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韻 郝大江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28)
黑龍江省地處我國東北,自古以來從中原遷徙的移民和朝廷流放之人的影響,邊疆的各個少數民族之間不斷融合,從而形成了復雜的區域文化,其歷史與文明之中既保留著濃厚的邊疆風情,又有著深深的內陸文化印記,而邊疆特色與中原文明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
黑龍江省有滿族、蒙古族、朝鮮族、回族、達斡爾族、錫伯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鄂溫克族和柯爾克孜族等10個世居民族。由于黑龍江區域地處平原,水草豐富,土地肥美,故而農業經濟得以發展,并且由于漢族與少數民族在當地的不斷融合,打破當地人固有的生產生活方式,通過與中原文明的不斷融合使得黑龍江區域農業得以持續發展,并由此繼承了我國傳統的農耕文明。
黑龍江區域匯集了鮮卑文化、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和滿族文化四大古代文化源流。從清朝留下的大量歷史遺跡與文獻資料中可以看出,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教育等方面該區域都達到了高度的繁榮。除此之外,黑龍江區域還世居著許多少數民族,幾乎每個少數民族都具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字、宗教、民俗、禮儀等等,為龍江區域文化帶來了多樣化的元素與獨特的魅力。
作為一個邊疆大省,黑龍江從來不缺少異域風情與文化,由于在地理位置上與俄羅斯相鄰,黑龍江省吸收了大量的俄式文化,從衣食住行到文學再到宗教信仰,都充斥著濃郁的俄式風情。另一種對黑龍江省文化影響頗深的外來文化是猶太文化。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猶太人在哈爾濱的寄居有一個世紀左右,并留下了很多豐富的文化遺產。由于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建市不過一個世紀,所以從文學到藝術再到宗教信仰,猶太文化在黑龍江留下了深深的印跡,與俄式文化共同影響著黑龍江區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近代黑龍江區域的崛起是與工業文明分不開的,其工業發展歷程是中國工業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改革開放之前東北地區一直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與較發達地區,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成員,黑龍江省擁有完善的工業基礎,一直源源不斷地向全國提供著工業發展所需資源和產品,是全國工業大省,肩負重要使命。工業的高度發展給黑龍江區域文化帶來的不僅是經濟上的發達與相對獨立,而且還賦予了黑龍江人勤勞、奉獻、樸實包容等性格特質,而這些特質正是黑龍江省自身發展所依靠的內在力量。
農耕文明對黑龍江區域的影響體現在各個方面。在黑龍江人的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管理制度、政治理念等方面都能發現農耕文明的印記,而其對黑龍江省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農耕文明的核心理念便是順應自然,崇尚和諧,這一點在黑龍江省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及不斷普及環保理念、綠色文明中都得以體現,由于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以及傳統理念的不斷回歸,黑龍江省在推廣綠色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績。由于長期從事農業種植和畜牧養殖業,黑龍江人大都性格獨立自主,開放包容,并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近年來,黑龍江省經濟的飛速發展正是農耕文明的體現,但也帶來一些弊端:由于農業離不開土地作為支撐,農耕文化的局限性逐漸顯現,給黑龍江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帶來極大的阻礙。由于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活動,龍江人形成了對土地的極度依賴心理,小富即安,盲目守舊,抵觸變革,得過且過,小農意識難以根除,這些都阻礙了改革創新與經濟發展。黑龍江省的近代高速發展離不開工業的進步,過度發展重工業導致黑龍江省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由于觀念落后和體制機制束縛黑龍江省經濟落在了全國后面,失去了以往的活力。
黑龍江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很多已被國家和聯合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列,在保護黑龍江省文化資源的前提下對這些資源合理利用,大力發展旅游產業以及相關的服務行業,對黑龍江省經濟的加快發展必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但是在多元民族文化帶給我們豐富的歷史遺產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問題:黑龍江省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開發利用還過于簡單粗放,沒有扶持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不利于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一方面浪費旅游資源,而另一方面由于粗放式的開發使得旅游資源被人為破壞,由此帶來生態環境問題。雖然獨立、奮進、開拓、進取已成為黑龍江人的基本性格特征,移民文化帶給黑龍江人的是開放包容精神,但是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開拓進取、不怕苦累的精神,產業發展模式粗放、創新型企業太少、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不高,這些都極大地阻礙了黑龍江省經濟的快速可持續發展。
