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芳
(蘇州高新區第二中學,江蘇 蘇州 215129)
新課程改革下的物理課堂教學,應該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營造自覺主動、活潑生動、師生互動的美妙課堂,要讓課堂充滿著“愛”、洋溢著“情”、體驗著“樂”.教師應努力創設活潑生動的物理情境,營造積極互動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和探究,從而營造美妙和諧的物理課堂.在創設物理情境時,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是物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從這一理念出發,教師應充分挖掘利用有用的學生生活經驗、熟悉的生活實例,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進行教學,讓物理更貼近學生生活,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
例如,在“照相機與眼睛視力的矯正”教學中,可讓學生欣賞一組體現地方特色的風光照片,讓學生領略自然、生活的美妙和諧,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從而自然引出照相機知識的探究學習.照相機的主要部件、成像原理是教學重點,教師在課前自制簡易照相機,供學生拆卸、組裝和觀察,從而得出照相機成像的基本原理.這項活動的設計一方面將照相機內部的主要部件和成像原理突出顯示出來,另一方面通過自制教具的使用,可大大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這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實驗、制作的科學意識.隨后,教師手把手指導學生利用真實的單反相機進行實際拍攝,并當場輸入電腦觀看不同的拍攝效果,探究其中的原理.這項活動旨在激發學生學習攝影的興趣,促使學生產生進一步學習攝影技術的動力,培養大膽實踐的能力.另外,在教師手把手指導學生使用專業照相機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了師生間和諧、融洽的關系.
在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與物理有關的生活實例有許多.通過這些實例,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自然而然地走進“物理世界”.這時學生十分容易意識到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發現物理是如此有趣又有用,從而激發其探求物理知識的興趣,自覺主動地進行物理探究學習.
中學生在學習物理過程中,通過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獲得外界信息,能明顯地增進記憶、提高學習效率.現代媒體的使用,可以更好地提供圖像、聲音、動畫、影視等多?感官的物理情景,使學生充分發揮其各個感官的功能,這也符合中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利于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液體的壓強”的課堂教學引入時,通過播放一段深海沉船視頻,讓學生看到隨著船體的不斷下沉,海水一下壓碎船艙玻璃洶涌而入的景象,從而引出對于液體壓強的學習探究.強烈的視聽效果一下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對于液體壓強的猜想.再例如,“重力”教學引入時,可設計播放一段幽默輕松的視頻,展現太空艙內所有物體失重狀態下的情景,再結合牛頓觀察蘋果下落的情景,既展現科技發展前沿,又將失重狀態與現實生活中物體受重力作用下的狀態產生對比,使學生在新鮮有趣的情境下積極地投入到重力知識的學習之中.另外,對于光、熱、磁等現象,以及發電機、電動機的工作原理等等,可通過圖片、動畫等模擬顯示動態過程、微觀現象,將抽象問題具體化,形象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
教學中適當運用現代媒體,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物理情境,給予學生多感官的刺激,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現代媒體豐富的表現力,能夠充分表現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努力探索、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針對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創設一些動腦、動手甚至動身體的活動情境,讓其在活動中參與、感受、體驗和發現,對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物理有著積極的意義.
例如,在力學部分的教學過程中,可讓學生觀察體驗穿旱冰鞋推墻,用手指向下壓筆尖,演示磁鐵與鐵塊的相互作用等等,來發現力的作用特點.在“摩擦力”的教學過程中,將一端抹了油的塑料棒交給兩位學生,進行拔河游戲,設置疑問,引出課題.在探究摩擦力的影響因素時,讓學生感受手壓桌面滑動時的摩擦力.在“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引入時,請學生表演滑板運動,引出“物體的運動是否需要力來維持?”這一問題的猜想.
在教學過程中,設置簡單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體驗物理現象,發現物理問題,學習物理知識,探索物理規律.使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欲得到增強,積極參與學習探究的主動性得到提高.同時,在這樣的課堂互動活動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得師生間、生生間的關系和諧發展,共同享受探究學習的樂趣.
物理作為自然科學的一部分,貫穿全部人類文化和社會生活,不僅包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物理規律,體現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同時是科學理性和人文精神的統一.物理教師在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同時,應結合教材適時營造人文情境,滲透情感教育,把物理教學與學生的思想、感情、個性、心理等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在力學部分,教師可不失時機地穿插物理學史進行教育,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頓,循著偉人的研究歷程,加深學生對力學概念的理解,并使學生認識到人類認識世界的艱難歷程,學習科學家不畏困難、堅忍不拔的科學品質,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正確的人生觀.教師還可以充分聯系歷史和當前時事進行思想教育.如在“動能 勢能 機械能”的引入部分,播放視頻《甲午戰爭》片段,鄧世昌在彈藥用盡的情況下,號令我國船只撞向敵船,與日本倭寇同歸于盡.同時聯系釣魚島主權問題,明確我國主權神圣不可侵犯.懷古思今,在緬懷抗日英雄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應重視學科間的滲透.如在《聲音是什么》的教學中,在引入和結尾部分分別播放貝多芬的鋼琴曲《致愛麗絲》和《命運》片段,中間穿插貝多芬生平介紹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使學生一邊領略音樂帶來的美,一邊學習貝多芬堅強的意志、高貴的品格,使美育和德育融入到物理教學之中.
人文精神是新課程理念的內在追求,初中物理教學注重科學、技術、社會的緊密聯系,注重學科滲透,倡導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結合.在物理課堂教學中,適當融入人文精神,加強情感教育,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品質,增加社會責任感,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有著重大意義.
物理情境的創設方式有很多,凡是能夠激起學生內心真實需要的問題情境,便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意識和興趣,使其充滿激情地投入到主動學習物理知識、探究物理規律的活動之中.巧妙創設豐富多彩的物理情境,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美妙物理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自覺主動、活潑生動地發展,為實現物理新課程目標奠定良好的基礎.
1 廖伯琴.走進課堂——初中物理新課程案例與評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李眉眉,鄧澤華.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藝術.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3 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實施.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