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斌 湯愛君 馬海龍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在經濟、科技、教育等全球化大背景下,教育及人才與經濟的聯系日益密切,教育及人才對經濟產生的巨大杠桿作用越來越多的得到體現。而傳統的學術型教育方式所培養出的人才在實用性、創造性、適應性等方面的局限性,使其越來越不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要求。正因為如此,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部門積極推動人才培養目標模式的研究和改革,以提高人才的競爭力、適應性,從而滿足社會對專門型應用人才日益增加的需求。專業學位研究生作為最高端的應用型人才,自然成為了各國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其中,歐美作為世界上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最發達的國家,其專業型碩士已經成功取代學術型碩士成為了歐美研究生教育的主體。[1]
我國專業學位教育開展較晚,直到1991年才正式設立專業碩士學位,直到2000年在讀的專業學位研究生仍然只有10 萬。近年來,我國也正重新調整研究生培養的方式和目標,逐漸由以學術型研究生為主的培養方式向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方式過渡,努力接軌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并為科教興國及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人才的保證[2]。特別是我省作為材料生產制造大省,急需相關領域的各種高級專業工程型人才,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已成為了關系我省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
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與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是有很大不同的:學術型研究生在培養過程中更加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及科研技能的培養,人才多輸送到高校及科研單位等;而專業型研究生則更加重視實踐及經驗、不確定知識的學習,培養出的人才職業性更加明確,與社會的聯系更加密切[3]。教育部于2009年下發的《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某一專業或職業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問題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由于我國專業型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晚,培養模式還較為落后,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借鑒歐美發達國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經驗。
綜合來看,世界各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分為以下幾種:
1.美國、日本的“合作教育”:研究生入學學習半年后,便開始進入工廠實習階段,期間學習和實習大致以2個月為周期交替進行,雖然該模式中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經驗的積累也是交替進行的,但更強調研究生所學內容與學生工作領域的相關性,更加注重把課題學習與實際生產中的工作經驗相結合[4]。
2.俄羅斯的“教學生產聯合”:強調利用企業的力量及資源培養學生的同時,為國家節省部分教育投資。
3.德國的“雙元制”:此模式下專業學位研究生既是在校研究生,又是企業員工,在培養過程中更加側重實踐活動,其中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校學習,其余時間在企業參與實踐,即使在校所學習的內容也是為在企業的實習服務的。
4.英國的“學習—實踐—學習”:強調理論聯系實際,使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以發展,并更好的指導實踐工作。
不難看出,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各國專業型研究生培養的重點。而我國專業學位碩士的招生對象主要為應屆全日制本科畢業生,這類學生具備較深厚的理論知識基礎,但對現實中職業領域中的相關知識非常缺乏,所以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重點應放在職業領域實踐能力的培養上,特別是參與到企業產品開發與生產中。
正是考慮我國傳統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不足并借鑒外國先進培養模式的基礎上,我院對專業學位研究生采用“兩段式”教學,所謂“兩段式”教學就是根據工科研究生的特點,將培養過程分為校內的理論知識學習和培養基地的實踐教學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的理論學習中,課程設置應根據課題的研究方向制定,主要為第二階段的基地實踐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第二階段首先在基地完成基本實踐技能的學習,然后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對論文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并收集、整理數據最終逐步完成論文的撰寫工作[5]。
校內培養階段,主要培養研究生的理論知識和綜合素質。以校內導師的課堂講述為主,并邀請企業導師和相關技術人員進行職業基本素質教學,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與研究生互動的方式,使研究生提前熟悉實際生產中的設計思想、技術流程、相關行業標準及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穿插設置實驗教學、專家講座、企業參觀及知識競賽等活動,全面培養專業研究生的各項素質[6]。
培養基地學習階段。首先完成實踐技能的學習,然后在導師指導下對自己的論文課題進行研究,并根據自己的研究結果最終在基地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工作?;赝瓿傻慕虒W體系主要分為企業文化的學習、基地基本實踐技能學習及論文課題的研究三個環節。企業文化學習階段,使專業研究生融入企業文化,完成由學生身份向“企業員工”身份的轉變;基地基本實踐技能學習階段,完成專業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學習;論文課題研究階段,企業導師主要對課題設計內容、遇到的技術、工程問題等給予指導,學校導師對論文的規范化管理及理論上的問題負責,對于考勤及論文進展等情況則由雙導師共同監督管理[7],并穿插引入實踐、學術活動,如課題研討會、學生成果展示會及創新設計大賽等。
與傳統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實踐”的培養模式相比,“兩段式”培養模式具備以下優點:
1.“兩段式”培養模式中,學生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詳細了解職業規范及相關工藝流程,針對生產第一線的攻關項目、技術難題、生產改革等問題進行課題研究,完成學位論文的撰寫。培養方案及相關課程學習由校企雙方根據實際生產聯合制定,使學生所學知識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2.學校與企業的攜手合作,可以事半功倍、優勢互補,研究生作為高端人才直接參與到企業技術攻關、生產工藝的改進等方面,彌補了企業缺乏理論知識指導的不足,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提高了企業的效益,為企業真正的帶來了效益[8]。同時,研究生參與到企業的實際生產中可以使企業更好的了解研究生,并從中物色到企業所需要的人才。
