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下崗工人和他的節水夢
每天看著柴油機和水泵艱難地將水從地下抽出來,流向廣袤無邊的黑土地,宋士和心想:這樣下去水稻農業還能走多久?如何節約灌溉用水,減少水資源的浪費?他在自己的承包田里開始了新的試驗。
□本刊記者 郭鵬
2013年4月15日,在看到當天出版的《黑龍江日報》和《黑龍江林業報》關于自己的報道后,宋士和臉上沒有表現出太多的興奮,反而顯得愈加嚴肅。
這兩份報紙上的相關文章,內容都圍繞著“填補國內空白并獲得國家實用性新技術專利的稻田節水灌溉自控系統”展開。放下報紙,摘下鼻梁上的老花鏡,宋士和靜靜地望著窗外。他的心里有些忐忑,因為他不知道,這些報道出來后會不會被相關的領導關注,關注后又會做何反應,自己發明的節水灌溉系統會不會得到大范圍推廣。
其實,這項專利并不是宋士和的第一個發明,他的創造精神和節能思想在他年輕時就已經付諸實踐,并一直延續到現在。
今年即將進入花甲之年的宋士和算得上是純粹的第二代北大荒人。中學畢業后,宋士和參軍入伍。從小愛學習、愛動腦筋的他,入伍不久便掌握了高炮瞄準的機械原理。訓練中他發現,部隊使用的火焰噴射器,訓練時需要浪費大量的燃料,他便大膽設想,準備研制模擬訓練檢驗儀。一有時間,他就琢磨方法,畫草圖,找材料,做實驗;遇到問題,他就到部隊附近的一個重型機械廠找工程師請教。經過努力,模擬訓練檢驗儀終于獲得成功。這種新研制的模擬訓練檢驗儀不僅提高了火焰噴射器訓練的準確度,同時大大降低了訓練成本。當時,他得到了部隊首長的表揚,并立功受獎,他的事跡也刊登在當時的沈陽軍區《前進報》上。

1982年,結束了5年的軍旅生涯,宋士和復員回到家鄉,被分配到黑龍江省迎春林業局下屬的一個工廠
“對于我們這個剛剛起步的小企業來講,就像一個嬰兒,希望得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使這些技術早日變成生產力,讓科技在我們的低碳環保和農業生產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工作。愛動腦子的他,對工廠的老舊設備進行了技術改造,使舊設備提高了工作效率,煥發了青春,他也因此從一個工人轉變為技術員。
1987年,惜才愛將的領導送他去大學進修。渴望知識的宋士和在三年的大學生活中瘋狂地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可是,隨著時代的變革,宋士和回到單位后不久就下崗了。
1997年,無奈之下的他來到黑龍江農墾八五四農場承包土地,開始了他的新一段人生。也就是這個選擇,成就了今天擁有發明專利的宋士和。
當時北大荒正處于開發水田初期,他自然也躋身成為一大批水稻田“拓荒者”中的一員。黑龍江省大部分水稻產區都是靠抽地下水灌溉,經過連續幾年大面積推廣水稻種植,宋士和發現,抽水井沒用幾年便抽不出水了,井越打越深,地下水位年年下降。每天看著柴油機和水泵艱難地將水從地下抽出來,流向廣袤無邊的黑土地,他心想:這樣下去水稻農業還能走多久?如何節約灌溉用水,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宋士和在自己的承包田里開始了新的試驗。
“種水稻是個辛苦活,農忙的時候,農民比太陽起得還早。”一有空閑時間,宋士和就會在圖紙上畫個不停。經過四年的努力,第一代樣機終于成型,但使用起來,工作運行不穩定,效果也不理想。
這時,宋士和的幾名同學正在山東濰坊研制電動汽車,邀請他一同去創業。雖然手里的發明還沒完成,但由于搞機械是他的老本行,他便帶著這個未圓的夢,奔向了齊魯大地。
這期間,宋士和與同學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創業,將電動汽車研制成功,并進行了小批量生產。他們的研制成果,受到當地政府和領導的肯定。緊接著,他們有了自己的公司。
時間回溯到2009年初,在山東的宋士和與同伴談起了他的節能夢,同伴們聽后不僅表示支持,還決定由宋士和牽頭,拿出公司的一部分利潤投入到項目的研制中。
2009年春天,宋士和揣著他的水稻節水灌溉的夢想,回到了生養他的北大荒。有了自己的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不久,他們就制造出樣機,開始在農戶地里試驗。經過反反復復的失敗和改進,終于在2011年,他成功研制出第一代水稻節水自動灌溉系統,經過多個地點使用,效果良好,性能穩定,并成功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同時還通過了科技成果鑒定和農業機械產品鑒定。
宋士和告訴《民生周刊》記者,黑龍江省是一個水稻大省,2011年全省水稻面積超過5000萬畝,水稻年用水量高達260億立方米,占全省農業用水量的95%,占社會總用水量的74%;同時,黑龍江省又是水資源相對短缺的省份,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
就在這種不容樂觀的大背景下,宋士和開始研制第二代水稻節水自動灌溉系統。2012年秋,宋士和帶著自己的團隊到各使用單位和農戶家中征求意見,并將反饋的意見和建議進行分析,迅速組織力量,重新設計灌溉系統。
北大荒的冬天,滴水成冰,室外不能做實驗,他們就在室內建一個試驗池。宋士和的團隊不分晝夜地繪圖紙、測數據、搞實驗,終于將第二代水稻節水自動灌溉系統研制成功。
但如何讓批準的專利發明在黑土地上落地生花,這個問題困擾宋士和已經很久。
“說白了,老百姓對節能減排并不是很重視,他們只看重能增產多少糧食。可是政府部門對種植環節的關心和農民不同。政府關心增產,更關心種植結構,也就是如何節能減排。”
宋士和認為,要想讓自己的專利產品真正被大范圍推廣使用,著力點不在農民,而在政府。“上層領導不知道這項發明,自然就缺少政策和資金的支持。”
宋士和對《民生周刊》記者說,他的初衷是為了節水和增產,而使用水稻田節水自動控水系統,在生產過程中可以節水40%,增產5—10%。
宋士和說,他經常會和身邊人算一筆賬:黑龍江省現有5000萬畝水稻田,如果60%的地區使用該系統,每年可以增產水稻21億斤,可節約水資源42億立方米。全國現有水稻種植面積4.5億畝,如果30%使用該系統,每年可以增產水稻94.5億斤,節約用水189億立方米。按照一個大型水庫的含水量約為1億立方米計算,相當于節約了189個大型水庫的水。每次說到這里,他臉上總會露出難得的笑意。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目前,宋士和與他的團隊已經在著手研制更新的灌溉技術。談到企業的發展,宋士和感言,“對于我們這個剛剛起步的小企業來講,就像一個嬰兒,希望得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使這些技術早日變成生產力,讓科技在我們的低碳環保和農業生產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到那時,農民種水稻不再那么辛苦,并把種地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我的夢就實現了。”
□編輯 鄧凌原□美編 徐政