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雨 王偉中 吳傳萬 趙曉斌
(1.洪澤縣農業委員會, 江蘇 洪澤 223100; 2.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 江蘇 淮安 223001)
江蘇沿淮地區中強筋小麥高產優質栽培技術規范
王金雨1王偉中2吳傳萬2趙曉斌1
(1.洪澤縣農業委員會, 江蘇 洪澤 223100; 2.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 江蘇 淮安 223001)
江蘇沿淮地區位于北緯33°線、南北交接地帶,以沙壤土為主要土質類型,前茬以遲熟中粳和中熟中粳稻為主,亦有少量棉花、大豆茬口,年度降雨量變幅大,不均勻,易旱易澇。小麥生產水平差異大,高產地區及田塊產量達550kg/667m2,低產田塊的產量不足350kg/667m2。
2.1產量及產量結構
產量450~500kg/667m2,適宜穗數35萬~42萬/667m2,30~35粒/穗,千粒重40~45g。
2.2品質指標
容重≥790g/L,籽粒粗蛋白質含量≥13%,面粉濕面筋含量≥30%,面團穩定時間≥5min。
3.1品種選用
該區適宜選擇弱春性白皮中強筋小麥品種,目前主要推廣淮麥21、鄭麥9023、西農9718等品種。
Y3.2群體指標
適期播種田塊適宜基本苗12萬~18萬/667m2,冬前莖蘗數40萬~45萬/667m2,最高莖蘗數70萬~90萬/667m2。
3.3施肥技術
3.3.1肥料用量。施純氮16~18kg/667m2,磷、鉀肥施用量根據土壤有效含量合理確定,一般施P2O56~10kg/667m2,K2O10~12kg/667m2。
施用的化肥質量要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規定。
3.3.2運籌比例。氮肥中基肥∶壯蘗肥∶拔節肥∶孕穗肥=5∶1∶2∶2;磷、鉀肥基肥和追肥施用比例為5∶5,追肥在5~7葉期施用。
4.1播前準備
4.1.1外三溝清理與開挖。在前作收獲前人工清理開挖與配套隔水溝、導滲溝和排水溝等外三溝,且逐級加深,隔水溝深100cm以上,導滲溝深120cm以上,排水溝深150cm以上。確保灌得進、排得出、降得下,排水通暢,雨止田干。
4.1.2農機準備。(1) 播種機的安裝與調試。選擇與機具相匹配的動力機具和萬向節,認真檢查機具各連接部位是否轉動靈活,各種間隙是否正常,各潤滑件是否注入潤滑油;同時按使用說明書的要求進行播量調試,并進行試播。(2) 安裝調試小麥開溝機,使其運行良好。
4.1.3種子準備。(1)選用符合國家標準的商品種子。(2) 播前曬種和藥劑拌種。選用6%戊唑醇懸浮種衣劑(立克秀)10ml,加300ml水拌25kg小麥種子,預防小麥散黑穗病、紋枯病等系統侵染病害與土傳病害。
4.1.4騰茬與秸稈還田。(1) 秸稈切碎與留茬。前作收獲時通過機械切碎秸稈,稻草切碎長度控制﹤5cm,旋耕還田田塊留茬高度≤10cm;耕翻還田田塊留茬高度≤30cm。(2) 埋草。①反旋滅茬機埋草:采用大中型拖拉機、2檔中大油門作業,以保證埋草深度≥15cm,提高整地質量和秸稈還田均勻度,滿足播種要求。②耕翻埋草:對連續多年只旋耕而沒有耕翻的麥田,要推行耕翻埋草,耕深≥25cm,并堅持旋耕3a,耕翻1a,以破除犁底層,為根系下扎、降水和灌溉水的下滲創造良好條件。
4.2播種
4.2.1播種期。10月20日~11月5日為宜。
4.2.2適宜播期播種量。根據預定基本苗12萬~18萬/667m2,商品種子發芽率、千粒重和不同耕作及播種方式適宜播期條件下田間常年出苗率等因素,將適宜播量安排在12~14kg/667m2。
4.2.3晚播播種量。遲播小麥每遲播1d,增加0.5萬/667m2基本苗,但即使采用獨稈栽培技術,基本苗也不應超過30萬~32萬/667m2,其最大播量也不應超過17.5~20kg/667m2。
4.2.4施用基肥。施45%復合肥(N-P2O5-K2O:15-15-15)25~35kg/667m2,尿素5~8kg/667m2。有條件的地方提倡增施有機肥1000kg/667m2以上。
4.2.5播種方式。(1) 旱茬小麥全部推廣使用機械條播。(2) 騰茬及時且墑情適宜的稻茬小麥,采用條播機精細播種,行距25cm,播深2~3cm。(3) 騰茬較遲、土壤含水量較高的稻茬小麥,改用小麥均勻擺播機均勻撒播,采用人工撒播的要注意提高播種均勻度。(4) 播期遇旱,需適時搶墑或造墑播種,或播后及時窨灌齊苗水。
4.2.6播后鎮壓。播后開溝前,用直徑≥30cm的石磙或專用鎮壓機械鎮壓田面,使耕層緊密,以利于提高出苗率,促進全苗、齊苗和保墑防凍,確保安全越冬。
4.2.7內三溝配套。(1) 于播種后進行機械開溝,每3~4m開挖一條豎溝,溝深20~30cm。距田兩端橫埂2~3m,各挖一條橫溝,溝深30~40cm,田塊長超過100m的應加挖腰溝,并確保內外三溝相通。(2) 還草田塊需通過減少畦寬(lt;2m),提高內三溝開溝密度和深度,增加溝系取土量和對畦面覆蓋,防止露籽現象;同時提高灌排效果,減輕澇漬危害。