3.“兩段式”培養模式中,企業不但提供研究生實習所需場地,而且直接負擔相關經費,減輕了國家、高校的負擔,很好的解決了專業研究生教育資金匱乏的問題。
4.實踐單位不但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責任,為國家人才的培養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同時宣傳了本單位的企業文化,進而擴大了其在社會中的影響。
校企聯合培養的重要目的在于,使研究生通過培養基地真正的參與到企業的實際生產中,從而加強研究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研究生在基地中的研究課題必然來源于企業的實際生產,即由企業根據自身實際生產中的科研攻關、技術創新等項目選擇并提出論文、課題題目。由企業選題的方式不但使研究生零距離的參與進企業的實際生產中,并且企業對于自身重點的科研項目也必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就解決了高校實踐經費和經驗的不足,同時也解決了企業高端人才的匱乏,真正的實現了學生、企業和高校的“三贏”。研究生的整個培養過程,從最初的校內課程設置到具體的教學方案,到基地教學體系,再到基地引入的各種學術活動都以論文、課題為中心,以適應課題的要求為基礎,重點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培養基地中,論文、課題的研究內容均來自企業生產第一線,研究生通過畢業論文的研究真正的參與到生產第一線,很好的培養了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但在傳統的論文指導模式下,校內導師在“專業性”、“經驗性”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的不足。校企聯合培養模式下,研究生的論文不但來源于企業的實際生產,而且學生的研究也是在基地中通過實踐的方式真正解決實際問題,這就使得傳統論文指導模式的局限性更加明顯。為了更好的對研究生的論文進行指導,我院決定采用雙導師論文指導模式,設立一個校內導師和一個企業導師。校內導師由學校具有導師資格的老師擔任,主要負責論文中理論問題的學術指導、審閱及答辯等;企業導師由相關企業中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的經驗豐富的相關技術人員擔任,主要對論文的選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技術及工程問題進行指導,并負責實踐場地、資金的提供及與校內導師共同審閱學生論文和主持答辯活動等。與傳統的論文指導模式相比,雙導師論文指導模式在各個方面顯示出了很大的優勢:
1.校內導師往往具備淵博的理論知識,主要負責對論文中研究結果的理論部分進行分析指導,使研究生的論文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理論深度;由于研究生的論文課題來源于企業生產實際,企業導師可以對研究生論文中的工程、技術等實踐問題進行深入的指導,在學生不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對研究生理論知識進行實踐性的拓展,并逐漸提高研究生的實踐經驗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發揮了學校老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由于領域背景不同而造成的在知識結構、學科領域及能力等方面不同的優勢和特點,實現了優勢互補,有利于研究生實用性的拓展及實踐經驗的積累。
2.我國專業研究生的論文課題研究過分注重確定性的理論知識,而很少涉及經驗性的經驗及不確定性知識,這大大限制了研究生實踐能力特別是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專業研究生作為高端技術人才,需要具備解決其所學領域中高端技術或工程問題的創新能力?;嘏囵B模式下,研究生直接參與生產第一線,對企業實際生產中的各種客觀問題進行研究,而客觀事物情況往往十分復雜并且與理論模型存在一定的差距,這時經驗和不確定知識往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雙導師中的企業導師正具備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及大量的不確定性知識儲備,可以在實踐中很好地對專業研究生作出指導,豐富研究生的實踐經驗及不確定性知識儲備,為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和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另外,為鼓勵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應建立創新獎學金用以獎勵在課題中取得創新成果的學生,在研究生的畢業論文中鼓勵學生加入專利發明、案例分析等創新思維的元素,對研究生的評價應側重于實踐特別是創新能力等方面。
研究生在基地完成課題研究并撰寫完畢業論文后,應將論文分別提交企業和校內導師審閱。雙導師均審閱合格后,研究生才能進入論文答辯階段。在“雙導師”培養模式下,研究生的答辯環節由企業和校內導師共同主持。答辯組成員除對研究生直接負責的企業和校內導師外,還包括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學校導師及外校教授。論文答辯以學生講述及答辯組成員現場提問的方式進行,其中企業專家、技術人員主要對論文的工程、技術等實踐性方面的內容提出問題,而校內導師、教授則重點根據論文的理論分析部分對研究生進行提問。答辯過程中應重點對論文的實用性、創新性進行考察,同時要求論文在大量數據測試的基礎上,還應具備一定的理論高度。最后答辯組根據校企共同制定的論文標準、論文內容及研究生答辯的表現情況綜合給出答辯意見。
我國傳統的專業研究生培養方式不但嚴重制約了學生實踐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也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院在參考國外先進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對研究生的教學和論文指導分別提出了“兩段式”教學及雙導師制的論文指導模式?!皟啥问健苯虒W在充分提高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及職業素養的同時,也為企業創造了效益、散播了企業文化,并且減輕了國家和學校的經費負擔,可謂是一舉三得。而雙導師論文指導模式的提出,充分發揮了校內、企業導師各自的優勢和特點,很好地培養了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豐富了學生的經驗及不確定性知識儲備,為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王均,李萍萍,楊繼昌.工科研究生“產學研”培養基地建設模式的探索[J].江蘇大學學報,2006,(1).
[2]張競,孔寒冷,王沛民.美國專業科學碩士的創立及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2007,(3).
[3]蔡建化,周宏力.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職業性及其實現[J].中國高教研究,2011,(4).
[4]徐平.美國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國教育研究.2003,(8).
[5]楊華.工科研究生“兩段式”實踐創新培養基地的建設[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4).
[6]石英文,向英明.產學研結合培養創新人才的實踐模式探索—以中南大學為例[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1,(2).
[7]姜云.城市規劃應用型人才“4+1”培養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3).
[8]張建功,劉興華.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過程中產生耦合的機理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