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書信拍賣”面面觀

葉匡政 著名詩人、學者、文化批評家
中國流傳出來的古代或現代的名人書信,多數都屬變異的書信,寫時就有“立此存照”的想法,暗含了很多被修飾的內容。
近期,102歲的楊絳先生反對錢鐘書書信被拍賣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罕見的是,國家版權局、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國拍賣行業(yè)協(xié)會等官方組織,都在第一時間對此事件表態(tài),要求相關拍賣公司和個人尊重書信人的著作權、隱私權和通信秘密權等。北京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也作出了訴前禁令裁定,責令相關拍賣公司不得實施侵權行為。據說,這是該院發(fā)出的首例知識產權訴前禁令裁定。
一次“名人書信”拍賣事件,驚動如此多的官方機構,并不表明全社會法治意識的覺醒,也可能因為這些書信確實有內容“不宜”公開。既是私人通信,有些話可能并未認真思慮,我想此事無論發(fā)生在誰身上,當事人或者親屬,都不會贊同把某些私密內容公開。如果未經當事人允許,擅自公開相關內容,等于傷害了通信雙方的信任與感情。所以,從風俗、良知和情感角度,大多數人肯定站在楊絳先生一邊,支持楊絳的“生氣”與反對。
從法律角度,此事件很值得討論。書信物權歸所有人,著作權歸寫信人。表面上看,如果收信人要轉讓其物權,并不違法,但書信內容如無寫信人許可,也不能公開發(fā)表。多數人認為,拍賣不同于私下轉讓,因有公開展示階段,一旦展示,等于侵犯了寫信人的著作權。有人提出,如果允許“不公開展示”,此次拍賣可能就不會傷害寫信人的隱私或著作權,信的內容并未公開,只是換了個知情人。這種解釋,顯然似是而非,憲法規(guī)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在民法上體現為隱私權,只要當事人不允許,“隱蔽拍賣”或個人轉讓仍會傷害到公民的隱私權。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與普通人的隱私權,又有不同。當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和民眾的知情權發(fā)生矛盾時,多以尊重民眾知情權為主導,這體現的是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因為,公眾人物比普通人占有更多的社會資源,也應承擔比普通人更多的社會義務。由于我國對如何限制公眾人物的隱私權,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款,所以在評價錢鐘書書信拍賣這個事件上,我們仍然很難得出什么法律定論。這也是社會上有各種爭議的原因,說到底還是法律的滯后與缺失。
這也是名人的困境,魯迅曾在一篇談文人尺牘的文章中,感嘆過“害得名人連寫日記和信也不敢隨隨便便”。可以說,中國流傳出來的古代或現代的名人書信,多數都屬變異的書信,寫時就有“立此存照”的想法,暗含了很多被修飾的內容。比如胡適、魯迅寫信或記日記,都想到可能公開,已有了自我審查的意識,往往事先剔除了很多隱私成份。
但錢鐘書很多書信,并非如此,他有時會說一些不公開說的話,有時會把回信看作一種應盡的禮儀,并沒有進行嚴格的“自我審查”。如果錢鐘書真把自己當作名人,像胡適一樣,對能否公之于眾有一個事先的評定或審查,我想楊絳老人也就不會生氣了。這也是錢鐘書的真實與可愛之處。
□ 編輯 羅燕□ 美編 徐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