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崔靖芳
民生 地理LOCAL EVENT
錦州乘“世”而上
從兩年前開始籌建世博園至今,錦州這座在解放戰爭中因遼沈戰役而聞名的濱海城市,在轉身向海的過程中,再次吸引了來自世界的目光。
□ 本刊記者崔靖芳
“我覺得在錦州,大家可以看到一種與以往世園會非常不一樣的氣質,我希望這屆博覽會辦得特別有自己的氣質,有自己的特色,也能夠作為一種文化的標桿,留在這段歷史上。”6月18日上午,在錦州世界園林博覽會水韻之舞劇場觀看大型音舞詩畫演出——《錦繡神州》時,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楊瀾贊不絕口。作為2013中國·錦州世界園林博覽會形象大使,楊瀾最近一直很忙,其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推介錦州世園會。
這一天,在錦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錦州世園會籌備建設指揮部總指揮長王廣明的陪同下,楊瀾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各個展園,并與游人合影。和許多人一樣,第一次來世博園游玩的艾艾小朋友說:“沒想到能和楊瀾一起游世博園,我感到非常幸運。”
由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批準,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AIPH)支持,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旅游局、國家海洋局、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遼寧省人民政府、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等共同主辦,錦州市人民政府承辦的2013中國·錦州世界園林博覽會,于2013年5月至10月在渤海北極島——錦州龍棲灣新區舉辦。
從兩年前開始籌建世博園至今,錦州這座在解放戰爭中因遼沈戰役而聞名的濱海城市,在轉身向海的過程中,再次吸引了來自世界的目光。
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點城市之一,錦州在工業方面曾做出過巨大貢獻。上世紀60年代,錦州曾被定義為“大慶式”的新興工業城市。第一支晶體管,第一塊石英玻璃,第一束塑料花,第一根錦綸絲,第一座電子轟擊爐……新中國成立初期,錦州曾為我國創造了21項工業產品第一。盡管新興工業給錦州帶來了無限榮耀,但長期以來的內陸情節一直制約著錦州的發展。
錦州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錦州市的決策者深知,錦州未來的發展,應該轉身向海。
“錦州是沿海城市,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卻沒有沿海意識。”這是《民生周刊》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錦州市的許多領導回憶往昔時共同的感慨。
這樣的狀況需要改變。2005年,遼寧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提出并開始實施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新戰略;2009年,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經國務院批準上升為國家戰略。
曾經參與起草過《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規劃》的東北師范大學教授宋玉祥表示,在早期沿海開發中失去先機的東北地區,有望借這次契機迎頭趕上,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極。
2011年6月,在錦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錦州市市委書記王文權代表新一屆市領導集體明確提出:“全面實施沿海突破戰略,加快建設‘遼寧沿海第二大城市’的奮斗目標。”需要找一個什么樣的突破口真正把沿海開發開放帶動起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錦州市乃至遼寧省決策層集體思考的問題。
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提出后,遼寧省開始規劃沿著海邊修一條濱海公路,這條濱海大道將遼寧省的6座沿海城市連接起來。在6座城市中,錦州段的濱海大道是最特殊的。當時的遼寧省決策層大膽決定錦州段由原來的沿海布線全部改為海中布線,于是一條抻直入海的濱海大道使公路與海岸線之間的一片灘涂顯現出來。
這片約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下子吸引了錦州市乃至遼寧省決策層的注意:“修了這條濱海公路,我們才發現了錦州的發展空間。”
于是,在低碳與生態成為當今世界主旋律的今天,建一座世博園成了這片土地的首選項目。
舉辦世園會被列入遼寧省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的重點項目,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錦州地區舉辦的規模最大、級格最高的重大國際性盛會。錦州開始思考,如何利用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圖變。



