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榮
(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張家界 427000)
課程觀決定教學觀,教學觀決定學習觀。
基于工作過程教學模式針對職業崗位群,以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為核心,強調職業工作的整體性,以工作過程的“邏輯性”串行組織課程結構,構建“學習情境”并貫穿專業知識點,在教學實施中,重視行為導向教學法,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素養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達到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1]。這種教學模式將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情境有機結合,成為目前適應高職教育的有效模式。
“機械制圖”與“計算機輔助設計與繪圖”是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對該課程學科體系下的知識解構和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重組,開發與設計“機械圖樣識讀與繪制”學習領域課程是實施基于工作過程教學模式,實現該課程“理實一體化”與“教學做合一”的重要保證。以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為例,對“機械制圖”與“計算機輔助設計與繪圖”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與探討。
行動領域是指工作任務的職業情景,是與本專業緊密相關的職業、生計和社會行動情景中構成職業能力的工作任務的總和。職業行動領域調研與分析是建立專業課程體系的前提。
1)崗位群和培養目標的確定
中國制造業的飛速發展,給機械類專業畢業生帶來較好的就業前景。根據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械類專業畢業生崗位就業跟蹤調查及專業、行業調研,確定了普通機床操作工、數控機床操作工、機械產品裝配工、機械加工工藝員、產品售后服務員五個崗位,及其面向各機械裝配制造企業,培養在生產一線從事機械加工、裝配、工藝規程編制及產品售后服務等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2)崗位(職業)描述
為實現課程內容學習與實際工作的良好對接,通過專業指導委員會中來自企業和行業的專家指導,了解崗位(職業)中的具體工作環節,對崗位(職業)的工作任務、工作條件和員工前提條件等進行翔實的描述。
3)典型工作任務的確定
根據崗位群中崗位(職業)的描述分析,提煉確定各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各崗位典型任務見表1。

表1 典型工作任務的確定
4)典型工作任務的分析
對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即從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工作對象、使用工具、工作組織、工作要求等方面進行分解和細化,這是典型任務向行動領域轉化的重要基礎。以“識讀零件圖”和“識讀裝配圖”兩項典型工作任務中為例,其分析情況見表2。
5)行動領域的提煉及轉化
行動領域的提煉必須以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為基礎,從典型工作任務的工作對象、工作內容、工作任務、工作方法、工作性質是否相同、相似、是否關聯等方面分析。對上述“識讀零件圖”和“識讀裝配圖”兩個典型任務,考慮兩種典型任務雖然工作對象不同,但工作內容基本相同,對工作任務所隱含的工作過程知識、技能分解,可提煉得出“機械圖樣識讀與繪制”行動領域。

表2 典型工作任務分析
學習領域是行動領域的教學歸納,是按照教學論要求對職業行動領域進行歸納后用于職業學校的教學行動領域。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的轉化必須按照教學實施的可行性、行動過程的連續性、行動目標的指向性,行動內容的多維性,工作過程的典型性、知識與能力的關聯性、教學方法的普適性[2]及工作行為的層次性原則進行。行動領域轉化成學習領域是以職業能力開發為目的。
1)職業能力分析
職業能力包含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機械圖樣識讀與繪制行動動領域要求具備的專業能力包含使用繪圖工具的能力、查閱國家標準的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制定相關技術要求的能力、繪制零件圖和裝配圖的能力、識讀零件圖和裝配圖的能力、計算機繪圖的能力等;方法能力包含學習能力、思想政治素養、職業道德、人文素質等;社會能力包含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觀察能力、審美能力、溝通能力等。
2)學習領域確定與描述
根據對各崗位職業能力所需要的知識領域進行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資源和評價標準等內容分析歸納,可確定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課程體系由8個核心學習領域及4個拓展學習領域組成。由課程體系結構可見,機械圖樣識讀與繪制為重要的專業基礎主干學習領域課程。