無論是來自民族的還是外來的文明,多元文化確實曾經為黑龍江帶來了勃勃生機,但是由此帶來的民族認同感減弱也阻礙了黑龍江區域經濟的發展,多種文明在這里交雜相匯,存同去異,形成新的文明,而由這種文明發展出來的經濟缺乏統一的引領,向心力不足,導致經濟體系的發展不完善,進而無法形成具有相對特色的商業文化和金融圈,這些都間接地削弱了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的實力。
黑龍江區域的歷史尤其是近現代史,是一部開拓與奮進的歷史,黑龍江人的文明也是工業與農業相結合的文明,獨立自主,奮斗富強,拼搏進取,開拓未來既是龍江的創業精神,也是區域文化的精髓。黑龍江的歷史與文化給其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針對黑龍江省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本文從發揮區域文化優勢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提出以下對策:
農業是華夏文明長盛不衰的基礎,是我國人口生存的基本保障,故黑龍江省應大力提倡發展農業文明,保持優良的傳統,摒棄落后觀念,并將其作為引導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經濟進步的重要價值理念之一,在繼續提倡吃苦耐勞、艱苦奮進精神的同時,還應大力提倡自主創新、勇于變革精神。而針對工業文明的遺留問題,應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產業發展方式制定相應對策,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合理分配資源,使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協調健康發展。要調整產業結構,首先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如今,黑龍江省主導產業仍舊是能源、石化、農業、畜牧業和食品等能源資源產業,由于資源的稀缺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黑龍江省的經濟增長方式應致力于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努力發展“高、精、深”產業。其次是要做好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工作,大力培育替代型產業,努力向多元化發展,避免單一產業為城市發展帶來的局限。第三是應統領全局,合理配置人才、資本、科技資源等要素,使其發揮最優效用,以更科學合理的方式促進黑龍江省經濟的發展。
發展區域經濟首先要認清黑龍江省的區域優勢,基于黑龍江省情,農業的穩定發展是重中之重,其中種植業、林業、畜牧業不僅是黑龍江省,更是我國不可或缺的基礎和戰略性產業,所以黑龍江省應該在保持農業發展水平的基礎之上向集約型轉變,與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同時努力維持生態平衡,防治水土流失。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黑龍江省經濟增長必須沿著可持續發展道路前進。對特色的石油、礦產資源必須限制開采,并且要大力發展能源資源的深加工業,不斷升級生產加工技術以提高能源利用率。應大力發展旅游業,并注意加強生態保護,做到有目的、有計劃、有節制地開發。要注重休養生息,退耕還林,發展綠色生態旅游。同時,應做好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在此基礎上建設新人文景觀,開發文化旅游項目,不斷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
黑龍江省經濟在不斷發展的同時,區域文化也隨著經濟的影響出現新的發展趨勢,不論是文化影響下的經濟發展,還是經濟發展帶動的文化創新,都應把握二者發展態勢,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相互引領新的前進方向。促進區域經濟文化發展,首要任務是增強區域文化認同感。由于黑龍江省內各區域的經濟發達水平的差異,導致文化發展的程度各異,所以必須進行優化調整,在弘揚民族文化的同時兼顧包容,促進民族交流與融合,完善文化體系,共享文化成果,以增強民族認同感與凝聚力。區域經濟文化大繁榮,歸根結底離不開產業化經營。應延長產業鏈條,促進經濟深化發展,同時以產業覆蓋范圍為基礎,發展體系完整的文化產業。
本文旨在分析黑龍江省的特色區域文化構成,并通過文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做出對策理論分析,為黑龍江省區域文化的建設發展提供了較為系統的理論支持,同時也為黑龍江省經濟文化共同發展提供了方向與對策。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區域文化的支持,而區域文化需要區域經濟的高度發展作為保障。區域經濟與文化之間的關系隨著經濟的高度發展將會聯系得越來越緊密:先進的、與經濟相適應的區域文化會促進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而落后的、不兼容的區域文化則會阻礙區域經濟的發展;反之,經濟發達的地區其區域文化發展水平較高,而經濟欠發達的區域文化影響力也會被削弱。區域經濟的發展,核心是競爭,而競爭的籌碼則是區域的特色文化與特色資源。國家東北振興戰略的實施是黑龍江省大力發展區域經濟文化的絕佳機遇,要保護傳統,改革創新,兼容并包,獨立自主,積極建設大美龍江,樹立龍江新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明價值體系,順應時代潮流,奮勇前進,從而實現黑龍江省經濟文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1]姜莉.非正式約束與區域經濟發展機制研究:主體功能區建設的理論探索[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3(1).
[2]郝大江.基于要素適宜度視角的區域經濟增長機制研究[J].財經研究,2011(2).
[3]白雪艷.我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探究[J].對外經貿,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