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艷 余靜 賈全紅
(銅仁學院體育系 貴州銅仁 554300)
體育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不對傳統的體育課程模式進行改革,就不能充分發揮體育的獨特教育作用,就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1]。2000年始中國啟動了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課程改革。2002年7月,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高等教育階段《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即“綱要”)。綱要中進一步確定了體育課程的性質、指導思想、內容和評價等,尤其針對以往教學大綱更是提出了體育課程的五個教學目標,為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提供了明確的目標和發展方向。新《綱要》不論是在教學的指導思想、目標體系、結構體系,還是在教學時數的規定方面、評價體系上都與以往的體育教學大綱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今,面臨新環境、新概念、新要求,銅仁學院公共體育教學改革進行狀況如何。本文以銅仁學院公共體育課程改革里的普遍問題進行研究,把體育課程改革實踐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探索課程改革發展的對策,為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銅仁學院的研究對象為公共體育課教學。
查閱大量資料,研究體育課程改革的相關文件,認真讀2006~2012年《中國學校體育》學術期刊上與課改有關的文章,對“新綱要”頒布后出現的有關實施建議和實施情況方面的論文作了研究分析,并進行了歸納和整理。
根據研究的需要,設計了“銅仁學院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實踐情況調查表”對體育系擔任公共體育課的教師進行調查。問卷涵蓋基本情況、認識調查、現狀情況、意見和期望調查四部分。共發放問卷48份,回收46份,95.8%為有效問卷回收率,除去1份無效問卷,為93.8%的問卷有效回收率。
對獲得的資料進行統計處理。
綱要中并沒有具體專門指定公共體育教學的同意教材,這就為各高校自主選擇教學內容提供了更廣的空間和自由度。
從表1可以看出,銅仁學院公共體育課程選教材的時候,并不完全受統編教材的影響,而是以統編教材為底,補充一些喜聞樂見并與體育目標相適應的內容,如訪談中發現很多老師開展了遠足、登山和當地的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內容。所以在選擇教材的種類時,地方自編教材、學校補充的教材內容、自編教材也占了相當的比重。

表1 體育課程教材來源的調查
從表2中可以看出,選擇以終身體育為指導思想的體育教師有42.2%;以健身教育為指導思想的體育老師為31.1%;以快樂體育為指導思想的體育教師為15.6%;以全面發展為指導思想的體育老師為11.1%。當前部分教師的體育指導思想與認識上和新《綱要》的思想是一致的,但也存在著差異,這些反映了對體育課程指導思想的認識不足,需要加強學習、提高認識。學校體育教育的目標制定不完整,是因為學校體育指導思想的定位不全,可由此引發學校體育課程體系建設一系列的操作偏頗問題的出現,最后導致“育體”功能的欠缺發揮。

表2 體育教師對體育課程指導思想的認識調查
就學校體育目標而言,強調“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主”,又必須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2]這是一種“人本主義”教育理念。據調查表明,47.9%的體育教師把學校體育的目標和體育教學的目標混淆。在教學目標的構建和實際運用中,要有待改善“教與學”關系的處理;還要進一步重視學生主體的需要及個體價值的確認;有待完善教與學的目標轉換機制。目前,體育教學目標涵蓋了智育、德育、美育、體育的各個方面。施良方[3]認為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之一就是課程本身的特性。因此,今后應該解決的重要問題是:在體育課里如何實現這些目標。據調查,部分學校存在重視顯性目標而忽視隱性目標,導致知識教育、技能教育或體質教育在體育教育實踐中單純的出現。
體育教學中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既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前提和條件,又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內容和任務。在師生互動的作用下,實施新課標產生的效果。可見有46.7%的教師認為學生能主動學習,效果較好;有60%的老師認為學生非常喜歡體育課而且有濃厚興趣;有11.1%的老師認為學生喜歡體育課但不愿參加活動;有6.6%的老師認為學生不喜歡體育課沒興趣;有33.3%的體育老師認為體育課比較以前有了進步,但4.4%的體育教師認為體育課進步不明顯;51.1%的體育教師認為業務水平提高了;48.9%的體育教師認為體育課的練習密度增加了;35.6%的體育教師認為體育課的練習密度減少了(見表3)。

表3 體育新綱要實施后的效果調查結果
由表4可見,新課改教師面臨的困難要繼續抓好,按由高到低的比例依次是:場地器材短缺、缺乏領導的重視、教師的能力需要提高、缺乏參照的經驗、課堂人數超額、缺乏理論的培訓、缺乏同行之間的交流等。
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從教師價值主體向學生價值主體轉化,從注重身體素質向全面發展的方向轉化,如:身體、心理、社會的適應能力,要及時吸收新興體育、娛樂性和民族傳統體育等項目。有利于未來學習、生活所需要的項目應重點進行教學,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在校期間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并強身健體,而且還可以把在校所學到的鍛煉手段來利用于指導畢業后的健身活動。大力宣傳、鼓勵教師自編教材,實現教材體系實際化、多元化、鄉土化。

表4 繼續抓好新課改體育教師面臨的困難調查
課程改革不是一般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內容的增減,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帶有全局性、結構性的教育革新和價值追求,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4]要轉變以教師為主、教材為主、技術為主、課堂為主的舊觀念,把單純運動技術教學為主的思想進行改革,使過去以運動競賽教學為主線的教育,向完善人身體為目標的“健身育人、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轉變。將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作為重點,重視學生身心發展,用豐富多彩的體育與健身手段來培養學生參與體育和健身活動的意識、特長,樹立以增強體質、培養學生體育能力,追求生活樂趣為宗旨的全民健身和終身體育的思想。
目前,體育教師已普遍意識到體育設施在實現體育課程目標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體育場地設施布局的改變對體育教學效果影響比較大,體育場地設施的改善對提高體育課程質量有較大作用。學校應該根據《學校體育工作條例》、《體育法》、《體育器材設施配備目錄》等有關法規制度,搞好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提供必需的物質、技術和經費保障。有計劃地充實體育教師隊伍,增多教師業務培訓與進修機會。另外體育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有關部門也要進行關注與關心,為體育教師的科研和實驗提供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支持。
[1]季瀏.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3.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體育教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51-55.
[3]施良方.課程理論[M].1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45.
[4]張振平.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發展及誤區[J].體育與科學,2003(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