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國
(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河北 石家莊 050031)
近幾年來,河北在瀝青路面改造工程中采用了就地冷再生技術,取得顯著成功,就目前改造道路的狀況而言,沒有出現松散、泛油、推移和車轍等病害,行車舒適性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本文就瀝青冷再生技術的優勢進行分析,結合技術經濟評價,具體闡述了瀝青冷再生技術帶來的巨大效益。
瀝青混凝土路面就地冷再生技術的第一個優勢就是其環保功能。在對環保要求日益嚴格的今天,大量的道路需要養護維修。采用就地冷再生技術,一是不需要從自然界開采大量的砂、石和瀝青等原材料;二是不向自然界傾倒大量的廢舊瀝青混合料;三是常溫條件下就能實現正常施工,節約了大量的能源。因此,就地冷再生技術可以帶來非常顯著的社會效益。
目前,傳統的瀝青混凝土路面的養護方法是將舊路面冷銑刨,撒一層粘層油,然后用全新的瀝青混合料攤鋪。瀝青混凝土路面的就地冷再生百分之百利用了舊瀝青混合料,再生維修時只添加再生劑和部分新瀝青混合料,使得路面的維修成本顯著降低,根據國外經驗和京津塘高速公路2002年中修的經驗,其費用僅占傳統維修方式的70%~80%左右。因此,就地冷再生技術可以帶來非常顯著的經濟效益,對業主來說,可以減少資金的投入和風險。
瀝青混凝土路面就地熱再生可以只對一個車道進行維修,維修時只需封閉一個車道,其余車道可以開放交通,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路面維修給交通帶來的干擾和影響,特別是對收費的高速公路,其優越性更加顯著。
典型的冷再生施工,均為一次性作業,高附著力的輪胎僅在路基上通行一次,而且再生機可靠的深度控制能夠有效避免對再生層以下結構層的擾動和破壞,所以路基的損壞會大大減少。
冷再生施工產生的較厚鋪層內,不存在傳統施工方法中有時出現的較薄鋪層間的薄弱界面,還能夠保證舊路材料與新骨料和穩定材料的充分拌合。水和其它液態穩定材料通過微機控制經一系列噴嘴在整個轉子寬度范圍內均勻的灑布。冷再生劑微機控制的精確的輸送和計量裝置為獲得優質再生材料提供了保障。因此,再生料、水和水泥穩定劑連續、充分的攪拌確保了再生材料的生產質量。
由于不存在舊料的運輸問題,不需要其他機械對舊料的耙松和破碎,不需要大塊材料的去除和專門破碎,更重要的是施工過程的一次性作業特點大大簡化了施工工序,從而縮短了施工時間。另外,就地冷再生技術具有在不確定的天氣條件下保證連續施工的優點。只要不降雨或者降雪,都可以進行施工,這些優點對于確保縮短工期至關重要。
舊瀝青路面材料就地冷再生技術具有簡化施工工序、節約原材料、縮短工期和保護環境等優點,同時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環境效益。
下面以京滬高速公路河北工程段為例討論冷再生的經濟效益。2008年3月,該公路樁號為K1356+426~K1379+600的大名段長23.1km改建工程中使用WR2500型冷再生機進行了路基穩定土的就地冷再生。改建工程的實踐證明,其工程造價比較低,且質量也很好。
以3 000m2基層處理為例(如表1所示),證明傳統方法挖除外運舊結構層需16h,路基整平、重做石灰穩定土底層需16h,共需32h,平均耗時38.4s/m2;而舊路就地冷再生技術,準備工作需2h,再生工作需5h,共需7h,平均耗時8.4s/m2。

表1 冷再生與新建方案工期對比
使用冷再生機施工完成的依托工程為6km路基穩定土工程 (厚度為20cm、總面積為3.9萬m2),結算工程費用總支出為34.35萬元。如果用傳統路基穩定土制作方法施工,需將挖除的舊瀝青路面油石及石灰土基層土運往遠離施工工地的指定地區,重新制作新的路基穩定土層,這樣施工完成的6km路基穩定土工程總投資測算需51.7萬元。相比較,使用冷再生機施工比傳統施工方法降低了工程投資17.34萬元,每公里工程造價降低投資為17.34/6.3=2.8萬元。
在人、機、料、法和環五個條件都滿足施工要求的情況如下,無論是在人工費、材料費還是機械費用方面,冷再生施工都要比傳統基層施工節約費用。而且,目前正是冷再生機高速發展時期,大面積施工的增加會使臺班費及基層的造價降低,可節約更多的資金。
本文根據河北省冷再生技術應用現狀和使用效果,對再生瀝青混凝土和普通瀝青混凝土再生路用性和經濟性進行對比分析,希望對于指導瀝青混凝土再生應用決策具有參考價值。
[1]吳敏.乳化瀝青和泡沫瀝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J].建筑技術開發, 2010, 27(6): 20-24.
[2]彭勇,孫立軍,石永久,等.瀝青混合料劈裂強度的影響因素[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07,37(6): 1304-1307.
[3]JTG D50—2006,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范[S].
[4]嚴金海,倪富健,陶卓輝.改性乳化瀝青—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9,26(9): 41-45.
[5]李立寒,曹林濤,羅方艷,等.瀝青混合料劈裂抗拉強度影響因素的研究[J].建筑材料學報,2004,7(1): 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