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芝
陶行知曾經說過:“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他們的言行與品格不僅引領著學生成長的腳步與后勁的勃發,更要擔負起創新教育理念,提高國民素質,傳承人類文明的重任。
那么,教師靠什么來擔此重任?我認為,教師的經典意識與文化自覺是基本保證,這就要求教師自身既要具備了敬畏經典,秉承傳統之心,又要具有構建文化自覺,融匯多樣文化的能力。
隨著“后現代”思想日益成為國人的話語,史學界、出版界、電視媒體甚至他們影響下的青少年一代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將歷史文化名人泛娛樂化的傾向。他們挖掘古圣賢和歷史文化名人的缺點、缺陷,追求“新、奇、怪”以獲得驚人之語,不關注他們的歷史貢獻、思想遺產和高尚品格,反而關注他們的私生活,用現代的語境去解讀古圣賢的生活,顛覆他們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推翻大眾對他們的認同。似乎不將之娛樂化,就不足以吸引大眾的目光,獲得眾人對自己的關注度;就不足以發泄心中顛覆性的快感;就不足以標新立異、旗幟鮮明、彰顯個性;就不足以賺取錢財維持生計。
文化經典的泛娛樂化現象使得我們急需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類幾千年的燦爛文明如何才能繼續得以正面弘揚?站在教師的立場,我們如何對待經典,又如何引導學生來傳承經典?
古人說“取法乎上而得其中”,教師一定要具備經典意識。所謂“經典意識”,就是要研究究竟什么是“經典”(即“經典著作”),以什么樣的態度來對待“經典”,即怎樣對待“經典著作”以及相應的“經典作家”。所謂經典著作,就是在一定歷史時代產生過重大而深刻的影響,在當代仍然有重要影響,并且在將來仍然能夠產生影響的那些學術著作。就學科性質而言,經典著作一般都是某個學術領域的開山之作。這樣一些偉大思想家的代表性著作,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因此,它們是具有典范意義和恒久學術價值的杰出著作。所以,我們對人類歷史上那些經典著作應該懷有一種崇敬的心理。
教師的經典意識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自身以崇敬之心閱讀經典,另一方面是積極引導學生以敬重之心傳承經典。
古人就認為“開卷有益”,在這一觀點的指引下,便有了“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韋編三絕”等類似的勤奮見證。很多教育大師、著名學者的經典著作,不僅對一定歷史時代產生過重大而深刻的影響,而且在當代仍然有重要影響,并且在將來仍然能夠產生深遠影響,是其智慧的結晶,具有典范意義和恒久學術價值。
閱讀經典,可以喚起教師心靈的力量。帕克·帕爾默說,教師以心靈導師的身份來啟迪生命。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首先必須喚醒自己的內心力量,保持與自我內心世界暢通無阻的對話。只有當教師能夠真實地傾聽自我,能夠自如地與自我內心意識對話交流,教師的生命意識才會覺醒。這可以由教師的閱讀而開啟。
閱讀經典是教師積淀文化底蘊、構筑文化課堂的理想選擇。經典閱讀的延伸化成了教師的人文修養與文化氣象,也增強了教師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當文化氣息在課堂上氤氳在學生周圍,那些詩意的浪漫、生命的激情會慢慢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溫馨而又堅韌。教育的終極關懷不是單純去傳授知識點,也不是簡單地培養學生具備一些技能,而是要在知識的積淀和技能的習得基礎上,讓學生形成一種人道的人生情懷,具備一種坦然面對世界的人生氣度。
引導學生以敬重之心傳承經典,就一定要讓他們明白,經典的特質包含了典范性、權威性,最具代表性,經久不衰,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最能表現本行業的精髓,最完美。經典通過個人獨特的視界而完成的不可重復的創造,凸顯出豐厚的文化積淀和人性內涵,提出一些人類精神生活的根本性問題,富有原創性和持久的震撼力。經典具有開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的特征。經典是民族語言和思想的象征符號。
因此,面對人類經過幾千年來沉淀下來的無數優秀文化,教師必須懷有一種崇敬的心理學習經典原著,盡量吸收其中的豐富思想營養,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增強自己的認識能力。學習經典重在發現經典的現實意義,在經典的啟發下開闊視野,入木三分地觀察、研究問題。教師只有具備了這樣的經典意識才能高瞻遠矚,才能在智慧的陶冶下終身受益。
另一方面,作為教師,尤為要本著對公眾、對青少年的教育、對文化傳承負責的態度,本著對古圣賢和歷史文化名人敬畏與尊重的態度,引導學生崇敬經典文化,傳承燦爛文明,完成人類文化的精神之旅。
學校是社會先進文化建設、主流文化推進的前沿,教師是改良文化、延續生命和保障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個人和智力“平臺”的提供者。在當前的文化境遇下,教師承擔著更為重要的使命:做學生知識的傳播者、能力的培育者、先進文化的倡導者和文化自覺的傳播者。教師的價值取向直接決定一個教師觀察教育問題的視角。這就需要教師的文化自覺意識。
“文化自覺”的概念是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其中一個含義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他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四句話概括了文化自覺的本質內涵。
對教師而言,文化自覺,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教師對這種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這種文化的起源、歷程、特色、作用和未來有充分的了解與認識。文化自覺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機制,它使教師意識到自己是發展的主體,能夠反思、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它使教師明確自身的文化使命與教育職責。
我們的孩子都是在中國環境中長大、浸潤在中國文化當中、并受其影響,都是中國文化的產物,但并不代表他對此有所認識,這是費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覺”的初衷。教育應該把“文化自覺”理念貫注在每個學生心中,使他們理解所處的社會。
所以,作為一個“文化自覺”的教師必須能夠高屋建瓴地審視我們的傳統文化,從中提取出精髓,為教學所用。費孝通先生就說:“要切實做到把中國文化里的好東西提煉出來,應用到現實中間去”。這從教師的角度來談,就是教師要有對經典文化的思考力,能夠從博、深的中國文化中選取有利于教育的內容,為我所用,從而提高教育的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
現在的世界是一個不斷趨向一體化的世界,文化整合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要求教師要更為了解各民族的豐富文化。但在“請進來”的同時也要“送出去”,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開闊的思維和視野,將其它民族的優秀文化吸收進來,融入到我們的文化之中,讓它們擦出激情的火花,照亮學生語文學習之路。同時,也需要更進一步地將中華文化同當代教育結合起來,并將中華文化建設變成學生關心的事情,實現民族文化的復興和再創造。
文化表現在教師身上,應當是一種超越或超邁的、不為名韁利鎖的內在氣質,表現為高尚的道德人格、高卓的學術品質和高雅的審美趣味,總之,就是健全人性的自由和諧顯現。擁有文化自覺的教師必須具備極高的人生修養、高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人文品格、宏闊的視野和高遠的追求,他才會以非凡的氣度做人,以獨到的眼光教學,他和自己的教育教學變得像詩一樣美麗,像交響樂一樣振奮人心,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教學中要盡量融入社會的、生活的、人文的、世界的、民族、藝術的、文學的思想和文化,努力使文化成為一種教育,把教育變成一種文化。
總之,真正成功的教育塑造出來的是對中國文明具有充分文化自覺的中國精英。我想,只有讓經典意識成為他們的一種文化自覺,讓他們能自覺認識中國文明在當代世界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才能開創費孝通先生所言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局面,這也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神圣而莊嚴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