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生華
(云南省保山市騰沖縣馬站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保山 679101)
騰沖縣是云南省啤飼大麥主產區之一,其面積和產量位于全縣小春糧豆之首,居水稻、玉米后的第三大糧食作物,2011年全縣大麥種植面積1.3萬hm2,總產4 002萬kg,是支撐全縣畜牧業和飼料加工業發展的支柱,而騰沖縣北部高海拔鄉鎮啤飼大麥種植面積占全縣80%,因此,啤飼大麥成為推動該縣西北部農民增收增效的龍頭產業。
馬站鄉位于騰沖縣城北部23 km處,是全縣海拔最高的一個鄉,鄉轄8個村民委員會、123個村民小組,有總人口27 057人。鄉政府駐地海拔1 870 m,年均氣溫14℃,年降雨量1 700 mm。全鄉共有統計耕地面積1 986 hm2,其中水田945.3 hm2、旱地1 040.8 hm2、土地詳查耕地面積3 638.7 hm2,其中水田 1 323.1 hm2,旱地2 315.5 hm2,屬田少地多的一個山區農業鄉。全鄉耕地主要分布于海拔1 820~2 350 m之間,土壤類型多為火山灰土,耕層深厚,自然肥力較高。啤飼大麥在馬站鄉已有20余年的種植歷史,是歷年冬季農業開發的重點項目,2011年種植啤飼大麥 1 133.3 hm2,單產 138 kg/667 m2,總產234.6萬 kg。
2009年馬站鄉共完成優質啤飼大麥推廣1 066.7 hm2,通過成熟測產調查,共測28點,平均理論單產 384.4 kg/667 m2,最高單產550.4 kg/667 m2;2010年完成優質啤飼大麥推廣1 133.3 hm2,與2009年相比增66.7 hm2,通過成熟測產調查,共測26個點,平均理論單產309.3 kg/667 m2,最高單產 436.3 kg/667 m2,由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近180 d,馬站無降雨,旱情十分嚴重,造成啤飼大麥產量下降;2011年小春共完成優質啤飼大麥推廣1 133.3 hm2,通過成熟測產調查,共測25個點,平均理論單產400.3 kg/667 m2,最高單產544.8 kg/667 m2;2012年小春共種植優質啤飼大麥推廣1 239 hm2,與上年同比增105.7 hm2,通過成熟測產調查,共測20個點,平均理論單產為390.4 kg/667 m2,最高單產 583 kg/667 m2。以上推廣示范結果表明,通過近4年來大麥科技措施改進,高海拔地區啤飼大麥生產還有較大的增產潛力,只要品種對路,技術措施到位,生產水平還可較大幅度地提高。
通過前幾年的示范推廣,目前在馬站鄉表現較好的高產、耐寒、抗病、生長整齊的品種主要是V24、云大麥2號、保大麥6號、保大麥8號等品種。
馬站鄉推廣的啤飼大麥品種屬中早熟品種,但比本地老品種大麥生育期稍長,最佳播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種,對難于犁耙的田塊,可采用坂墑麥,搶節令播種。
近年來,隨著啤飼大麥面積的擴大,大麥黑穗病及條紋病日趨加重,因此,必須認真抓好種子處理,方法上采用播種前曬種1~2d,藥劑處理種子為每10 kg種子用6%立克秀5 ml對水濕拌種(1 kg種子加0.15 kg水)或15%粉銹寧(1 kg種子2 g藥)濕拌種,種濕即可,種干即播。
堅持分墑條播,均勻蓋土,保證出苗整齊,多棱大麥播種8~10 kg/667 m2、基本苗12萬~15萬/667 m2左右、有效穗35萬~40萬/667 m2左右;二棱大麥播種10~12 kg/667 m2,基本苗16萬~18萬/667 m2左右、有效穗50萬~65萬/667 m2。板墑麥2 m開墑,溝寬0.3 m,凈墑面1.7 m,溝深溝直、墑平土細,拉線條播,每墑種6行,行距28㎝左右。碎墑土蓋麥或起溝土蓋麥,種肥入土、減少露種、露肥;泡墑麥 (犁耙后種植)理墑跟溝條播或起溝條播,減少起溝撒播,杜絕撒播畜耙或撒播機耙,凈墑面1.7~2 m為宜,防三子 (深子、露子、叢子)、促苗早、苗全、苗齊、苗勻。
以中等肥力田塊為例,施腐熟廄肥1 500~2 000 kg/667 m2作底肥,播種時再施尿素18~24 kg/667 m2、普鈣30~40 kg/667 m2和硫酸鉀6~10 kg/667 m2作種肥,分蘗肥尿素12~15 kg/667 m2,拔節肥尿素5~10 kg/667 m2;抽穗后每次用磷酸二氫鉀200 g加尿素500 g對水噴施1~2次,以增加結實率提高產量。
啤飼大麥根系分布較淺,過干過澇均不利于根系正常生長,因此,在正常情況下要適時灌好、出苗分蘗、拔節孕穗和抽穗灌漿水,做到速灌速排。
一是作好麥田化除,清除雜草為害。雜草2~3葉期,用25%高效異丙隆加50%撲草凈50 g/667 m2對水60 kg噴霧;其次是及時防治麥蚜和黏蟲;二是分蘗盛期、抽穗期、灌漿期用14%蟲蚜通殺100 ml/667 m2(或索蛛)對水45 kg噴霧防治蚜蟲和紅蜘蛛三次;三是認真防治好條紋病和白粉病。
大麥至蠟熟末期麥粒中有機物質不再增加,干物質積累已達到最大值,即為收獲適期,此時黃熟麥粒達到80%以上,莖葉穗均轉黃色,莖稈仍有韌性,籽粒含水量為25%~28%,適時收獲的大麥產量高,品質好,收獲過早,飽滿度差,千粒重低,產量不高,皮殼呈黃白色,而無光澤,品質下降;收獲過遲,莖稈和穗頸干枯變脆、容易折稈斷穗,造成產量損失。在收獲時盡量用機械收獲,保證豐產豐收。
留種田在黃熟中、后期一定要認真去雜去劣、單打單收、曬干揚凈、精心保存,嚴防象甲蛀食。
通過近4年來對啤飼大麥科技措施改進,高海拔地區啤飼大麥生產還有較大的增產潛力,只要品種對路,技術到位,生產水平還可較大幅度地提高。同時有效緩解大、小春兩季矛盾,對高海拔地區農戶增產增收,小春糧食產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確保了糧食生產安全,同時促進了畜牧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