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思蘭
本文就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探索談幾點個人看法。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具有其規定性的課程形態,簡單來說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它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等領域,并滲透信息技術教育。
校本課程作為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相對應的一個課程板塊,是最能顯示特色和個性的一部分,對學校特色的形成、教師的專業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培養舉足輕重。課程專家傅建明教授認為,學校課程建設“在形式上看是‘以校為本’,而其背后的真正的哲學理念是‘以人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發展為最高目標”。學生是學校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開發的指導思想應以學生個性的健全和發展為本。
我校生源外來人口子女占我校生源的相當一部分,因此在子女教育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尤其是在習慣養成方面存在的差異尤為明顯。多數學生勞動的興趣濃于學習,喜動不喜靜。偶然的一節勞動月研究課《草花結》引起了大家的思考:課上,從學科老師對此內容的思考與實踐,感到教師有自身優勢和發展潛力。特別是學生往日那漫游的眼神、心不在焉的表情,全不見了。學生興致勃勃的在探討,求知的眼神是那么專注。看來編織能凝聚學生的心神。我們何不以編織為切入點,輻射到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我校學生多數來自全國各地,家長隊伍將蘊藏著豐富的編織教育資源。
編織工藝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校本課程的開發,將有助于這一民族文化得到流傳和發展。
鑒于以上思考,我們確立了校本課程——《探究編織工藝》,并明確了今后的發展思路:即以課程改革為平臺,以校本課程開發為載體,拓展綜合實踐活動資源,豐富綜合實踐活動內容,逐步形成學校特色。
評價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研究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同樣也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教育手段,評價引導了學生的發展方向。通過評價,學校驗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研究的可行性、有效性及教育價值;了解教師掌握教學計劃和目標的實現情況,作為改進教學的依據;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正確認識自我,促進學習,張揚個性。
在多元化評價的實踐探索中,我們改變了以教師為主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家長、教師共同參與到學生學習活動的評價中,做到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在評價形式上,也力求新穎、多樣,使學生參與評價不覺得枯燥。我們主要采用的方式有:(1)設計評價表。學生和家長借助評價表進行自評、互評、家長參評,教師做綜合性評價。(2)隨機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發言、作品、小組合作情況等,及時給與簡短的評析,既體現教師對學生的激勵,又幫學生明確努力方向。(3)張貼。利用教室的評比欄、板報、檔案夾,把學生的作品張貼或收集,供學生、教師、家長賞析、評議。(4)評選。以競賽的方式,要求學生選出自己得意之作參加評選,學生、學校評比組或家長共同參與評選,選出學校、班級的編織明星、編織小巧手、最佳創意獎、最佳合作獎等進行表彰。
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使學生改變了過去那種被動接受評判的狀況,發揮了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在評價過程中,學生主動地學習、主動地自我建構,不斷自我完善,充分發揮了學習主動性。
在評價目標上,力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去體現,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整體提高。
從學生參與活動的投入度,口語、文字表達,編織作品過程等方面及時加以評價,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個性的張揚是一種很好的促進。教師的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顯得尤為重要。課上教師的一句簡短評價、一個贊許的眼神和賞識的手勢,都是對學生最好的鼓勵。在學生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評語:“你是我們班的編織之星”、“你有一雙藝術家的慧眼”、“你的創意令老師佩服”等。評價內容的多樣化,更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帶動了課題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對學困生的評價尺度要寬松一些,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速度、作品的質量與種類等要有分層要求,目的是激勵學生在不同層面上都有發展提高。如在每學期的全員考察中,學校列出多種考察項目,讓學生自選項目和數量。在文化探究方面有:辦手抄報、編織體驗寫作等;技能考察有:基本結(選1-3種)、變化結與自我創新(選1-2種)等。
多元化評價策略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綜合能力的有效提升。孩子們對編織技能的熱愛、編織文化的探究、編織體驗的表達等興趣越來越濃。在教學實踐中,多元化評價的反饋調節作用、激勵性作用得以充分體現,評價逐步成為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的有效方式,成為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研究的生機與活力。
教師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研究的主力軍,沒有教師的積極參與,課程整合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因而,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是課程整合的重要保證。
我校采取“集中培訓、自學探究、教研活動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全體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自確立了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后,我們充分挖掘自身潛力,為老師們購買相關書籍、材料。利用假期,讓有編織基礎的教師對全校教師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培訓。通過集中培訓、互助、自學等多種形式,老師們逐步掌握了編織的基本技能,于開學初全部通過學校課程管理小組的考核。取得合格證書后,依據個人申報、測評考核,擇優聘任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研究課題教師。隨著研究的深入,又通過專題教研,骨干教師上觀摩課,班級間的參觀學習,班與班之間互派小專家傳授經驗等形式,不斷解決教師的困惑及實現均衡發展。這種互通有無的研究交流形式,初步造就了我校以研代訓,資源共享的校本研修模式,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研究的參與者呈多元化是本次研究工作的一大特點。各級專家的參與、引領,讓我們受益匪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研究對于我校的每位教師來說都是新生事物。起初,有的老師懷著新奇與陌生的心態在觀望。鑒于這種現狀,一方面,我們有計劃的請專家進校,與老師們一起調整或指導課程的實施,幫助教師踏下身子去實踐。“華軒結藝坊”和“金夢工藝制作中心”均是我校的培訓教育基地。聘請教研員、教科室成員等走進課堂、課題組,與老師一起商討、研究,給與具體指導。家長是校本課程的參與者,也是評價者。家長隊伍中蘊含著豐富的編織教育資源,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因而,在課堂上、師資培訓會上,家長們走進了我們的校本,聽課、上課、和學生一起編織、指導教師提高編織技能。另一方面,派出骨干教師外出參觀交流,豐富自身的知識內涵。
課程整合的研發校長是第一責任人,必須保證財力、人力、物力的支持。我們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課程整合研發與實施小組和管理小組,我們出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研究實施方案》、 《校本課程實施綱要》,建立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獎勵制度》,建全了學校領導參與研究及定期展評、交流等制度。即學校領導每周都要深入課堂聽課并參與教研活動,及時了解、分析實施過程中的現狀,以便及時組織教師交流、探討。相關規章制度的建立與實施,促進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研究的“法制”化,保證了課題研究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