圖1 機械設計與制造課程體系
1)載體和學習情境的確定
學習領域的表現形式由若干個學習情境構成,因此,確定學習情境是學習領域涉及的核心,也是學習情境設計的基礎。學習情境的設計要注意4個原則:(1)完整的工作過程。學生在完整的工作過程中,完成知識的掌握,技能的訓練和職業工作的操練。(2)學習情境排序要遵循職業成長規律。(3)學習情境排序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4)學習情境的設計要選擇合適的載體。通常可將任務、項目等作為載體。載體的確定需要專業教師與企業專家共同分析加以確定。
機械圖樣的識讀與繪制學習領域課程總體目標是使學生具有識讀現代工程圖樣的能力和初步表達設計思想的能力,為專業學習打好基礎[3]。圍繞該總體目標,通過對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注重手工繪圖和計算機繪圖內容的銜接,分解出工作過程隱含的知識,建立工作任務與知識、技能的聯系,選擇了4類典型圖形繪制任務為載體設計了4個學習情境及16個子情境,見表3。

表3 學習情境設計
2)學習情境的描述
學習情境良好設計是保證學習情境順利實施,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而對學習情境的準確描述則是學習情境良好設計的重要基礎。以3-2子情境軸的零件圖繪制為例,內容見表4。

表4 學習情境的描述
3)學習情境的組織與實施
學習情境的組織與實施按照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6個步驟進行。在每一個步驟過程,要綜合考慮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及手段的使用。子情境3-2軸的零件圖繪制組織與實施過程見表5。

表5 學習情境的組織實施過程
教學評價是發揮評價教育功能的有效手段,其評價指標和方法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起著導向、激勵和質量監控的作用[4]。對學生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學習評價,要注重建立過程與結果考核相結合,過程考核為主的理念,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過程評價和學生個體縱向評價共舉、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機械圖樣識讀與繪制學習領域”課程評價體系表如表6所示。

表6 “機械圖樣識讀與繪制學習領域”課程學習評價體系表
1)課程知識體系對比
課程開發前,課程教學以學科知識為中心,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知識的完整性,課程開發后,課程教學以技能培養為中心,強調在工作過程中隱性知識的學習。以筆者曾使用過教材“機械制圖”(金大鷹 2001)、“計算機繪圖”(管文華2005)與機械圖樣識讀與繪制學習領域課程作對比(見表7),可見開發后的課程將傳統圖形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結合更加緊密,符合時代發展對制圖課程教學提出的要求。基于工作過程,以工作任務為載體開展課程學習,更易實現職業能力的培養。
2)學習主體的轉變
余文森在“論有效教學的3條鐵律”中提到,當學生處于相對獨立和基本獨立的學習階段,具有一定的獨立學習能力時,必須先學后教[5]。依據該理論,注重在學習情境的設計與組織實施中學習主體的轉變。《機械制圖》與《計算機繪圖》開發前,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站在臺前進行知識的傳授,學生坐在臺下被動學習;課程開發后,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按照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過程進行學習,教師站在幕后協助學生進行問題的處理,學生在問題處理的過程中,形成穩定的職業能力。
3)基于工作過程教學模式面臨的問題
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體系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但也因為課程內容的重新整合,使得教學缺乏相應的教材,另一方面,要求專業教師除具備必要的課程理論知識之外,還必須具備足夠的崗位技能及較強的教學組織與管理能力。開展基于工作過程課程教學,專業教師必須做好相應的準備。

表7 課程知識體系對比表
基于工作過程的“機械圖樣的識讀與繪制”學習領域課程打破了原有學科知識模塊化構建體系,以工程實際中4類典型圖形繪制任務為載體,按照實際工作過程開發設計學習領域,將學習領域內容與職業工作內容相融合,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和過程性學習,更容易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更好地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1]吳業紅. 基于工作過程的中職計算機專業教學發展模式研究[J]. 職業教育研究, 2012, (1): 49-50.
[2]許慧珍. 基于職業行動導向的高職工業設計專業課程體系重構[J]. 職業教育研究, 2012, (1): 32-33.
[3]徐躍增. 構件現代工程技術課程內容體系的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 2012, (3): 150-151.
[4]熊志勇, 羅志成, 陳錦昌, 等. 基于創新性構型設計的工程圖學教學體系研究[J]. 圖學學報, 2012, 33(2):108-112.
[5]張淑敏, 陳樹彬, 陳 罡. 基于創新性構型設計的工程圖學教學體系研究[J]. 工程圖學學報, 2011,32(1): 1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