4.2.8封閉化除。播后苗前墑情適宜時,選用50%異丙隆125~150g/667m2對水40~50kg噴霧,封殺雜草。
4.3苗期管理
4.3.1查苗補缺。因旱缺苗斷壟的麥田,要及時查苗補種,補種可先浸種催芽,用500倍磷酸二氫鉀浸種6~12h,促根壯苗增蘗。
4.3.2查草化除。(1) 以單子葉雜草為主的田塊,在雜草2~4葉期選用6.9%驃馬60~80ml/667m2對水40~50kg噴霧。(2) 以雙子葉雜草為主的田塊,在小麥4~5葉期、雜草基本出齊后,選用20%使它隆乳油30~40ml/667m2對水40~50kg噴霧。(3) 單、雙子葉雜草混生的麥田,可將相關藥劑進行復配使用。
4.3.3查肥補肥。基肥施用量不足的田塊,在小麥2葉1心期,補施苗肥尿素3~4kg/667m2。
4.3.4查溝補溝。進一步清理疏通內外三溝,保持溝系暢通無阻,并用清溝土做好壅根培土。對冬前因整地質量差,土壤架空造成干旱缺水,形成黃弱苗的田塊,要及時澆灌越冬水,補充水分,保苗越冬。
4.3.5旺苗鎮壓。對冬前和初春出現旺長的麥田,采取鎮壓等措施,適度抑制生長。
4.4春季高效管理
4.4.1春季化除。雜草防治指標為禾本科50株/0.11m2、闊葉雜草10株/0.11m2,對草害達到防治指標的田塊,在冷尾暖頭,日均溫穩定在8℃以上時,根據草相,選準藥劑,及時化除。
4.4.2紋枯病防治。拔節初期,對紋枯病病株率達20%的田塊,及時采用井岡霉素或己唑醇、戊唑醇等藥劑進行大劑量(300~500g/667m2)、大水量(100kg/667m2)潑澆或噴霧。
4.4.3拔節肥。在小麥基部第一節間接近定長、葉齡余數2.5時,宜施45%復合肥(N-P2O5-K2O:15-15-15)20~25kg/667m2、尿素7~8kg/667m2作拔節肥。高產田提倡將拔節肥中的尿素推遲到小麥葉齡余數為0.8~1.2葉時,作孕穗肥施用。
4.4.4倒春寒補救。(1) 凍害倒春寒的補救要因倒春寒發生時間和危害程度而定。(2) 凍害發生早,幼穗凍死率﹤5%,存活莖蘗﹥預期穗數1.5倍的田塊,可不采取補救措施。(3) 對莖蘗幼穗死亡率﹥10%以上的麥田要及時追施恢復肥,一般凍死率在10%~30%的麥田,可追施尿素5kg/667m2左右,凍死率超30%的麥田每增10%,增施尿素2~3kg/667m2,上限值不宜超過15kg/667m2,以爭取“動搖”分蘗成穗,減少產量損失。
4.4.5灌水和降漬。(1) 春水。對因春旱受凍麥田,應趁返青期土壤返漿的有利時機,鋤劃保墑,提高地溫,一般不宜澆水;但遇持續長時間干旱,應在氣溫驟降前及時澆水,以減輕“倒春寒”危害。(2) 拔節水。拔節、孕穗是需水的關鍵時期,有灌溉條件的麥田,遇旱應立即澆水;沒有灌溉條件的麥田,需組織葉面噴水,以緩解旱情。(3) 排水降漬。遇雨及時清溝降漬,保持排水順暢,達到雨止田干。
4.4.6防倒伏。群體較大田塊,于拔節初期(2月底或3月初)用矮苗壯60g/667m2或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50~70g/667m2對水30~40kg粗噴霧進行化控。
4.5后期管理
4.5.1白粉病防治。孕穗期田間白粉病病葉率達20%~30%左右時,用15%粉銹靈可濕性粉劑20~30g/667m2對水40~50kg噴霧。
4.5.2藥肥混噴。(1)赤霉病防治:揚花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5~100g/667m2對水40~50kg噴霧,遇雨及可能重發病年份應進行二次用藥。(2) 蚜蟲和黏蟲防治:田間蚜蟲有蚜株率達5%~10%、黏蟲發生量達10000頭/667m2時,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50g/667m2對水防治。(3) 噴生化制劑:結合穗期病蟲害綜防,用小麥專用維他靈25g/667m2進行肥藥混噴。
4.5.3預防高溫熱害。灌漿期于高溫來臨前,用尿素0.5~1kg/667m2對水40~50kg均勻噴灑,以延長葉片青枯衰老,預防“高溫逼熟”和“干熱風”的危害。
4.6收獲
小麥臘熟末期及時搶收,防止爛麥場。收獲后及時曬干揚凈,保持籽粒含水量﹤12.5%,貯藏于通風干燥處。
2013-08-26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蘇中試驗站項目;省農業三項工程項目“現代農業(稻麥)科技綜合示范推廣(洪澤)”(課題編號:SXGC[2012]206);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項目“江蘇稻麥大面積均衡增產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課題編號:2012BAD04B08)。
王金雨(1965-),男,農藝師,主要從事小麥優質高產增效栽培技術集成示范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