動各方資源,努力拓展應用型人才培養平臺。
1.向官員借師,實現學院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接
政府官員既是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決策者、參與者和執行者,也是專業知識的應用者,相當一部分政府官員來自于應用型人才中的精英。向官員借師,既可以讓教師和學生知道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明確教學方向,還可以直接體會專業知識的運用技能,克服大學教育與現實社會“兩張被”,以及學生所學知識與實際應用不符的現象。比如,實行良性聯動機制,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積極與梧州市政府各部門溝通協調,主動邀請政府官員來學院授課,學生積極參與政府決策調研,使學院師生主動了解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態勢,進一步明確教學和學習目標。同時,通過搭建政府部門與學生實習鍛煉的平臺,使學生早日掌握走進社會的實際工作技能及其社交活動能力。
2.向行業借腦,實現學科設置與產業發展趨勢對接
學院要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有所作為,真正培養出用得上、靠得住、受歡迎的應用型人才,就要避免“人有我設”、“閉門造車”式的專業與學科設置方式,而應根據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態勢,設置專業與學科要有實用性和前瞻性。既要推進學院發展目標和舉措的實施,也要緊扣西江流域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相關專業學科的發展,更要面向西江經濟帶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注重建設與廣西重點發展的14個千億元產業和大力發展的四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和學科,把梧州優先發展的光電信息、醫藥、陶瓷、再生資源等產業集群和林產林化、機械造船、禮品飾品等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作為學科和專業建設的主導方向。
3.向企業借崗,實現人才培養與實踐一線對接
積極尋找學院、學生與企業的利益共同區,連接起校企合作的鏈條,以推動產業發展、服務地方經濟作為學科建設與科研平臺及學生應用能力的基本定位。大力開展與地方工業園區、骨干企業的科技合作,推動校企共建科研機構,培育產學研戰略聯盟,打造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服務地方的鮮明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基地,成為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重要人才支撐,成為梧州信息、控制、機電和化工等領域的重要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成為推動人工寶石產業升級的主要科技力量。同時,通過搭建校企聯盟平臺和對一些相關專業的學習,做到學一個學科,熟練掌握一門知識和實際技能,參加一次實際崗位操作,實現學生學習與企業一線工作崗位“零距離”無縫對接,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運用于實際生產技能的應用水平。
四、以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為契機,努力提高學院影響力,為建設梧州大學奠定良好的基礎;面對學院新形勢新目標,需根據學院所處的區域發展實際,努力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院的區域競爭力和影響力
1.專業設置要“快、準”
立足西江經濟帶的發展需要及時設置、調整專業,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富有競爭力的本科專業,并且在高年級靈活設置專業方向,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職業目標來選擇專業和專業方向,注重學習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逐步發展自己的職業技能。將梧州市優先發展的光電信息、醫藥、陶瓷、再生資源等產業集群和林產林化、機械造船、禮品飾品等產業,以及大力發展的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作為學科和專業建設的方向。
2.課程教學要“實、新”
盡量減少課程數量,特別是原理性理論課程,需要注重課程的實用性,增加課程實踐或實驗學時,提高學生課外學習課程的可操作性、可實踐性,增強學習信心,優化學習效果。建議深入西江經濟帶工業園區、企事業單位一線了解求教育需求,破解課程設置和教學針對性不強的問題??擅嫦蛭鹘洕鷰ЧI園區、企事業單位一線建立師資庫,充分發揮一線專家在實踐和教學上的優勢,破解實踐操作師資不足難題。比如,可邀請工業園區、中恒集團等部門負責人授課,進行面對面交流,加深理論聯系實際的直觀感受,掌握實際工作技巧。
3.教材選用要“特、適”
對教材的選用,需要以應用為主。比如,陶瓷、再生資源、寶石加工等專業為梧州特色,也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自行編寫高質量的教材,既能讓學生所學與實踐一致,適合實際工作需要,突出專業特色,也有利于教師對知識的歸納,教學水平的提高。
4.實踐平臺要“合、引”
在總結廣西梧松林化集團建立教學科研實習基地建設的基礎上,聯系更多的企業,建立長期的校企合作單位,使企事業單位成為學校的實習基地,減少學校在實踐方面的投資,讓學生有機會真正接觸實際的崗位工作。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應著眼于“一桿子到底”,積極引導和吸納企業的參與,及早解決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與制藥、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裝備制造、海洋科學等領域人才緊缺的現象,尤其是加大加快培養梧州市優先發展的光電信息、醫藥、陶瓷、再生資源等產業集群和林產林化、機械造船、禮品飾品等產業急需的人才。
5.改革學生教學模式
當前,有的地方院校提出了“3+1”人才培養模式。所謂“3+1”人才培養模式就是指學生在校內按照教學計劃完成三年以專業理論為主、專業實踐為輔的課程學習后,第四學年在“校外教學實踐基地”集中進行以專業素養與實踐技能為主、專業理論為輔的實踐知識學習的一種新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4]。筆者認為,“3+1”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值得借鑒,但此模式存在實踐時間過于集中,學生對部分學科未能所學即用。因此,可試行“7×1+6”實訓型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在前7個學期中每個學期都抽出一個月時間,對重點專業學科知識進行社會實踐,第八學期即最后一個學期全部時間為總結性實踐。這樣,學生可以對相關學科知識即學即用,增強知識的應用能力。
6.以賽促學
從學院近年教學實踐證明,開展各種各樣的學生專業技能競賽,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使學生所學更加接近實踐。相關專業在第二、第三、第四個學年舉辦與社會實踐相關的專業項目競賽,如寶石、服裝設計、財會操作等專業技能大賽、創意設計競賽等,鼓勵學生把理論知識和學習心得運用于未來工作崗位的摸擬實踐。同時,多組織學生觀摩企業產品及生產、銷售、管理流程,使學用結合更加緊密。對于有一定水平和新創意的學生作品,可邀請企業或其他單位進行品評,并鼓勵企業支持和購買學生作品。
7.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借鑒國際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著力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推進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聯授。尤其要加強與越南、泰國和印尼等東盟國家的教育交流與合作,加強互派留學生、高層教育行政管理人員互訪、合作辦學、漢語國際推廣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為西江經濟帶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培養人才。
[1]席文啟.如何成功建設一所應用型大學[N].光明日報, 2006-12-26.
[2]劉延東.在廣西調研時強調:加快發展教育科技事業[EB/ OL][2012-09-14].http://www.gov.cn/ldhd/2012-09/14/content_2225099.htm.
[3]以產業優勢帶動人才集聚專家探討西江經濟帶產業發展與梧州人力資源開發利用[EB/OL][2010-10-30].http:// www.wuzhou.gov.cn/info/58714.
[4]20年中德合作培養本科應用型人才[N].中國教育報, 2012-10-29.
Innovating the Training M ode for Applied Talents and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W uzhou University
WeiQianmei
(W uzhou University,W uzhou 543002,China)
By interpreting the connotation,standard and features of applied universi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portunity and mission ofWuzhou University.Also,itanalyzes an innovative practical“7x1+6”trainingmode supported by all the resources of administrating,financing,teaching and researching.Taking the advantage of innovation of the trainingmode for applied talents,it proposes to try everymeans to increase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influence ofWuzhou University so as to set a good foundation for upgradingWuzhou University into a distinct-featured,application-oriented local university.
“7x1+6”practical training;benign interaction;training of talents;innovation;competitiveness
G642.4
A
1673-8535(2013)01-0062-05
魏乾梅,梧州學院研究員,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
201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