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河北承德交通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河北 承德 067000)
某公路路線全長11.46km,共分2段。其中一段原為舊路,里程為9.604km。路面寬為9m,兩側各0.3m路肩石;路面結構為面層4cm瀝青碎石,基層為18cm二灰碎石,底基層為15cm12%石灰土、15cm10%石灰土。另外一段線段長度1.856km,路基寬12m,路面寬11.4m,兩側各0.3m路肩石。路面結構為上面層3cm細粒式瀝青混凝土,下面層5cm瀝青混凝土,基層為18cm二灰碎石,底基層為15cm12%石灰土、15cm10%石灰土。
通過對舊路現場調查發現,由于過往車輛繁多,道路年久失修,損壞極為嚴重,道路深坑多達100余處,另有幾處深達1m的大坑,目前坑洼道路難行,特別是雨季根本無法通行,曾多次造成車輛側翻;且沿線經過村鎮多,排水不暢,對舊路路基路面造成了嚴重破壞。同時由于該路段技術等級低,路面窄,車輛擁堵較為嚴重,加之大型車輛碾壓,路基路面嚴重破損。為解決公路兩側村鎮交通來往和主要公路連接需求,本項目與等級公路交叉2處,進行渠化交通設計。與其它道路交叉8處,進行加鋪轉角處理。
公路設施的主要功能是為車輛順暢、快速和安全的運行提供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國家頒布的技術標準、規范也是基于這一原則確定的。本項目在選擇工程設計標準時應當從公路的這一主要功能出發。能最直接反映公路流通功能的是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這兩項指標實際上就是對公路基本功能的反映,通行能力是否滿足遠景交通量,是對工程技術標準的基本要求,而服務水平則從車輛運行狀態的角度,對工程技術標準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通行能力是實現服務水平的基礎,對通行能力的要求,最終體現在服務水平的滿足程度上,因此,對服務水平的要求已經包含了對通行能力的要求。如果選擇的設計標準在滿足技術經濟要求的前提下,既能提供足夠的通行能力又能保證車輛的快速、順暢,所選擇的技術標準就是合理可行的。
按照交通部頒發的《公路工程技術標準》,公路等級的選用應根據公路功能、路網規劃和交通量,并充分考慮項目所在地區的綜合運輸體系遠期發展等因素,經論證后確定。根據交通量預測結果,本項目到2026年將達到9 674輛(折合小客車)。按照《公路工程技術標準》中關于公路等級和與之相適應交通量的規定,本項目處于二級公路的適應范圍。根據交通量預測結果及項目實際情況,設計速度采用60km/h。依據 《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03)進行通行能力計算,一般段采用雙向兩車道二級公路標準,路基寬度為12m,建國鎮街里維持原路面寬度21m不變。主要技術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技術指標表
對本公路項目考慮加寬為標準二級公路,一般路段路基寬為12m,路面寬為11.4m,其中建國街里現為21m,此次維持路面21m不變,因路面破壞嚴重,利用價值不大,考慮挖除新建;而對于第二段則采取維持路面11.4m不變,考慮對舊路面稀漿封層。
其中第一段舊路路基寬9.6m,路面寬9m。該段采用雙向兩車道二級公路斷面,路基加寬為12m,路面為11.4m,其中行車道寬2m×3.75m,右側硬路肩寬1.95m,橫坡2%。該段路基標準橫斷面如圖1所示。該段采用雙向四車道公路斷面,路基寬為21.2m,路面為21m,其中行車道寬為4m×3.75m,右側硬路肩寬為2.75m,橫坡為2%。

圖1 路基標準橫斷面
根據本地區自然條件,結合近年來公路建設經驗,路面結構方案全面考慮了經濟合理性,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以降低造價。結構設計還應考慮施工方便、養護維修容易和行車平穩舒適等特點。瀝青面層宜采用重交通瀝青。
