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洪其
媒體評論員
環境公益訴訟也要反“壟斷”
潘洪其
媒體評論員
賦予中華環聯 “壟斷”環境公益訴訟主體的權力,那才是最可怕的。為避免最可怕的結果,需要賦予“有關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資格,打破中華環聯對環境公益訴訟主體的“壟斷”。
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的《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簡稱《草案》)規定,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中華環保聯合會以及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的環保聯合會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一規定,把中華環保聯合會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批評意見認為,《草案》賦予中華環保聯合會環境公益訴訟“唯一主體”的資格,但中華環聯在全國有兩百多家企業會員單位,其中多家會員企業是曾被曝光的“污染大戶”。這兩種角色集中到中華環聯身上,使得它難以代表公眾向污染企業發起公益訴訟。相反,如果向污染企業收了會費,它甚至可能成為污染企業的“避風港”。
批評者的擔心并非多余。這里主要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草案》的規定使中華環聯“壟斷”了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地位,二是中華環聯與會員企業(包括一些“污染大戶”)之間存在利益關聯。先說第二個問題。作為一個以保護環境為宗旨的非政府組織,中華環聯吸收企業為會員單位,收取一定的會費,這在社會組織中是合法的操作。即便有的會員企業是“污染大戶”,只要中華環聯沒有動用自己的資源為它們“保駕護航”,其與會員企業之間的關系也就無可厚非。
再說第一個問題,它才是關鍵所在。去年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修改《民事訴訟法》的決定,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民事訴訟法》的這個規定,是中國公益訴訟制度的基本法律依據。然而,《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在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中,被確定為“中華環保聯合會以及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的環保聯合會”, “有關組織”神秘消失了!
《草案》關于環境公益訴訟的規定,與《民事訴訟法》中關于公益訴訟的“法律依據”是相違背的,應當予以調整或修改。其實真正有實力和能力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有關組織”并不多,所以不用擔心出現“訴訟爆炸”。更重要的是,賦予“有關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資格后,如果中華環聯顧忌與企業的利益關系,對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消極無為,“有關組織”就可以介入,代表受害公眾對污染企業提起環境公益訴訟。
中華環聯與企業之間存在利益關聯不可怕,這種利益關聯可能影響中華環聯提起環境公益訴訟也不可怕。賦予中華環聯 “壟斷”環境公益訴訟主體的權力,那才是最可怕的。為避免最可怕的結果,需要賦予“有關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資格,打破中華環聯對環境公益訴訟主體的“壟斷”,并通過訴訟主體之間的競爭,保證及時、有效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推動中華環聯等環保組織優化自身定位,完善組織治理結構,妥當處理與企業的利益關系,為維護公眾環境權益發揮更多積極作用。

袁桂林 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教育部農村教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