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平
學習倦怠的概念來自于職業倦怠的研究,是由弗洛登伯格(Freudenberger)和馬斯勒其(Maslach)等人提出的。弗洛登伯格(Freudenberger)將倦怠定義為“當個體的工作不被他人或組織所認同且不予相應回報時,個體產生的慢性疲乏、抑郁和挫折感”,[1]馬斯勒其(Maslach)將倦怠描述為情感的衰竭、去個性化和個人成就感低落的現象。隨著對倦怠問題研究的深入,一些學者們注意到學生厭學現象的嚴重,開始將倦怠的研究引入到學習領域。學習倦怠的概念也由職業倦怠引申過來,研究維度也基本相似。楊麗嫻和連容等人將學習倦怠定義為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或缺乏動力又不得不為之,從而感到厭煩,產生身心俱疲并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心理狀態。[2]同時通過研究認為學習倦怠主要由三個維度構成,情緒低落、行為不當和成就感低。
1.無明確學習的目的
在高中時,學生學習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參加高考,取得好成績,上個好大學。來到大學后,很多學生找不到學習的目的,而且有一部分學生在很長時間內內心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上了大學之后,我為什么還要學習?”這是很多學生心理的疑問,沒有目標就沒有行動的動力,隨之就會產生逃課、曠課等厭學現象。學習的積極性較之高中時期有了明顯下滑。
2.無學習興趣
我們對于學生的教育過于急功近利,而缺乏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綜合素質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一些重要學習品質的養成,如學習的主動性,學習的興趣、批判精神等。甚至有時為了達到一時的目的而抹殺了學生的這些品質。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中國學生上到大學之后還有濃厚的學習興趣的人很少,沒有了興趣也就是喪失了探究精神,沒有了學習興趣難免會出現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
3.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是對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為的預期,是對自己能力的主觀判斷。這種預期不僅影響行為的選擇,也對努力程度產生影響,被知覺的效能預期越低,個體越傾向于付出的努力程度越低。很多來上高職的學生高考的分數并不是很高,尤其是近幾年,高職院校的錄取分數屢創新低,大部分高職學生上高職之前在學習方面遇到的挫折普遍較多,在學習能力上的自我評價偏低,認為學不好是自身能力問題,對學習無興趣,消極被動,不戰而敗,對待學習自我放棄。
學校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也非常重要。高職院校的校園學習氛圍普遍不高,很多學生反映看到周圍的學生都不學習,自己也就不想學習,每天更多的時間消耗在電腦游戲、聊天和無所事事上。甚至一些高職院校的教師也認為高職學校只要管好學生不出事就萬事大吉了。高職院校的管理者也普遍將工作的重點放在招生和就業上,存在重管輕教的現象,導致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習氛圍不濃,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高職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對高職學校本身也存在認識偏差。從家長到考生內心并不認同高職教育,認為職業教育低人一等,高職學校就是二流學校。很多學生來上高職并不是自己理想選擇,而是高考失利后的被迫選擇。甚至有些家長和學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寧愿復讀一年再上本科也不愿意上高職學校。學生認為自己沒能力或是運氣不佳沒考上本科才來到高職院校,高職院校就是技工學校,不需要好好學習。他們對自己的前途也失去信心,索性破罐子破摔。
同時,很多學生認為上了大學之后學習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60分萬歲”的思想深入人心。殊不知這時專業知識結構的建立、思維能力的培養為你將來的職業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礎,很多學生上了高職之后,學習能力,思維能力不僅沒有進一步提高,反而還不如高中時期。認為上大學最重要的是接觸社會,當然大學生適當接觸社會對于將來的職業發展是有幫助的,但作為學生最重要的任務還是學習。高超的專業技能也是以扎實的理論知識為基礎的,而這也是進入社會之后參與激烈職場競爭的資本。
高職學生在學習方面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其實與對新環境的不熟悉有一定的關系,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剛來到學校,各方面都比較陌生,對高職老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節奏都很難適應。這就要求學校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對于學生的不適應提供幫助,比如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進行解答。心理老師可以通過心理學的角度,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高職教育的重要性,轉變學習觀念、改變學習方法,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正確地看待高職階段的學習。通過老師的幫助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從觀念到方法的轉變,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順利地完成高職階段的學習任務。也可以通過一些團體訓練活動,有針對性的改善學生消極悲觀的情緒、修正自我概念、重塑自尊,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能力差一些的學生并非不能完成學習任務,只不過所需要學習的時間更長一些,努力更大一些而已。通過心理老師的幫助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學習的好壞并不是因為個體能力的不足,而是跟你的努力程度有很大的關系,幫助學生重拾信心,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繼續面對學習上的挑戰。
高職教師應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在傳統講授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在課堂中可以采用問題情境式教學。老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主動創設問題情境,引發認知矛盾,在學生心理上造成懸念,從而使學生的智力活動水平達到最佳狀態。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引導學生找出答案,最終解決問題。另外還有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教學方法,通過這些方法的采用改變以往學生總是被動聽課的局面,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鼓勵學生主動思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職業教育的核心是培養技能型人才,而高級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隨著現代機械設備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對技能型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高職教學在進行理論傳授的過程中還應增加實踐環節的比重,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實踐課程本身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
學校的校園文化、學習氛圍、師資水平,硬件環境都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高職院校應通過一系列的校園文化建設,努力在校內形成人人愛學習,大家比學習的氛圍。鼓勵學生在學習方面展開良性競爭。通過競爭可以喚醒學生的學習斗志,促使學生投入到積極的學習活動中去,適當的競爭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增強自信。同時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將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相結合,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組織能力、管理能力等的培養和鍛煉,為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技能型人才的緊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瓶頸,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在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中發揮重要作用。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學者的共識。但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社會上普遍存在對職業教育的偏見。高職院校的管理者應加大宣傳力度,引導社會正確認識高職教育,改變人們輕視職業教育的傳統觀念,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職業的良好社會氛圍,為我們高職教育的發展打下堅實的輿論基礎。
[1]Freudenber H J.&Richelson G.Burnout:The-high cost of&high achievement[M].Garden City,NY:Doubleday,1980.
[2]楊麗嫻,連榕.學習倦怠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集美大學學報,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