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君茹 鄭 巖
(大連大學 旅游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公益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非大眾旅游形式,對于大多數的大學生而言還是一個較為陌生的概念,即使是在號稱“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全書——百度百科”上,也只有關于“公益旅行”的概念:“公益旅行”也叫“義工旅行”,主張旅行者在旅游中承擔一些社會責任,如參與保護野生動植物,或者幫助目的地改善衛生、教育、文化狀況。即以旅行之名,行義工之職。再以義工之職,助需要之人。在“公益旅游網”上將公益旅游定義為“公益旅游是一種對當地小區能夠產生直接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并且對旅游者及對益游目的地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負責任的旅游形式。”
最早對公益旅游進行明確定義的學者是Stephen Wearing(2001),他認為“旅游者為了各種原因,以一種被組織的方式作志愿者活動來度假,它包括援助和減輕社會中某些群體的物質貧窮,某些環境的恢復,對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研究。”這也是公益旅游近年來被國外學者廣泛引用的概念。
隨著公益旅游的發展和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大,其必將成為新一代大學生一種較為重要的旅游方式。因此深入了解和認真研究大學生的公益旅游,并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大學生公益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非常必要。
本文主要立足于提高大學生公益旅游的認知度和參與度,從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促進大學生公益旅游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大學生的經濟來源主要來自于父母每個月提供的生活費,而生活費只能解決大學生的基本生活問題,并不能余出太多供其它開銷,因此缺乏旅游經費成了制約大學生參加公益旅游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議政府、學校或社會團體設立公益旅游專項經費,如公益旅游基金等,解決大學生參加公益旅游的資金問題。同時應制訂一系列的公益旅游激勵政策,例如學校以公益旅游實踐換學分、政府為公益旅游提供優惠政策等。以公益旅游專項經費作后盾,并結合一定的激勵政策和鼓勵措施,不僅能使廣大大學生對公益旅游“心動”,并且能采取相應的“行動”。
當今大學生在選擇公益旅游組織時,具有明顯的就近性和傾向性,例如大學生大多對學校組織的或優秀的學長學姐推薦的旅游組織更為信賴,因此,可充分利用名人效應,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和帶動力。
可選擇在社會上有正面影響力的明星作為公益旅游大使,可以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公益旅游中來。同時,學校、社會公益團體或是旅行社可以進行公益旅游統計,以年度為單位,設立公益旅游“雷鋒獎”,評選出“公益旅游達人”等,并且舉辦經驗交流會或者講座,請獲獎者為大學生介紹經驗、宣傳公益旅游,為參加公益旅游的大學生提供溝通交流和經驗分享的平臺,無形中會吸引更多的潛在旅游者參與到公益旅游者行列中。
1. 積極與公益組織合作宣傳。目前,我國志愿者和公益組織十分活躍,旅游企業可以充當橋梁和紐帶,把城市里的志愿者資源和貧困、偏遠地區的資源整合起來,通過和這些組織進行合作,利用公益活動和志愿者服務來擴大影響力。在公益組織利用電視綜藝節目、大型表演進行推廣時,也可以在表演節目中切入相關主題的宣傳活動來宣傳公益旅游,這種生動的宣傳形式更易于被公眾接受。
2. 加強網絡宣傳。在信息化時代,網絡的影響力不可低估,但目前公益旅游的網絡宣傳力度還不夠大、影響面不廣,遠遠不能滿足公眾的需要。所以,應建立專門的公益旅游網站,或是在潛在旅游者比較集中和較為關注的網站,如:校園網站、小區網站、團購網站內設立公益旅游專欄,以此來擴大公益旅游的社會影響力。
3. 充分利用高校資源進行有效宣傳。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組織的各種大型活動進行宣傳。還可在學校成立專門的社團,加強與學生組織的合作,充分利用學校的校報期刊等資源,進行多渠道的宣傳和推廣。
隨著公益和旅游外延擴大以及內涵加深,對公益的理解已經不再停留在簡單的愛心互助,而是提升為更專業化、科學化的綜合行為,并且公益旅游是將公益與旅游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公益旅游者的專業技能以及紀律要求很高。因此,加強對公益旅游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全面提高其素質,提高公益旅游的效能。
傳統旅游產品中,自然保護區、歷史文化遺產通常被開發為觀光旅游產品,革命老區也通常被開發為紅色觀光旅游產品,而忽略了對公益旅游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各地政府、景區景點管理部門及旅行社,應著重研究景區景點存在的公益價值,實施開發符合本地旅游特色的公益旅游產品,并向旅游者加以推廣。很多大學生愿意參與保護文物古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珍稀動植物的公益活動。公益旅游不僅符合科學發展觀,同時也可吸引大量游客,增加旅游收入。
各旅游活動的客體(旅游景區、景點)和中間商(旅行社、各社會團體)努力將傳統旅游產品打造成為公益旅游產品的同時,也可以加強對傳統公益活動開展地的旅游商業化打造。僅僅靠志愿者或者義工團隊的幫助還遠遠不夠,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山區師資不足、醫療設備缺乏等問題;經濟落后地區只有千方百計提高創收能力,知“魚”而更懂“漁”,才能從根本上拉動本地區經濟健康發展。
將經濟落后地區發展成為公益旅游目的地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發展途徑。發展公益旅游既能帶動當地就業,又能增加財政收入,還會吸引一批公益旅游者留下支教,可有效緩解當地師資不足的狀況。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社會公益組織、非政府組織和旅行社合作推出符合大學生消費能力和興趣的公益旅游產品和旅游線路,各大高校在大學生中廣泛宣傳公益旅游。只要三方密切合作,為大學生提供相應的公益旅游支持,公益旅游必將得以健康持續發展。
大學生更信賴學校組織的公益活動。要想進一步挖掘大學生公益旅游的潛力,公益團體或旅行社必須與高校合作,構建大學生公益旅游聯盟,多角度、全方位地利用聯盟體系的資源,擴大公益旅游的認知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拓寬大學生參與公益旅游的渠道。
“五一”、“十一”黃金周、端午節、清明節等節假日是開展旅游活動的黃金時期,傳統的旅游景點通常會出現游客爆滿的情況。公益團體和旅行社可充分利用這些黃金段,引導大學生參加短期支教、醫療衛生救助活動、大型志愿者活動、義工活動等,以滿足大學生們對公益旅游的需求。
同時,寒暑假是大學生特有的假期,也是他們自由支配時間最多的假期,這段時間也是開展公益旅游的良機,更利于長期公益旅游活動的開展,例如山區支教、文物古跡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自然環境及野生動植物的保護等。
[1]Wearings.Volunteer tourism:experiences that make a difference[M].CABI Publishing:Wallingford,2001.
[2]張楊.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 ,2007(5).
[3]宗圓圓. 公益旅游動機、體驗與影響研究述評[J].旅游科學,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