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靜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 河南·新鄭)
城鎮化是人類文明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綜觀世界各國的城鎮化歷程,無不伴隨著教育的發展。據預計,“十二五”期間,中國的城鎮化率將超過50%。然而,教育資源配置卻面臨效率與公平之間的選擇,人民群眾對城鎮高水平教育呈現日益高企的巨大需求。本文從中國城鎮化進程對中國城市教育帶來的影響為出發點,結合國內城鎮化與教育資源配置的現狀,以河南省為例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在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對教育制度和體制、教育政策、教育理念等方面提出對策及政策建議。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非農業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由此產生的快速增長的城鎮人口與教育資源缺乏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而人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量的增加與教育資源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也是最基本的問題。
通過抽樣調查河南省部分城市和鄉鎮的學校情況了解到,城鎮化進程中教育資源配置現狀及問題大致如下:
1、硬件配備差距較大。城鄉間生均教學設備及設備利用情況差異較大,尤其是教學設備的配置(多媒體教室的配置、體育器材以及場所的配置)等方面存在極為明顯的區域差距。
2、師資力量差距較大。生師比可從某個側面反映出教師的使用效率及教師的分布情況,河南省與較發達地區的生師比仍有顯著的差距。(表1)優質教師資源城鄉分布極不均衡,表現在義務教育學校師資的學歷結構和中級及以上職稱教師比例,從學科分布看,農村教師結構性缺編的整體情況比城市嚴重。
3、教師隊伍穩定性差距較大。相對于城市教師,農村教師工作變動頻繁,優秀教師流失嚴重。
1、城鄉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由來已久。自2007年以來,我國農村地區開始全面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城鄉基礎教育普及率都比較高。但是,從義務教育的財政經費投入、教師師資水平、辦學條件等方面比較,農村與城鎮基礎教育投入仍有很大差距。
2、教育資源及教育資金投入水平較低。盡管我國在教育發展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是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更高標準來看,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約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軟肋”。目前,城鄉教育差距、地區差距、學校差距依然存在,擇校現象屢禁不止、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歧視等諸多教育不公現象依然存在。
3、城鎮化進程中面臨教育資源重新整合的問題。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全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撤鄉并鎮”。城鎮化的進程導致了人口的集中,有效地降低了公共服務的成本,節約了政府的投入。同時,城鎮化率提高之后,對公共服務的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國采取的是高度行政化的教育資源配置方式,行政區劃的合并對教育資源的整合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這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供我們考察城鎮化對教育資源投入的影響。城鎮化、人口集聚之后,包括學校建設在內的教育資源面臨整合的問題,而加大投入則是保障質量提升的必要條件。
4、計算機網絡建設不足,擴展優質資源的遠程教育無法得到真正實施。由于計算機網絡的建設與維護不到位,計算計網絡教師人才匱乏,使得一些邊遠地區學校因為沒有計算機網絡或因為計算故障無人維護而無法真正實現遠程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表1 各級普通學校生師比
5、在城鎮化進程下,農村和近郊學生整體素質低于城區水平。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進城務工農民由于受到戶籍制度和經濟條件的限制,無法將子女帶到城區上學,致使農村和市郊留守學生增加,由于這些學生大都是隔代培養,缺乏父母的監督,導致整體素質下降。城鎮化進程中,同時在正常的、穩定的兒童和留守、流動的兒童之間的教育差距也很大。
