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芬,蘇瑞琨
(1.梧州學院人事處,廣西梧州543002;2.梧州學院經濟系,廣西梧州543002)
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研究
——以梧州學院為例
李翠芬1,蘇瑞琨2
(1.梧州學院人事處,廣西梧州543002;2.梧州學院經濟系,廣西梧州543002)
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必由之路。能否有效推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因此,應通過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著力打造以應用型學科為核心的人才小高地,推動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構建“模塊”教學模式等措施,打造一支既有扎實理論功底,又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能在理論和實踐結合層面勝任教學工作,能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師資隊伍[1],以適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地方高校;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對策
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熟練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專門人才。他們在企業從事生產、經營、管理等第一線工作,直接執行企業技術標準,從事生產及經營管理、技術項目處置、技術革新等工作。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國家、自治區和梧州市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也是經濟社會變革和發展的需要,更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教育部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出臺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倡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各高等學校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增強科學研究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優化結構辦出特色,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鼓勵行業部門依據國家標準制訂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評價標準。高校根據實際制訂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
面對廣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西江經濟帶建設提供的發展新機遇和梧州市“十二五”期間承接產業轉移按照“雁行陣勢”布局的“334”工程(即形成再生資源、再生不銹鋼、電子信息3個千億元產業;陶瓷、制藥、食品3個超200億元產業;林產林化、鈦白制品、建材、化工4個百億元產業)需要的人才支撐和科技支撐,作為地方高等學校的梧州學院,如果不能準確把握好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模式構建、培養策略等問題,就不能抓住機遇、掌握主動,就不能縮小與區內外高水平學校之間的差距,不能科學發展,最終將在新一輪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梧州學院的辦學定位是應用型人才培養,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資金相對短缺,高水平和具有實踐技能的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在專業設置、實驗室建設、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難以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自學院“升本”以來,一直著力于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實施“教授培養工程”、“博士培養工程”、“教學名師工程”、“研究生導師遴選和推薦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工程”、“高職稱高學歷人才引進工程”等政策措施,鼓勵教職工提升學歷、學位、能力和晉升高級職稱以及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政策和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效,5年間,師資隊伍的職稱、學位結構翻了一番。但是,由于我校原有的教師多注重理論層面的教學和研究,而且年輕教師較多,從高校畢業直接到高校工作,缺乏實踐鍛煉,沒有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和教學要求,所以教學方法重課堂教學、輕實踐教學;在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中,又往往出現理工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專業的人才引進和培養難度大,導致學科發展不均衡,難以適應學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難以滿足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進一步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勢在必行。
應用型師資隊伍既要求有深厚扎實的理論功底,又要求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能在理論和實踐結合層面勝任教學工作,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因此,建議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推動師資隊伍的建設。
(一)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要求“應用型人才”必須具備實踐操作能力、實際問題解決能力、技術創新能力、指揮協調能力等。因此,地方高校在設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考慮。
1.“應用型人才”培養在知識結構設計上應以滿足第一線的實際需要為原則,圍繞工作實際所需知識設置課程并組織相關教學內容,特別強調知識的實用性。
2.“應用型人才”培養在能力體系設計上應以滿足第一線的實際需要為核心目標,應加大實習、實訓課的比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特別強調對學生掌握和靈活應用基本知識的訓練。
3.“應用型人才”在培養過程中應更加強調與第一線的緊密結合,更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并把實踐、實習作為學生融匯貫通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體驗教學活動。
基于上述幾方面考慮,要將梧州學院建設成為一所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成為梧州市及周邊地區最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科學研究和文化輻射中心,除了要有明確的辦學目標和一定的教學設施作保障外,還必須建設好一支教學水平高、實踐能力強,具有行業背景特別是工程背景、專兼結合的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所以,學校應出臺“雙師型教師培養和獎勵辦法”,支持和鼓勵具有講師及以上高校教師系列職稱的教師,申報適合本專業實際工作需要的中級及以上職稱,特別是工程系列中級及以上職稱;支持和鼓勵教師到與本專業實際工作相關的企業第一線參與和體驗實踐工作,或組織教師參加教育部開展的教師專業技能培訓,掌握技能培訓要領和培訓方法并獲得合格證書;支持和鼓勵教師主持(或主要參與)校內外應用技術研究或實踐教學設施建設及技術水平含量高的設計安裝工作,爭取成果被企業(學校)采用,達到同行業(學校)的領先水平,為更好指導學生開展專業實踐實訓活動打好基礎。
(二)打造以應用型學科為核心的人才小高地,吸引應用型教師隊伍,加強教師實踐技能的培養和開發
學校現有“信號與信息處理”、“產業經濟學”2個廣西重點學科,“人工寶石設計與檢測實驗室”1個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學科面向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學校應著力將其打造成為梧州市、廣西高校乃至自治區的人才小高地。通過人才小高地建設,依托重點學科、重點項目、重點實驗室,吸引、聚集和培養一批高層次拔尖科研與教學創新人才和學科帶頭人,圍繞高等教育發展、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戰略目標,加強創新團隊建設,推進學校應用型學科教師資源的培養和開發,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轉化功能。
(三)推動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