2013中國錦州世界園林博覽會百花館中的千紙鶴與鮮花相映成趣。圖/崔靖芳
錦州世博園靠近大海的區域矗立著一座百花塔,塔高128.8米,是整個世博園的制高點。圖/崔靖芳
錦州世博園內的綠化工人在拔除開敗的郁金香花。圖/崔靖芳
然而,這場盛會的舉辦并非一帆風順。
2010年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在蘇州召開第47屆年會,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錦州市領導帶隊約見該協會主席法博,陳述了錦州的想法和訴求。
但是法博明確告知已無可能,錦州如果想申辦,最快也只能排到2018年以后,在此之前已申辦的城市都已審批完畢。
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明確表示,世園會的申辦非常規范,需要經過會議陳述、投票,理事會要通過。
不過,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對錦州提出的“海上世博園”的構想頗感興趣。
最后,他們給錦州出了個主意:再找一家國際組織,他們就能找到理由為錦州增加一次機會。
世界風景師聯合會成了錦州的選擇。不過,該組織主要做園林規劃設計,而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則做園藝花卉設計,兩家組織從未合作過。
不過,錦州的努力還是撼動了這兩家國際組織。2010年10月6日,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在韓國順天召開年會,同意支持并與世界風景師聯合會和錦州市攜手聯合舉辦2013中國·錦州世界園林博覽會,并與錦州市人民政府簽訂了合作備忘錄。
至此,歷經10個月的申辦之路終于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只是在海邊建世博園,誰都沒有經驗。關于籌建世博園的一切工作,世園建設者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王廣明向《民生周刊》記者介紹:“我們在400平方公里之內規劃了7平方公里的一個園區,在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進行大手筆的規劃和建設。”
錦州世博園園區總占地面積7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3.3平方公里,水域面積3.7平方公里,是至今為止全球規模最大的博覽園區之一。
但就在兩年前,這里還是一片灘涂和廢棄的鹽田。
現在的世博園花海蕩漾、五彩斑斕,讓人很難想象到填海造地的場面。設計之初,錦州世博園就提出了與眾不同的建設方案:把園子建在海上。這樣的建設理念無疑給建設者帶來了更多難題。
防海水怎么防、防海風怎么防、防鹽霧怎么防,選什么樣的樹種……這些基礎設施建設和景觀綠化等工程并沒有經驗可循。
為此,錦州市請來了日本、新加坡、韓國以及國內地質、海洋、林業、國土等不同方面的專家來論證。各種植被能不能活,需要多少成本,花多少錢進行技術處理,有沒有實力舉辦世園會,錦州大概用了一年的時間來論證和研討。
專家給出的建議是,通過微地形來防海風和鹽霧,但是究竟有沒有效果,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2012年初,世博園建設者們在園區北側搞了一個實驗區。2012年6月,實驗區內的郁金香、牡丹、芍藥競相開放。
“當時那種喜悅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活了,而且活得非常好,一個難題解決了。”作為世博園的建設者和參與者,錦州世園會籌備建設指揮部宣傳策劃部部長羅冠華時隔一年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依然難掩激動之情。
據了解,錦州世博園前期投入巨大,整個園子僅防鹽防堿技術處理就需要1億多元。即使這樣,錦州人當時仍然下定了建園的決心。
從2011年8月14日奠基,到2012年3月27日開始建設地上部分,6個月期間,每天有將近3000臺大型車輛在龍棲灣進行灘涂填埋工程。在7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填進去了多少土石?世博園建設者們給《民生周刊》記者打了個比方,相當于再造一座從北京到沈陽長1000公里、高4米、寬5米的長城。

錦州市市長劉鳳海表示,這場盛會在錦州舉行,對錦州的發展意義重大,不但提升了錦州的人氣,提升了錦州對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還引發了投資高潮,帶動了城市價值的增值,尤其引發了錦州對城市與海洋和諧可持續發展方向的思考。
錦州人曾經懷疑過,這么短的時間,如此巨大的工程量,錦州能創造奇跡嗎?
然而,奇跡不斷在錦州上演。
端午節3天假期,給錦州世博園帶來了一個游客量的小高峰。截至6月12日17時,園區3天共接待游客25.7萬人。
事實最有說服力。作為一個人口約310萬的三線城市,3天25.7萬的游客量,已經超出了外界的想象。

錦州世博園大型演藝中心水韻之舞劇場上演的大型音舞詩畫演出——《錦繡神州》。圖/李躍
錦州的成績開始引起其他省市的注意。據介紹,許多城市的專業人員組團來錦州世博園取經。
“錦州世博園開園以來,游人如織、好評如潮,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都對錦州創造的海上世博園奇跡由衷贊嘆!”錦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籍新介紹。
就在《民生周刊》記者采訪當日,一位來自中國臺灣的游客在看到長約1500米的郁金香花海時向記者表達了她的震驚:“真是太美了!即便在臺灣,也很難見到如此多彩斑斕的郁金香。”
錦州市市長劉鳳海表示,這場盛會在錦州舉行,對錦州的發展意義重大,不但提升了錦州的人氣,提升了錦州對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還引發了投資高潮,帶動了城市價值的增值,尤其引發了錦州對城市與海洋和諧可持續發展方向的思考。
錦州世園會所帶來的后世博園效應已經開始顯現。
王廣明給《民生周刊》記者算了兩筆賬:第一筆賬是,雖然每年的維護費用大概6000萬元左右,但是從開園到現在,僅一個多月的時間,累計游園人數已經超過了200萬人,僅這一個多月的門票收入,用來支付維護成本已經綽綽有余。
第二筆賬算下來,錦州更是賺得盆滿缽滿。兩年前,這片鹽堿灘一文不值,現在,這里的土地價值每畝大約150萬元左右,按照這個數字計算,土地增值的紅利就已讓錦州凈賺了100億元。
未來,錦州的愿望是在世博園所在的龍棲灣新區建設“中國海洋城”,希望用這座新城來輻射帶動周圍400平方公里的區域,進而拉動整個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開發開放。
新城建設教育先行。據錦州市相關領導透露,錦州中學未來可能會搬到“中國海洋城”,市里正在考慮錦州的高校是否也要一起搬遷,如遼寧醫學院。
“許多投資方都對海洋城十分感興趣,很多合作項目已經在洽談中。”錦州市發改委的相關工作人員說,市里在選擇入駐項目時會非常慎重,將選擇無污染、科技含量高的企業入駐。
據介紹,“中國海洋城”將朝著國家級示范區的目標打造,建成具有國際水準的海洋城市。
“在遼寧沿海經濟帶上再鑲嵌一顆璀璨的明珠,進一步拉動遼寧沿海經濟,擴大國際影響,這顆明珠就是‘中國海洋城’。”同時擔任錦州市沿海經濟區工委書記的王廣明開始思考“中國海洋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