1、自然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農村教育作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子系統之一,其發展必然受環境和發展水平制約。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特別是新農村建設戰略的實施,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城鄉分割局面逐漸被打破。但是,在現實中消除城鄉差距、改變城鄉“二元現象”在今后將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2、國家教育發展戰略中的城市偏向型政策。長期以來,我國的“精英教育”理念使國家教育投資長期集中于高等教育和城市居民的教育。在教育制度的設置與安排中,也突顯出明顯的“城市取向”,采取城鄉不同的教育投資模式和不公正的高校招生政策,這些都自然地構成了城鄉教育的嚴重差別。國家教育資源的配置,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的配置明顯向城市傾斜而非向農村傾斜,由于城鄉教師待遇差距等問題,甚至一些農村中的優質教育資源還在不斷地向城市流動。其結果直接促使城鄉之間本來已經存在的教育差別繼續擴大。
3、受教育權利公平保障措施未執行到位,教育投入失衡。我國基礎教育受教育權利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得到公共教育財政的充足保障,正是由于我國在執行教育政策時,執行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權利的法律和政策所需的配套資源的缺乏或使用不當或低效率使用。我國的基礎教育財政體制、各地歷史傳統、人口等因素的綜合累積影響,導致了人們基礎教育平等受教育權利只得到了部分實現或低水平的實現與保障,造成了我國基礎教育受教育權利公平的法律規定與實際保障的脫節。
4、未合理吸引民資進入基礎教育發展領域。教育問題是關系民生的頭等大事。我國教育歷來存在優質資源不足的問題。集中體現在地區間的不平衡、學校間的不平衡、學校內部的不平衡等資源不平衡現象。這直接導致人們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而搶奪優質教育資源。這種搶奪戰從幼兒園一直蔓延到本科、碩士、博士階段,使人們的幸福指數下降。所以,為了讓人們幸福地學習,必須要增加優質教育資源,推進教育均衡發展。
一直以來,在國家教育投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優質教育資源的投入與培植還是主要依靠政府投資,未合理吸引民辦資本進入基礎教育發展領域。因此,為了緩解國家教育資源投入不足的狀況,應大力鼓勵民辦教育資源的投入,并促進教育公開機制形成正確的社會引導機制,以更好地引導學生的入學選擇,并有力地促進了城鎮化進程下對教育的需求。
1、加大教育資源投入,改善教育分配不均衡問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如何促進教育公平是代表委員關心的焦點問題。實現教育公平,要從彌補城鄉鴻溝入手。教學設施陳舊、教師隊伍老化、教學質量堪憂的農村教育一直是中國教育發展中的一個短板。具體的,可以增加對教育基礎相對薄弱學校的資金投入,做到專款專用,使不同學校的基礎設施得到均衡的發展。還可以在縣城、集鎮修建教育園區、寄宿制學校,可以把人口流動造成的留守兒童的中學教育問題在城鎮更好地解決。嘗試把全縣的高中和大部分初中學校辦在縣城或條件較好的集鎮,以吸引優秀大學畢業生在此任教,使廣大農村學生享有與城鎮學生同等優質的教育資源。促進教師的合理流動,在一定區域內、一定時段的合理流動,使得義務教育教師這個最重要的資源能盡可能均衡配置。
2、靈活的配置教育資源,實現基礎教育的多種供給結構。目前狀況是我國教育資源的投入仍嚴重不足,在進一步深化教育撥款體制改革和學校經費使用制度改革,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率和效益的同時,要加大民資教育的投入,實現基礎教育的多種供給結構。國際經驗表明,私人供給或市場供給較公共供給能夠有效緩解財政壓力,因而是一項對社會各個方面都具有重大正的外部性的活動。由此,應充分發揮社會各種力量,增強基礎教育的供給能力與質量。
3、提升人口城鎮化發展質量,著力解決轉移人口“融入”問題。城鎮化是人口遷移和轉換的過程,表現為人口大規模遷移,同時城鎮化也是人口身份轉換的過程。在推進城鎮化教育資源配置的進程中,要著力解決“進入”與“融入”的問題。首先,要進一步探索教育福利與戶籍脫離的管理制度,加快落實以穩定居住為依據的城市戶籍準入制度。其次,要加快推進勞動就業、義務教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形成轉移人口與城市居民身份統一、權利統一、地位平等的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實現國民教育等各方面均等化,促進轉移人口積極融入城市,保障轉移人口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并做好與高中教育的銜接。
4、充實城鎮人力資本,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城鎮化不僅是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的過程,更是城鎮文明、生活價值等向鄉村滲透和擴散的過程、人們綜合素質提高的過程。在此基礎下,我國應該以發展投資少、收效快、可行性大的職業性教育。我國目前的發展方式還主要依賴于廉價勞動力的優勢,仍屬于粗放型的發展。如果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順利轉型,加快城鎮化建設的進程,還需要大量專業化的高技術人才,這些都要求我國必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首先要加強資金投入,開辦教學質量高、社會公信力強的職業學校,扭轉職業教育不被公眾認可的局面。
[1]汪光燾.城鄉統籌規劃從認識中國國情開始——論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城市規劃,2012.1.
[2]許經勇.“三農問題”與工業化城鎮化道路的內在聯系[J].廣東社會科學,2003.5.
[3]余益中.城鎮化建設與農村教育改革.教育研究,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