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功能主要是以科學研究為支撐,有計劃地開展教師教學技能培訓、教師教學經驗交流和教學咨詢、教師教學效果評價、教師教學資源建設等活動。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線,培養和提升中青年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促進教學模式的改革,促進大學教學研究的精細化,促進全校跨學科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構建,促進教育質量的全面管理,從而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服務區域高等教育和地方經濟建設。主要開展以下活動。
1.教師教學技能培訓
完善教師和管理人員培訓制度;組織開展在職在崗教師的教學發展培訓,新教師的崗前教學基本技能培訓,大學教師專題項目培訓等;提高教學培訓、支持工作的針對性,組織教師參加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開展的高校教師網絡培訓,如精品課程師資培訓等。
2.教師教學經驗交流和教學咨詢
定期組織教學名師、優秀教師開展教學專題研討和咨詢;建立和完善教學沙龍制度;組織教學觀摩研討活動;組織教學研究和教學發展專項研究,并將優秀成果推廣應用。倡導教學名師為本科生開設優質課程,啟發學生的心智和求知欲,在教學實踐中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精心培育教學梯隊,并致力于推廣和傳播教學成果;全校教師以教學研究為視角,積極探索教育教學的普遍規律和學科專業的教學特點,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深入思考和完善教學體系,豐富教學內涵,提升教學效果。
3.教師教學效果評價
完善教學基本狀態檢測評估制度,逐步推行每學期學生網上評教制度,科學設計評估指標,包括:教學實施、教學態度、教學能力、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效果等方面。評估結果及時反饋給各位教師,并作為對教師年度績效考核的依據。每年舉辦全校“優秀任課教師”教學比賽,為廣大教師鉆研教學技能,提高業務素質和教學能力搭建平臺。通過對參賽教師的教案、教學錄像、現場教學等多個環節的評審,為教師提供一個對自身教學進行總結和反思的機會,在競爭性的比賽中,發掘自我潛力,反省缺陷問題,從而在全校推動以教學為榮、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學術文化發展。
4.教師教學資源建設
致力于構筑學校數字信息化教學體系,引導教師將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融為一體,以更豐富和生動的教學手段提升教學質量;建設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網絡示范平臺,收集與提升教學教法相關理論與模式,搭建名師視頻教學平臺;開發制作優質教學資源、教學素材,加強教學資源庫建設及維護。
(四)構建“模塊”教學模式,實行“模塊”招標教學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改革過去依托學科體系、以課程為單位的教學內容結構,嘗試結合某一行業甚至某些明星企業對實踐工作所要求的職業能力設計教學內容,圍繞應用能力培養,將獲得職業能力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相關理論知識加以整合,重新構建理論教學和應用能力培養模塊,實行“模塊”招標教學。通過對競標“教學團隊”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思路、內容、方式、方法以及團隊成員的授課水平進行嚴格審核決定中標的“教學團隊”,由中標團隊負責對相關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實踐鍛練環節組織教學,使學生通過對集成化知識的通盤學習和實踐,掌握實際工作要領,畢業后能直接融入社會,為社會服務。
因此,教師隊伍應該實行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方式;同時盡量聘用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專兼職教師;并探索校企合作的柔性人才引進方式,根據“模塊”教學需要聘請具有行業背景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梧州學院的優秀畢業生擔任“模塊”設計顧問或兼職教師,讓他們站在企業的角度,評鑒或參與制訂梧州學院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并在課堂教學、實習實訓、實踐鍛練、畢業論文等方面給予指導,為本校學生開設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教育、形勢與政策教育講座或從事實際操作課程教學,使學校的人才培養和企業的人才需求有效銜接,真正實現專業課的有效實用。
(五)加強對教師的分類管理、評價和考核
明確從事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思政教育的不同類型教師的崗位職責和任職條件,結合崗位特點和任務要求制定相應的聘用、考核、晉升、獎懲辦法。實行績效工資改革,探索以教學工作量和教學效果為導向的教師崗位績效工資分配辦法。對于“模塊”教學中標的“教學團隊”,通過學生在網上對各教學“模塊”評分的方式遴選優秀教學“模塊”,予以重獎,激勵教師把主要精力用于應用型人才培養上,進而帶動全校教師甚至是我校教師與校外專家“強強聯合”,不斷開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精品教學“模塊”,使“應用”成為學校學科布局、專業設置、教學模式、質量評價、科學研究的主色調[2]。
[1]李曉菁,劉小丹,李衛東.地方高校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策略研究[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2(2):71-74.
[2]魏朱寶,劉紅.錯位與重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1(7):79-81.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eaching Team for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Taking the Case ofW uzhou University
Li Cuifen1,Su Ruikun2(1.2.Office of Personnel ofW uzhou University,W uzhou 543002,China)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is the only way to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local universities.Whether it is possible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trainingmode for talents largely depends on the whol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team.Therefore,in order to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ducating applied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it is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establishment of teaching team of“double-qualified”teachers,construct applied-subject-centered hill of excellent teachers,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improvement center,establish“module”teachingmode,etc.so as to establish an teaching team of applied teacherswho have profound and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better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competence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eaching work,capability of training studentswith 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local university;teaching team of applied teachers;counter-measure
G642.4
A
1673-8535(2013)01-0067-04
李翠芬(1968-),女,廣西梧州人,梧州學院人事處副處長,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副研究員,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蘇瑞琨(1965-),男,廣西梧州人,梧州學院經濟系金融保險教研室主任,經濟學專業講師,研究生,經濟學學士,主要研究方向:金融投資。
201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