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丁筱凈
封面報道cover story
湘米“鎘”局
在廣東省公布的兩次抽檢不合格名單中,湘米超過總數的一半。“鎘米”的根源在土壤重金屬污染,但在“一沒數據、二沒方案、三沒錢”的困境下,湖南如何走出“鎘米”陰影?
□ 本刊記者丁筱凈
“益陽在洞庭湖西北方向,靠近大通湖東北方向的鎘超標情況不明顯,但赫山區的情況比較令人堪憂,有色金屬冶煉造成的土壤鎘污染比較明顯。”
“杜家豪同志就任(湖南)省長后,立即進京向各部委匯報了湖南的情況,以爭取政策、資金支持,其中就包括大米鎘超標的事情。”6月4日,湖南省政府某部門負責人對《民生周刊》記者表示。
6月4日至6日,湖南省政府代表在北京與財政部、環保部等部委舉行了會談。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均明確表示,給予湖南重金屬污染治理、農產品重金屬污染治理以支持。
獲得國家支持的湖南,能否渡過“鎘米”難關?
2013年2月27日,《南方日報》刊發“湖南萬噸鎘超標大米流向廣東餐桌”的報道后,湖南米業開始受創。在各界壓力下,廣東省有關部門開始了“擠牙膏”式的信息公開。隨著時間推移,“鎘米”事件對湖南米業的消極影響開始慢慢發酵,并在 5月廣東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食安辦”)發布抽檢不合格名單后達到高潮。
5月23、24兩日,廣東省食安辦公布兩次抽檢不合格名單,共計124個批次,其中來自湖南省的不合格產品竟高達68個批次,超過總數一半。
湖南大米徹底跌入“冰點”。不合格大米被全部扣押,市場上的湘米幾乎被經銷商全部退回,新訂單不見蹤影,湖南米業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
“去年蘭溪米市銷售總額達到了40億元。今年?我看4億都夠嗆。”益陽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副局長彭增閣感慨道。
蘭溪米市位于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是全國十大米市之一。據米市加工企業粗算,截至5月底,自2月開始發酵的“鎘米”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經超過4億元。“這4個月政府到底采取措施沒有?都做了什么?沒人告訴我們。”蘭溪新世米業負責人趙偉明告訴《民生周刊》記者。
直到5月26日,湖南省食安辦在事發后首次表示,湖南省絕大部分糧食及加工產品是安全的,尤其是畜禽水產品、蔬菜、水果等農產品,質量合格率多年穩居全國前列。
此番簡短的說明,并未解答農民、米商、消費者等利益相關方的疑問。“鎘從哪里來?湖南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繼續種水稻?湖南哪里的大米是合格的?這些信息才能拯救蘭溪米市。”蘭溪米市的一位加工企業代表對《民生周刊》記者表示。

“鎘米”事件如果繼續發酵,將嚴重打擊湖南農民的種稻積極性。圖/CFP
關于湖南沉默的原因,一位官員的說法或許能解釋一二。
湖南省農業廳辦公室副主任彭向陽向《民生周刊》記者透露:“現在湖南正在爭取政策、資金支持,這個資金量比較大,需要一個過程。另外湖南是全國稻米生產第一大省,(“鎘米”事件)最直接的沖擊就是今年的早稻收購。今年早稻收購不好的話,下半年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肯定會受到很大影響。如果媒體頻繁報道,可能影響更大。”
“‘鎘米’的根源在土壤重金屬污染,而重金屬污染治理,一沒數據、二沒方案、三沒錢,問題無解,這才是政府沉默的最根本原因。”益陽市赫山區農業局局長李新華對《民生周刊》記者表示。
在李新華看來,“鎘米”事件對湖南省本季糧食生產的影響還不太明顯,因為事發時早稻已經播種,所以種稻面積沒有受到影響,現在受影響的領域還主要在糧食加工銷售。“但是我很擔心,7月份早稻收購的時候,加工廠大幅度減少收購,農民賣糧難,價格低,一是影響農民收入,二是肯定對接下來農民的種稻積極性產生不良影響。”
益陽市糧食局副局長何群輝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每年6月初,湖南上一年晚稻的銷售已經進入尾聲,國家、企業庫存基本清空,米商的資金也基本回流,此時正是米商償還銀行和民間貸款的時節。
目前擺在湖南省糧食部門面前的問題,正是糧食庫存高企和無資金周轉。“倉庫堆得很滿,早稻下來了,放在哪里?所以現在我們只能盡量賣糧食,另外對老糧庫進行改造,增加其儲糧能力。貸款方面,現在我們盡量為他們爭取銀行貸款延期償還、降低利息。” 何群輝說。
李新華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國家規定的最低收購保護價是132元每百斤,湖南省以前從未啟動過保護價收購,往年價格基本上都高于保護價10元左右。“今年秋收,我們可以用行政力量、用保護價去收購農民手中的一部分大米,盡量減少對農民的消極影響,但這種行政手段不可能永遠有效。國庫的糧食如果一直只進不出,很快就會填滿,以后怎么辦?”李新華依然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