根據沿線的自然地理環境、工程地質條件、材料來源和現有公路施工、使用情況的調查,可供比選的路面有水泥混凝土路面和瀝青混凝土路面兩大結構類型。兩種路面結構各有其優、缺點。瀝青混凝土路面接縫少、行車舒適、變形調節性好,而且開放交通快,但瀝青混凝土路面所用瀝青質量要求高,而且隨著國際石油價格的大幅提高,瀝青價格不斷上漲,修建瀝青路面的費用不斷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總體造價較低,但不適用于地材匱乏地區使用,另外由于接縫降低了行車舒適性,雖然相對使用壽命長,維修、養護費用低,但一旦損壞,維修成本非常大。結合本地區特點并考慮施工方便、養護維修容易、行車平穩舒適等特點,本工程全線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
根據公路等級,交通量大小及沿線氣候、土質、水文和材料供應情況,本次大修推薦的路面結構層如下:上面層采用4cm細粒式瀝青混凝土,下面層采用5cm中粒式瀝青混凝土,基層采用18cm水泥穩定碎石,底基層采用30cm二灰土。具體的路面結構圖如圖2所示。

圖2 路面結構圖
一般路段路基填土高度小于等于3m,采用植草防護;路基高3m以上,采用格網防護,并進行綠化,美化路容。對橋頭路基及可能受河水沖刷的路基邊坡,全部采用漿砌片石防護。同時對本公路項目一般路段采用植草防護,路基高3m以上,采用漿砌片石或格網防護。
路基、路面排水采取綜合規劃、合理布局并與沿線排灌系統結合協調的原則,確保原供水、排水系統暢通。路基排水設計根據沿線地形、地質條件及降雨量的大小,通過截、排和引等方式,將路基水大部分引入沿線溝渠內,主要排水設施有:街道化治理、泄水槽、排水溝和急流槽等,其中建國鎮街里部分路段已有地下排水設施考慮利用,無地下排水設施的此次也考慮地下排水。本路處于平原區,地面自然坡度小于1/1000,積水除距河流較近處可以通過邊溝排出外,距離較遠的難以排出。為此,兩側邊溝采用斷面均較大,以蓄存積水,并通過滲透蒸發排除。該項目與等級路交叉需進行渠化交通設計,與其它道路交叉,進行加鋪轉角處理。
另外,考慮到行駛在高等級公路上的車輛,車速高是其顯著特點,提前預告前方道路與環境實際情況,提醒道路使用者及早識別、判斷是很重要的。因而本項目設置指路標志、禁令標志、預告標志及村鎮警告標志。所設標志建議均采用反光材料制成,以提高交通標志的夜間可見功能,保證交通安全。本工程的標線(路面標線)主要包括寬度不同、虛實不一的車道中心線、邊緣線、車道分界線和斑馬線等,根據道路的使用功能,分別表示出車行道、路肩以及交叉口的渠化標線車道指向,以便車輛各行其道,完善交通流的組織、達到行車安全之目的。防護設施是針對車輛在高等級公路行駛的特點,在妨礙交通安全的地點,為減少事故發生的頻率,降低事故造成的損失,而采取的工程措施。本項目本著經濟、實用方針,本工程防護設施在臨近深坑路段采用波形護欄進行防護。
文章結合某公路舊路改造設計實例,提出舊路改造設計標準應在滿足技術經濟要求的前提下,確保道路既能提供足夠的通行能力又能保證車輛的快速、順暢。針對路基、路面及其公路設施等方面進行探析,提出本工程所采用的設計措施,可為同行提供指導。
[1]趙峰濤.高速公路舊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技術研究[J].安徽建筑, 2010, 28(8): 118-119.
[2]李夢瑞.沙漠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寬容設計成套技術研究[J].江蘇建筑, 2010, 27(4): 31-33.
[3]馮德飛,盧文良,張樹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寬容設計成套技術研究[J].山西建筑,2009,31(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